摘要:英語的普及和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已成為時代的迫切需要,但受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影響,在我國經濟相對比較落后、人口占大多數的農村地區,英語學習水平與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闡述了農村中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所遇到的心理問題,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并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學習策略。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 英語學習 心理問題 學習策略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使外語、特別是英語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英語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英語的普及和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已成為時代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國在最近的十幾年里不斷地對各層次英語教學進行全面改革,并在一些地區和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受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影響,在我國經濟相對比較落后、人口占大多數的農村地區,英語教學質量與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與城市學生相比,農村初中生在英語學習中存在更多的障礙和困惑。經濟條件落后,師資力量有限,語言學習環境差,還有學習目標的迷失等等,這些導致農村中學英語成績不理想,農村中學生的英語學習心理和學習行為都被加上了一層“魔咒”,從而影響整個農村初中英語學習的質量。因此,要想提高農村初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質量,必先解除他們英語學習的“魔咒”。
一、影響農村中學生英語學習的心理因素
1.基礎薄弱,對英語恐懼大過好奇
在農村,教育投入相對不足,辦學條件較差,優質教育資源相對偏少,基本上只有中心小學或是縣城的小學才有可能開設英語課,但每周英語課的課時很少,且教學設施落后、條件簡陋、英語師資力量薄弱。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更無法像城市的學生那樣在校外補習。而農村小學則根本沒有條件開設英語課,許多從農村出來的中學生甚至從未接觸過英語。因此,當學生進入初中后,需要一個了解和適應的過渡期,但現實與此相反。初中英語與小學英語相比,難度與容量都大了很多,即便是在小學接觸過英語的學生也無法馬上適應,更不用說從未學過英語的學生,因此當最初的好奇過后,害怕、失望與恐懼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初中老師忙于教學任務,對學生的心理狀況也曾注意到,但因各種因素的影響并未采取任何措施。同時也因缺少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認識并克服這種心理障礙。學生無法擺脫這種心理,進而無法正常地、積極地學習英語,最終放棄這門課程。
2.學習環境閉塞導致英語學習目標不明確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英語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人們過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英語在他們的生活中幾乎無任何用武之地。農村學生,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都在努力的學習,但對英語這一學科,有一些學生認為“英語對于我們以后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還有許多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學英語,或者是學英語為了什么。在學校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之下,學生與外界已完全隔離。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網絡的普及、這些與英語密切相關的事卻與這些農村的學生無關。因此,雖然英語是主科之一,但學生對其關注度遠不如實用性更強的語文和數學。
3.功利性教學使課堂教學變得枯燥
農村學校的教學評價機制完全以學生的成績為衡量標準。為了契合此評價機制,教師大多采取題海戰術。課堂上,教師在課堂上完全處于主導地位,機械的講解語法、背誦、不斷地布置書面練習并以講評練習為主;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完全沒有實踐運用的機會,只能機械地、被動地學習。課堂氣氛沉寂,由于理論與實際完全脫節,所以課堂教學枯燥無趣。課后只是布置大量的書面作業,學生每天都被埋在大量的練習中,沒有時間去理解和運用英語,尤其是口語,基本沒有機會練習。學生在上英語課時,會不自覺地產生畏懼和抵觸的心理。在所調查的學生中,有將近80%的學生喜歡英語口語,但卻苦無機會鍛煉;另有60%的學生提出希望英語老師能在課堂上多運用多媒體,多組織學生進行探索性的教學活動。
二、采取策略,改變農村學生英語學習的不良心理
1.打好基礎,增強自信,注重學習策略
農村初中生基礎較差,甚至沒有什么英語基礎。學生一進學校就被告知英語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礎差,很容易產生恐懼心理。教師不應按部就班的直接開展教學,而應通過抓基礎、傳授方法、克服恐懼心理等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首先,從音標開始,由于很多學生從來沒有學過英語,英語對他們來說充滿了神秘感。音標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自己能拼讀單詞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感覺,拉近他們和英語的距離,同時自信心也增強了。其次,是記憶單詞,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結合音標,傳授記憶單詞的方法,并鼓勵學生尋找和交流記憶單詞的方法。同時在學習英語單詞時,教師可利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先快后慢的規律,指導學生及時進行單詞復習,增強記憶效果。三是注重聽說練,英語是一個工具,如果能長時間置身于環境中,多練習英語聽力,多運用英語會話,那么英語學習的質量將會提高。但這一點在農村的學校較難實現,因為學校自身沒有很好的教學條件,同時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也不允許他們能如城市的學生一樣可以在家聽磁帶,口語教學在題海戰術前也只能無奈退讓了。
2.創設條件,提高學習興趣,創造充滿生機活力的課堂
不論是城市的學生還是農村的學生,處在青少年時期的初中生,總喜歡爭強好勝,總喜歡幻想外界的美好世界,尤其是農村的學生,總想知道大山外的世界。因此,農村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收集多方資源,采用多變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以彌補落后的學習條件和生活環境給農村學生英語學習造成的距離感。首先,根據學生活潑、好動、喜歡追逐潮流的特點,選取一些有趣的英語故事或簡單易學且旋律優美的英語歌曲,鼓勵學生模仿、跟唱,提高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課文所學內容,創設與學生生活適應的語言情境,使英語融合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最后,引入競爭機制,提高競爭意識。組織開展一些小組競賽等活動,利用學生好奇心,要求他們用英語講述他們想象中的大山外的世界等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可以激發和增強學生參與學習英語的熱情,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3.明確學習目的并確定奮斗目標
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不能忘記對學生進行學習目標和理想的教育,教師給學生展現大山外的世界,要使學生明白自己雖然身處偏遠的山區,但與社會并沒有脫節,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不再做井底之蛙,了解英語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農村中學的學生都清楚學習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老師要讓他們更進一步明白學習是為了讓他們成為有素質的人才;英語學習可以使他們更適應國家和世界的發展,讓他們成為家鄉命運的改變者,成為社會棟梁之材。只有在日常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才能一步步地改變學生的心理。當學生有了明確的英語學習目的,明白了學習英語的重要性,才能正確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才能更加努力的去實現它,不懼困難,百折不撓。
4.尊重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農村學校,家長和學生對老師非常尊重。這一方面,有利于對學生的管理,學生對老師說的話絕對服從;但在另一方面,也正由于這種尊重,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了一種敬畏的心理,甚至是畏懼。學生有問題不敢問,有心事不敢向老師傾訴。而教師則以居高臨下的權威心態對待學生,對學生很少有和顏悅色的時候。學生站在老師面前,永遠是一副戰戰兢兢的模樣,師生間關系很疏遠。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想要提高英語成績是很難的。因此,農村教師要放下多年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的架子,不是以管理者的身份,而是以朋友和長者的身份,“彎下腰”與學生進行平等、關愛的對話,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可親、可敬,縮短師生間的“心距”。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立人格、獨立個性和情感。學會尊重他們,傾聽他們的思想。尊重他們的想法,相信他們的能力,像朋友一樣參與到他們的自主學習中,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5.信任和寬容學生,賞識和贊美學生
由于客觀條件的影響,農村中學生更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他們也更渴望得到來自教師的認可,農村教師對此要特別注意。教師要容忍學生的過失,理解并原諒學生。要多贊美,肯定他們的進步,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勇氣。在教學中多創造成功的機會,樹立學生的信心,堅定學好英語的信念。創建一個寬容、和諧的教學氣氛,減少學生學習的心理障礙,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贊美猶如陽光”,所有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和贊美,一旦得到便會成為其積極向上的原動力。教師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是潛在的天才,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告訴每個學生都可以發光。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努力,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賞識和贊美是對學生最大的承認,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不吝嗇地表揚學生:“Well done!Good! Great! Excellent!Congratulations!”等。哪怕是一點點進步,教師一句小小的贊美的話,都會使學生把英語學習當作一種幸福的享受過程。
農村中學生英語學習不僅受智力因素的影響,更易受心理因素的影響。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所以我們要大膽嘗試和探索,積極參與心理教育工作,于農村英語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健全開朗、合群、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培養自動自主參與活動的能力,使學生自覺自愿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及個性特征的和諧發展,提高農村英語教學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