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該說,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在今年上半年達到了空前的發展速度。然而,業內專家指出,繁榮的背后仍隱藏著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勢不可擋的發行量和潮起浪涌的高收益率,引發了人們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諸多擔憂。權威人士透露,“可能存在違規的模式包括六種,理財資產池中涉及委托貸款、信托轉讓、信貸資產轉讓、監管套利的票據、高息攬存以及銀銀合作等行為。這六種模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涉及多對多、期限錯配以及資金投向不明。”
而記者隨機采訪10多位投資者后發現,大多數人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仍有一定盲目性,不僅不了解理財產品的詳細情況,而且還不閱讀銀行網點提供的宣傳材料。許多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選擇依據主要是網點近、排隊的人少,購買方便。對此,有關專家認為,商業銀行應加強信息披露,提高產品透明度,促進理財產品發行、銷售、投向等環節的規范化與透明化。
違規多多
應該說,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在今年上半年達到了空前的發展速度。然而,業內專家指出,繁榮的背后仍隱藏著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如,運用理財開展委托貸款,預期收益率高企、存在惡性競爭傾向,通過建立“資產池”獲取期限錯配利差,購買他行或本行理財產品逃避監管指標等。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銀行理財市場發售“資產池”理財產品3200余款,占銀行理財市場份額的近40%。而社科院陸家嘴研究基地專項調研組的一項調研結果表明,目前,商業銀行均會在“資產池”中配置一定信貸資產。其中,一些穩健型商業銀行的“資產池”中信貸資產的配置比例約為10%,而某些相對激進的商業銀行可達到60%至70%。這些信貸資產或為新增貸款或為存量貸款,其中也不乏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
今年上半年,各家銀行使出渾身解數攬存吸儲,銀行理財產品之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尤其超短期7天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在今年6月份飆升,甚至超過了1年期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業內人士稱,正是憑借滾動發行、動態管理以及信息透明度低等特點,“資產池”理財產品演變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吸納工具和資產負債調節工具。
據悉,“資產池”理財產品通常采用滾動發售、集合運作的資金募集方式。為保證理財資金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銀行往往會連續發售理財產品和到期續發理財產品,這樣,理財產品在募集期或到期后可以形成短期存款沉淀,從而形成持續不斷的現金流,有助于緩解銀行的存貸比考核壓力。
特別是,在負利率、股市低迷和樓市限購的背景下,收益較高且穩定的理財產品無疑成為市場的新寵。然而,理財產品市場利率競爭的加劇,使得商業銀行在“保市場”和“增利潤”之間陷入兩難。收益率越高越意味著銀行不得不采取更為激進的投資策略,進而導致投資風險增大。
為了對銀行理財產品進行規范治理,今年6月末,銀監會起草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爾后,7月5日又下發了一份針對銀行理財業務進行規范的會議紀要,要求銀行對包括理財“資產池”中涉及委托貸款、信托轉讓、信貸資產轉讓、監管套利的票據以及高息攬存等在內的違規行為進行自查整改。
應該說,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池”理財業務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其健康合理的發展對國內理財業務的創新,以及財富管理行業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為此,業內專家建議,一方面,應搭建理財產品風險“防火墻”,真正做到表內資產與表外資產的風險隔離,促使理財產品真正成為銀行通過風險與收益的轉移方式來改變自身經營模式及分散風險的規范舉措;另一方面,構建“資產池”理財業務的系統性風險管理體系,健全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法律制度約束,加強對理財產品的監督管理。
四大風險
不可否認,銀行理財產品賣的就是收益。但在投資市場上,收益和風險總是對應的,在銀行理財產品高收益的背后,我們也應理性的看到收益背后的風險。銀行理財產品風險正在逐步顯現。
①盲目購買
銀行理財產品是一種風險收益水平介于儲蓄存款和股票投資之間的多樣化投融資工具。既然是投資,那就需要承擔相應的風險,更需要謹慎投資。
作為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在購買產品之前,一定要多看多問多盤算,如產品的投資幣種、投資期限、掛鉤標的、收益的計算方式、收益類型等,還有是否可以提前贖回、何時可以贖回、是否保本等,最后再決定是否購買和購買多少相應的理財產品。但事實上,許多投資者都是在銀行工作人員的忽悠下,來購買理財產品的。
當前銀行與投資者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很嚴重,普通投資者要理解設計復雜的理財產品較為困難。從監管角度看,可考慮構建部委的協調配合機制,如金融產品服務機構的設立等,來避免監管空白和監管疊加等現象。
“目前,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管理和清算并未實現‘三權分立’,產品的募集、管理、清算都是銀行一家承擔。由于資金募集、投資、清算和產品的銷售都在銀行內部進行,監管部門進行全面監管的難度很大,銀行道德風險也在增大。”曹紅輝說,在盲目的情況下,最容易產生投資失敗。
②利率泡沫
曹紅輝指出,理財產品市場利率競爭的加劇,使得商業銀行在“保市場”和“增利潤”之間陷入兩難。收益率越高,越意味著銀行不得不采取更為激進的投資策略,進而導致投資風險增大。
今年上半年,各家銀行使出渾身解數,攬存吸儲,銀行理財產品之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尤其超短期的7天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在今年6月份飆升,甚至超過了1年期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業內人士稱,正是憑借滾動發行、動態管理以及信息透明度低等特點,“資產池”理財產品演變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吸納工具和資產負債調節工具。
利率大戰,實際上就是在透支著銀行信譽。當預期收益被炒得越來越高,超出銀行的支付能力時,不但投資者的美夢破滅了,銀行的資本游戲也該結束了。
③票據理財
銀監會強烈關注的票據理財,也成了銀行違規的重要方式,因為貸款額度有限,銀行便和一些金融機構合作,利用會計處理中的漏洞,騰挪信貸規模。例如,銀行利用一些金融機構對“票據賣斷”和“票據回購”業務在會計處理上不做區分的漏洞,將票據轉貼現,賣斷給該機構,這樣票據“出表”,可以騰出信貸規模。然后,銀行再從農信社逆向買入票據,將這筆交易計入“買入返售”科目下,不再“進表”。
“這種做法首先逃避監管,影響到宏觀調控政策。其次,沒有有效的風險對沖機制,一旦表外遭受損失,銀行有可能為避免聲譽上的損失,動用表內貸款,償還理財資金,結果將表外風險轉嫁到表內。”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王常嶺提醒,一旦表外遭受損失,銀行業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咽了。
在投資領域,金融風險放大效用絕對不可以小視。因為到那時,受到牽連的不僅僅是普通的投資者,整個商業銀行也必將大受損失,更嚴重的是對整個銀行業信譽的損害。這也應驗了那句話:“出來混的,遲早要還的”。
④短線長投
由于今年央行持續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加上實行日均存貸比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收縮了銀行的放貸資金。而銀行為了增加收益,往往會利用理財產品,將信貸資產“表外化”,以逃脫監管,獲得更大放貸空間,甚至將這些資金都投向了那些資金需求量大的企業。
其實,銀行發行理財產品之前,已經提前預定好理財資金的去向,一般都是投向資金需求量較大的企業;企業需要貸多少,銀行就相應地發行多少理財產品。而資金需求量較大的房地產企業,首當其沖是貸款大戶,銀行貸給它們,獲得的收益一般也比普通貸款利率高50%,甚至高出100%。
為了籌集資金,銀行一般會采取“資產池”理財產品滾動發售、集合運作的資金募集方式。為保證理財資金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銀行往往會連續發售理財產品和到期續發理財產品,來維持“資產池”持續不斷的現金流,同時也有助于緩解銀行的存貸比考核壓力。
但是,一旦貸款企業經營不善,還不上貸款,就會造成銀行的不良資產增加,而購買相關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也很難獲得收益。這實際上是銀行在用投資者的錢進行一場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