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處于學習的主動地位,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手段,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加強網絡管理和網絡道德教育。
關鍵詞:學生 德育工作 教學手段
一、傳統的道德教育
古代教育思想基本上是以研究道德和以德育為主的。他們把政治、倫理、教育綜合為一體,而以倫理道德為中心,并認為政治上的成敗得失決定于倫理道德,教育則是傳播道德的手段。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實際上是主張以德治國。孟子主張“仁政”,認為“善政不如善教得民心”,把道德教育作為推行“仁政”的基本措施之一。古代教育家從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出發,普遍強調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其次,把道德教育內容概括為仁、義、禮、智、信。孔子為中國道德教育內容奠基,他認為德育需先“學禮”“小學禮,無以立”,孔子所說的“禮”內容廣泛,比較全面地規定了當時社會的各種關系的準則和規范。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關于仁和義的學說,把道德教育內容概括為仁、義、禮、智、信,發揚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特別強調君臣、父子、兄弟,人與入之間都不向以利相接而應以仁義相接。再次,道德教育有哪些原則?一是是立志樂道。二是身體力行。三是自省自克。這些經驗的總結,符合道德教育的某些特點,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其現實意義是十分明顯的。這對于豐富我們的道德教育理論和方法也有很大的教益。
二、當代學生德育狀況及對策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內容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現在,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卻存在著這么一些問題: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案例新鮮、內容豐富,深受學生喜愛,到了課堂上,真正踴躍發言的人卻并不多,任憑教師口干舌燥,枯燥沉悶的氣氛仍然揮之不去。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想,這主要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主動參與,其實就是學生學習時表現出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這種狀態的形成不像按時做作業的習慣那樣教師天天檢查就能養成,而要靠教師改變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處于學習的主動地位,這樣他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也就會大大提高了。中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興趣廣泛的時期,只要教師能潛心研究,悉心培養,學生一定能夠養成主動參與的良好學習習慣,也能培養出學生學習的興趣來。
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該做到一下幾點:
第一,優化課堂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的教學手段不勝枚舉,下面簡單介紹幾種常用的教學手段:
1.幽默。教學幽默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它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相關。教師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會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乏味的學習變成一種精神享受。
2.音樂。使用音樂導入新課,能使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如在講“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一課時,播放音樂《山不轉水轉》:“山不轉那水在轉,水不轉那云在轉,云不轉那風在轉,風不轉那心在轉……”通俗的歌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枯燥乏味的哲學原理變得形象生動。
3.電教媒體。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感知的基礎上的。教學中運用富有直觀性的電教媒體有助于解決名詞術語脫離事物,抽象概念脫離具體形象,理解脫離感知的矛盾,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寓言和典故。思想政治課的許多觀點深奧抽象,而寓言和典故則具有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的特點。因此,在剖析觀點時,適當地引用一些寓言和典故,能使枯燥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樂。
5.課堂辯論會。思想政治課的課堂辯論是檢閱、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有力手段。通過比較研究發現,經過多次課堂辯論的磨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了質的飛躍。不少同學由剛接觸辯論時講話吞吞吐吐、詞不達意、邏輯混亂,轉變為語言簡煉、生動、幽默,說理頭頭是道,富有邏輯性,一些同學連語調、語速也能很好控制,逐步形成帶有強烈個性色彩的辯論風格。當然,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手段遠非以上列舉的數種,運用這些手段,思想政治課才會上得生動活潑,充滿藝術魅力,學生才有學習興趣。
第二,要提高教師自身素質,首先,要優化教師形象,提高人格魅力。“身教最為貴,知行不可分。”作為一名政治教師,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如果政治老師的師德與學生的期望相去甚遠,甚至背道而馳,學生就會對政治課內容的科學性、可信性產生懷疑。相反,如果老師的師德形象與學生期望一致,或者更好,學生就會由敬佩老師的人格而堅信政治課的科學性,堅信思想政治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對思想政治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其次,要了解學生,增強教與學的和諧性。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中學生的心理受到社會變化發展的制約。日益增加的信息傳播渠道,使各種價值觀、政治文化思潮及生活方式和傳統觀念交織在一起向他們滲透,市場經濟的沖擊波也在不斷向他們輻射。為此,我們必須徹底改變政治課教學照本宣科的狀況,在理通教材的基礎上,從社會生活中廣泛收集活生生的現實材料,如國際的、國內的、歷史的、現實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信息,和教材有關內容聯系起來,引起他們的興趣。再次,要積累豐富的材料。思想政治課要受到學生的歡迎,必須汲取書報、電視、廣播等的營養,積累社會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將有用的材料、信息,系統地進行編碼,貯存起來,隨時可用。這樣就不至于使政治課上得干巴巴的枯燥乏味。最后,要下功夫研究講功。政治教師要把抽象的理論,課本的死知識講活,具有吸引力,使學生興致濃厚,就必須廣采百家語言之長。要向哲學學習語言的深刻;向邏輯學學習語言的嚴謹;向語言學學習語言的規范;向相聲學習語言的幽默:向群眾學習語言的通俗。如果政治教師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既吃透教材精神,又掌握形象豐富的素材,那么,政治課一定會具有吸引力和說服力。
第三,要加強網絡管理和網絡道德教育。當前,網絡對中學生思想意識形態影響很大,因此,我們應該加強管理和網絡德育。政府有關部門要對街頭網吧經營者進行強有力的管理和監督,國家機關應頒布關于網絡管理的專項法律,成立專門的機構,加強對網站信息“雜、臟、亂”的治理,打擊網上“黃與黑”的傳播,為學生營造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目前,網絡有害信息的泛濫以及學生道德弱化主要是由于互聯網的“匿名性”特點造成的。因此,在管理上除了加強網絡監控和管理來限制和減少信息“垃圾”外,還應該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網絡道德和責任教育,提高上網者的自我約束意識,只有中學生的意識增強了,他們才會自覺地維護網絡秩序,遵守網絡道德。同時,通過網絡道德教育,也使中學生增強自我防范能力,抵制不良信息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