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壽險營銷領域,他已經走到第十個年頭,在這近十年的時間里,他近乎榮獲了友邦保險所有的榮譽,更是連續兩年入圍美國MDRT(百萬圓桌會議)會員。從2002年加入友邦而今,他所帶領的團隊已達到兩百人,不僅如此,在他的團隊中,更是培養了多名MDRT會員……
他,就是美國友邦保險北京分公司致遠營銷團隊的資深業務總監楊曉強。
“MDRT是保險領域最高的榮譽殿堂,當然,很多從事保險業并追求MDRT的人,并不是為了榮譽。我覺得MDRT最重要得是一種精神,它指導所有的從業者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品質,具備什么樣的精神,具備什么樣的愛和責任。”
在致遠團隊營銷部的辦公室里,楊曉強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十年保險之路,講述了對榮譽、愛和責任的認識,以及自己對保險的理解。“我覺得保險是每個家庭,或者說是整個社會中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保障,保險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可有可無的”,“我們說生命是無價的,但是沒有保險,生命真的是一文不值,起碼保險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有價值”。
記者面前的楊曉強溫文爾雅,語調不疾不徐,完全不像傳統意義上的營銷員。事實上,除了作為一位成功的資深業務總監,楊曉強在理財方面也有著非常先進的理念和成熟的經驗。“理財要先理債”,他認為 “債”不僅包括財務方面的債務,還包括感情方面,比如對父母、對愛人和子女,在理財之前要充分做好愛和責任方面的保障。
從他加入友邦給自己購買第一張保單至今,他已經給自己的家庭購買了非常全面而充分的保險,“我收入的30-40%都會用來繳納保費給保險公司”,“我自己擁有250萬的大病保險,太太也有150萬”。注重事業和家庭平衡的他,每周工作五天,每年也會和太太出去度假旅游,他表示“只有做好保障以后,才能安心地享受天倫之樂”。
十年從業生涯
2002年,楊曉強踏入保險行業。“最初只是因為想給自己購買保險,在深入了解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這個行業的魅力,再加上那時的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瓶頸,正在考慮自己創業的可能性。”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機緣,他加入了剛剛進入北京市場的友邦保險,至今,他已工作了整整十年。
“在從業之初,我覺得還是遇到了很多困難。”楊曉強坦陳,首先是對這個新興的行業認識不足,第二是它的營銷模式和傳統行業的營銷模式有著很大的不同,第三是因為從事這個工作經常被拒絕,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同時也沒有很好的處理方法。像每一位新人一樣,他每天來公司學習,了解保險的功能和意義,向前輩了解和學習,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
楊曉強表示,從剛開始的懵懵懂懂到逐漸入行,他發現這個行業是一個愛心的行業。“保險是一個愛得傳承,在這個行業中,我們會發現每銷售出一張保單,都是在幫助一個家庭做一份愛和責任的傳遞,給這個家庭多一份責任。所以我對保險行業越來越有信心,尤其在過去的幾年當中,先后理賠了一些客戶,也讓我真正地感受到作為從業人員的使命和責任。”
而今,他的團隊已發展到兩百人的規模。作為團隊領導者,他要求自己的團隊成員要敬業、專業、專注。與此同時,他更是以身作則,通過言傳身教來帶動團隊發展。事實證明,當他再次入圍MDRT時,他的團隊已有多人向他看齊,同他一起邁入了這個榮譽殿堂。“MDRT代表著一種精神”,非常看重這種精神的楊曉強和他的團隊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做好保險工作,培養更多優秀的保險人才,讓更多的精英加入到MDRT的殿堂,這也是我工作的目標。”談及未來,楊曉強語氣顯得尤為堅定。
保險非奢侈品
“保險不是奢侈品,不是可有可無的!”楊曉強認為,保險是每個家庭,是整個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保障,它可以幫助我們去規避一些風險,幫社會、家庭減輕一些負擔。
在與客戶溝通的時候,他時常說,“我們之所以要買保險,不是說我們將來一定會有事情發生,而是因為身邊有很多愛我們、關心我們的人,他們要留下來繼續生活。比如說疾病險,擁有了保險就讓我們擁有了被救助的可能,讓家人有了經濟的支持”。在談及養老險的時候,他形象地稱保險為“孝順的兒子”,“它每天不用吃喝,不用買奶粉,不用供他上學,不用讓它去娶媳婦,但二十年以后,它一定會養你,而且能養你一輩子”,他表示通過這種理念的傳遞,再加上客戶在生活中的切身體會,就會非常容易地接受。
十年來,他自己開發的客戶已經接近一千人,再加上有些伙伴離開公司后留下的客戶,他目前維護的客戶總量高達三千人。“首先,我們需要和客戶建立起一個良好的溝通平臺,通過每月一期的網絡雜志,保持良好的溝通;再者,我的手機基本上24小時開機,客戶有需求,只要和我溝通,我都會第一時間幫助他;第三,當客戶生日或者保費到期日時,我們都會給客戶發短信,這也是我們的日常工作。”他還進一步補充說“理賠更不用講,只要有理賠我們就會第一時間協助客戶來辦理,這也是我們服務的重點”。
楊曉強坦陳,在這十來年的工作當中,理賠讓他印象最深刻。“記得在我從業第三年的時候,有個客戶的太太得了乳腺癌,為了治療花費了很多錢。當我把理賠款的支票遞給他時,他的眼睛是濕潤的。他非常慶幸在三年前購買了保險,不至于讓他的生活品質因為治病花費而下降太多”,這也正是楊曉強能夠在這個行業中堅守十年的最大原因。
理財要先理債
保險不僅具有保障的功能,同時也具備理財的功能。楊曉強表示“自己收入的30-40%都放入保險公司了”,“我和我的太太、孩子的保障都非常全,我個人的大病保障已經達到250萬,我太太大病保障150萬”,“同時,我每月還定時定額存一些錢到保險公司,來用作未來的養老金”。
“除了保險之外,我做其它理財很少。”楊曉強表示,投資無外乎給未來的生活做保障,以及讓財富變得更多。他坦承自己已經做好了保障的工作,至于讓財富變多,他會做自己熟悉的領域,“其實保險領域也是一個長期的投資,我只需要把這個工作做好,我不擔心未來,而且我是可掌控的!”
楊曉強認為“理財要先理債”,這個“債”不僅包括財務方面的債務,還包括感情方面的,比如對父母、對愛人和子女,在理財之前要充分做好這方面的保障。“現在很多人在理財時只是想讓自己的錢來升值,但是他忽略掉了債,如果他沒有理好債,其實他投資賺的錢都不夠他還債的”,“所以要理財先理債,讓我們的風險轉移是第一位的,先有保障,再儲蓄,再投資,這是一種理財的觀念。”
最后,他建議,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保險規劃,比如年輕人要注重意外風險,而兩口之家要注重疾病風險,三口之家在做好孩子的教育金準備后,再準備養老規劃。“保險不是一下子能買夠的,也不是一下子能買全的,要先求有,再求全,再求好”,“保險就像衣服一樣,不同的年齡穿不同的衣服,不同的身份,穿不同的衣服,所以,它一定是隨著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年齡、我們的責任變化而不斷變化。”楊曉強如是說。
“保險不是奢侈品,不是可有可無的!”楊曉強認為,保險是每個家庭,是整個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保障,它可以幫助我們去規避一些風險,幫社會、家庭減輕一些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