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熟悉影視圈運作規律,科幻迷對中國科幻片現狀頗多猜測,離現實太遠。
2000年,我的長篇《網魔》由北京一家影視公司買下電視劇改編權,那以后我就斷斷續續和影視圈打交道,對影響中國科幻片的具體因素有了更多認識。在這里隨便聊聊,供大家參考吧。
市場總額決定科幻片空間
十幾年前,中國科幻圈就大聲呼吁“中國科幻片”,然而當年中國電影市場整體有多大呢?最少一年只有幾億票房,比《讓子彈飛》一部電影高不了多少。全年只有十幾部國產片能上院線,賺錢的不超過五部。其他類型片都活不了,人家憑什么考慮科幻片?所以,當年每遇有人問我科幻片事宜,我都說,你爭取改編電視劇吧,改編動漫也行,電影實在沒希望。
近幾年形勢大變。中國電影市場躥升到世界前三位,超日趕美數年可待。空間大了,電影人敢于試新,才有科幻片的空間。去年科幻電影、電視劇和動漫加起來竟有幾十個項目。成不成功放一邊,至少先有數量上的積累。
代際更替決定了科幻片的發展
每當科幻迷發現某個電影人擁有巨大資源,就問他是否拍科幻片。張藝謀、馮小剛、韓三平都被問過這個問題。這其實有點無理。藝術家不是雜貨鋪,他們要按自己的審美習慣創作。這些“50后”并沒有形成與科幻片有關的審美習慣,為什么把科幻片強塞給他們呢?提這類問題的人其實沒關注他們的藝術,只在意他們的資源。
即使在美國,科幻片也是明顯的代際文化,直到20世紀70年代,盧卡斯、斯皮爾伯格、卡梅隆這代人共同發力,才把科幻片推上第一類型片寶座。在那以前,美國最牛導演和如今中國最牛導演在題材選擇上沒什么區別——古裝片和都市片!
據筆者了解,目前對科幻片有興趣的中國電影人、投資人基本是“60后”,導演基本是“70后”,技術人才基本是“80后”,代際劃分得很清楚。這些人現在沒資源,但他們拿到頂級的資源只是時間問題。他們才是中國科幻片的期望。
利益分割決定科幻片制作
不熟悉影視圈的人,往往把一部電影當成一個嚴格的利益整體。其實,制片廠制度在中國早消失了,幾乎所有影視項目都是臨時組建團隊。特效部門由于都是新人,在其中話語權往往最小。投資人出一個億,各部門爭來爭去,剩下的才給特效。不光科幻片如此,其他類型片也如此。美國科幻片就是盧卡斯、卡梅隆這類技術大師挺出來的。他們可以不買明星的賬而首重特效,這在中國還不現實。
產業鏈影響科幻片的制作
影迷看電影只是看故事,拍電影可不是這樣。一個劇本再好,也要有整套人馬配合才能把它變成畫面,具體來說有服裝、化妝、道具、攝影、美工等諸環節。
今天的中國影視界里,歷史劇、武俠劇、都市劇這些類型片,服、化、道、攝、美各環節都很成熟,投資人將它們排列組合即可。但今天的中國人拍科幻片,卻要在幾乎一切環節上重起爐灶。這個工程量可就大多了。
投資人喜好影響科幻片選擇
科幻迷喜歡談論哪個作家的作品適合改編。然而,如果某人手里有筆錢能搞科幻片,他是改編現有的作品,還是拍自己的故事?估計你都能猜出那個選擇。所以這段時間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投資人改劇本,把原創改得稍微能讓人看明白。
這些投資人里有企業家,有政府官員。那些故事不要說精彩,投給科幻雜志都發表不了。每次我都試著推薦中國作者的原創,回答是想都別想,你老老實實改我這個故事吧!
往壞的方面說,他們不是成熟的投資人,但往好的方面想,他們至少愿意拿錢搞科幻。所以我也在等待這些投資人的成熟,整個中國科幻電影都在等投資人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