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抗通脹的角度,還是其自身所表現出的風險收益特征,大宗商品即使作為單一的投資標的,也無疑是具有相當吸引力的一類資產,而持有大宗商品基金等與商品高度相關的資產,自然也是配置資產時不應忽視的選擇。
大宗商品具備抗通脹能力,同時又擁有較高風險調整收益,使其本身具有較強投資吸引力;另外,它與股票相關性很低。將部分資金配置于商品資產,可以有效改善組合風險收益特征,在資產配置層面上有著重要意義。
較強的投資吸引力
對投資者而言,大宗商品近年所表現出的高收益特征,以及良好的抗通脹屬性,已然成為資金進入該市場的主要動力。近10年以來,大多數大宗商品的年化平均收益明顯好于國內股票市場。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銅、金、銀等的價格年化收益均在20%左右,即使漲幅較低的農產品,如小麥、玉米和大豆也有15%以上,而上證指數同期僅為6.6%。
風險方面,金融界通常將大宗商品視為較股票風險更高的一類資產。但近10年,至少與國內股票市場相比,此特性似乎并不顯著。若以月度收益數據為基礎分析主要商品和A股(以上證指數代表)的波動性,其結果是,A股的年化波動率為29.7%,而大部分大宗商品也在30%左右或者略高,兩者大致相當。更有少部分產品如黃金的波動率在17%以下,遠低于國內股票市場的水平。
如果比較不同資產,更為客觀的指標是經風險調整收益。以夏普比率為例,最近10年的數據似乎更有利于大宗商品:大部分商品的夏普比率都高于上證指數,而部分商品,如原油0.42、銅0.59、金0.82、銀0.68,更遠高于上證指數近10年平均0.22的水平。
如此看來,無論從抗通脹的角度,還是其自身所表現出的風險收益特征,大宗商品即使作為單一的投資標的,也無疑是具有相當吸引力的一類資產,而持有大宗商品基金等與商品高度相關的資產,自然也是配置資產時不應忽視的選擇。
低相關性分散風險
大宗商品作為投資標的,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各商品之間,以及商品與股票之間的相關性很低。尤其對于中國投資者,大宗商品全球定價的特點,決定了其與國內股票市場的相關性更低。
從過去10年的統計結果來看,主要大宗商品與上證指數月度收益率的相關性最高的是鋅,但相關系數僅為0.46,從統計學上講屬于弱相關;其余大部分商品與上證指數的相關性均在0.15-0.35之間;而部分商品,如天然氣和糖的相關系數幾乎為零,這意味著,這兩類商品的價格走勢與中國股票市場之間基本不存在線性關系。
既然大宗商品具備高收益特征,同時又與中國股票市場呈低相關性,則對于國內投資者而言,如果在投資組合中配置部分與大宗商品相關的資產,就可以在不降低原有收益的情況下進一步分散風險,從而很大程度上改善經風險調整收益,獲得金融學中所謂“免費的午餐”。
舉個例子,假設投資者從2001年7月起,在其組合中配置30%的大宗商品類資產(假定各類商品平均配置),其余70%配置于A股(以上證綜合指數代替)。10年后,該組合年化平均收益接近10%,年化波動率為23%;相比之下,上證指數年化收益率僅6.6%,波動率卻接近30%。
可見如果在過去10年內,將資產組合中部分資金配置于大宗商品類資產,非但收益有所上升,風險也大幅減小。該組合在近5年也有不錯的表現,其收益與上證指數相當,年化平均收益超過16%,但是波動率相比上證指數大幅下降(由36%下降到28%)。因此,在組合中配置大宗商品類資產,可以有效改善原有組合的風險收益特征。
三大路徑巧選擇
目前國內投資者投資大宗商品相關資產,大致有三種方式:直接投資商品現貨和期貨,購買與大宗商品相關的上市公司的股份,以及購買與大宗商品相關的基金產品。這三種投資路徑之中,前兩種不僅需要豐富的專業投資知識,而且需占用大規模資產才能建立起適當的組合,并不適合普通投資者。因此,對于小額投資者,若涉足大宗商品相關投資,通常可以購買與大宗商品相關的基金。
國內已經出現的與大宗商品相關的基金主要包括兩類。第一類以直接投資為主,目前全部為QDII基金,并以基金中的基金(FOF)的形式存在,主要投資于跟蹤商品指數的ETF,或跟蹤標的為大宗商品價格指數的開放式基金。另一類以間接投資為主,一般投資于資源類相關的上市公司,尤其是擁有資源礦產,如擁有石油、煤炭、鐵礦石礦藏的上市公司。這兩類基金均具有以上所分析的投資屬性,但以直接投資為主的基金顯得更加純粹。
對于普通投資者,如果可投資的資產達到一定規模,則會產生配置需求,以在不降低收益期望水平的前提下,降低投資風險。此時,適當投資大宗商品相關的共同基金,不僅可以更顯著地改進投資組合的風險收益特性,并且在通脹高企的時代,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資產與通脹的對沖,應當是更恰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