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的利潤空間在步步讓利之下不斷縮小,加上“久旱不雨”,大行情遲遲不來,經營壓力若如此持續下去,年底或有基金公司會被迫降薪裁員。
“現在發行基金,渠道都需用重金去‘砸’。”一位基金公司人士日前在接受《金融理財》記者采訪時慨嘆。而“重金”是何份量?據了解,基金發行除了向銀行承諾一定比例的尾隨傭金以及交付全部的認購費用之外,還得向銀行的客戶經理進行個人激勵,且激勵分量正在提升。
基金公司的利潤空間在步步讓利之下不斷縮小,加上“久旱不雨”,大行情遲遲不來,于是有業內人士感嘆:經營壓力若如此持續下去,年底或有基金公司會被迫降薪裁員。
盈利空間被擠壓
近期新基金發行依然不易,一些特定主題類型的產品風光不再,募集份額在10億以下的案例也不少見,其中部分還出現在大基金公司。日前,一家正擬發行新產品的基金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市況下,基金發行還得靠渠道發力,但這需要“用重金去砸”。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透露,各類型基金產品情況不同,貨幣基金等讓利相對較低。以股票型基金為例,目前除了認購費用全部拱手讓給銀行之外,尾隨傭金大約要付到五成。在發行過程中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也就是還需給銷售基金的銀行客戶經理進行個人激勵。現在大致是按照千分之三的比例來進行,即每銷售1000萬元基金,要給銀行客戶經理3萬元激勵。按此來算,如果基金募集規模為10億元,基金公司需拿出300萬元來“犒勞”銀行銷售人員。
“以前沒這么多,對銀行銷售人員個人的這種激勵比例大概是千分之一點五或千分之二,現在又提升了。總體來說,大公司高一些,小公司實力不夠,給得少一些。”另據記者了解,一些小基金公司的尾隨傭金比例可能已不止五成。
或出現降薪裁員
在步步讓利之下,基金公司的盈利空間正日益被擠壓。“基金公司辛苦一年才賺1.5%的管理費,但一開頭銀行就可以拿走1.2%的認購費。光從這一點來看,真正賺錢的不是管理基金的人,而是銷售基金的人。”一位業內人士這樣感慨。“讓利讓到這個份上已賺不了什么錢,但在沒有大行情的情況下,活下來是第一要務,所以基金還得發。”這是另一位基金從業人員的看法。
發行不易的形勢也曾使不少基金公司寄希望于分級債、黃金主題等創新或特色產品,但這些產品與普通的股票型或債券型基金相比,客戶群體更為狹小。一旦投資需求被滿足之后,同類基金產品的吸引力就會下降,這使一些基金公司更感艱難。
記者了解到,盡管在資產規模縮水的背景下,資本回報率很高的基金業整體仍在盈利,但行業競爭的加劇和證券市場的不景氣若長期持續,一些基金公司可能難以維系以往的成本支出。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最近交流下來,一些職位比較高的人士覺得,如果行情繼續低迷,基金公司的盈利繼續被擠壓,到年底可能就會有公司撐不住導致降薪裁員。”
據悉,雖然基金業平均薪酬水平仍然遠遠高于其他許多行業,但若降薪來臨,可能還是會比較嚴重地打擊從業人員士氣。原因在于這些“金領”人士往往職業期許甚高,行業的停滯和薪酬水平的下降會讓不少人重新審視繼續堅守的機會成本。
一方面,創業板和中小板的大發展使得不少實業界人士通過企業上市獲得了遠遠高于企業盈利能力的高額溢價,投身實業已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另一方面,《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修訂稿)》的出臺,的確使一些基金公司的銷售精英有了另外的職業發展方向,這已引起業內強烈關注,而不少人也已有意投身第三方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