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人們收入的迅速增長,許多人的理財需求正在向內涵更豐富的財富管理進行轉變,這對商業銀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財市場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趨勢?!?/p>
也許連商業銀行自己也沒想到,理財產品會如此既叫好又叫座。2011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已經在2010年7.05萬億元募集資金的基礎上,擴大到8.51萬億元,僅上半年銀行就發行了8497款理財產品,其成為金融理財市場絕對的“王者”。
《金融理財》認為,理財業務作為銀行重要的中間業務,其發展總體上反映了金融市場投資品種不斷豐富和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對拓寬居民投資渠道、改進商業銀行經營模式有積極作用。同時,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理財需求,商業銀行在注重理財業務規模和發展速度的同時,還應大力創新理財服務,擺脫同質競爭的泥潭,朝著財富管理服務商的目標不斷前行。
發行勢不可擋
“2011年銀上半年的銀行理財產品就像是剛出爐的爆米花,小小的幾顆玉米粒,‘嘭’的一下,便不再是原來的體積。尤其是短期理財產品,銷量更是驚人,今年的投資市場幾乎都成它們的天下了?!敝袊缈圃航鹑谑袌鲅芯渴抑魅尾芗t輝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笑言。
較之于以往,2011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突出特點在于“高”、“短”、“快”:產品的利率高;產品的投資期限短,一些產品的投資期甚至只有2-3天的時間;銀行產品發行速度快,一批產品發售結束,立刻有新品跟上,形成了滾動之勢。
尤其是在月末或季末“沖時點”前后,理財產品發行呈現“期限很短,利率很高”的現象。在發行的產品中,截至上半年,期限為1-3個月的占29.28%,期限在1個月以下的占32.8%,成為銀行理財產品中發行量最大的品種。各家銀行競相發行,誰都不甘示弱。
因此發行規模主要體現的是累計發生額,真正處于投資期的產品存量規模則小于8.51萬億元。來自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余額為3.57萬億元,占同期存款余額(78.6萬億元)的4.5%,比上年末增加8000多億元。
針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快速增長現象,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銀行為吸收存款,發行大量銀行理財產品;客戶為了應對負利率狀況,也有理財的需求;加之企業有融資需求,這就造成今年銀行理財產品火爆的局面”。
僅僅半年的時間,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和募集資金就超過去年全年的總量,這樣的速度無疑是驚人的。然而,這卻彌補了今年房貸變化和加息政策給銀行帶來的資金缺口,尤其是在央行把銀行存款準備金利率提高到史上最高的21.5%之后,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的突飛猛進,的確讓各家銀行的老總多了一個攬儲和高息放貸的“后門”,各家銀行爭先恐后的發行理財產品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
我們再仔細梳理一下上半年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的規模。央行公布的6月份存貸款數據顯示:廣義貨幣增長15.9%,狹義貨幣M1增長13.1%;6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為6,339億元,余額同比增長16.9%(5月份為17.1%);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達4.2萬億元,占2011年7萬億元的全年貸款目標的60%左右;外幣貸款增加513億美元;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增加7.34萬億元,外幣存款增加307億美元;存款同比增速反彈至17.6%,而5月份為17.1%;且上半年銀行間市場人民幣交易累計成交91.76萬億元,日均成交7521億元,日均同比多成交1456億元,同比增長24.0%。
從這組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已經超過了同期銀行新增存款數,這表明在銀行理財產品高利息的誘惑下,很多企業和個人選擇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而不是以往的銀行儲蓄。
三大新特點
隨著16家上市銀行半年報披露完畢,上半年銀行理財業務的靚麗業績也浮出水面。除發行規模和銷售量爆發式增長外,注重理財產品的自主研發,根據多層次客戶服務體系打造專屬理財服務,整合渠道資源,在高端客戶中推行交叉銷售成為上半年銀行理財業務呈現出的三大新特點。
與外資銀行相比,產品種類單一一直是中資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軟肋”。許多銀行旗下的理財產品幾乎都是7天、1個月或者1年的固定收益類產品,這些產品的供給一方面來自信托公司,另一方面來自于銀行自身的同業部和資金部的固定收益工具投資以及信貸資產的收益讓渡。
固定收益類的產品雖然高于存款利率,但仍長期不能跑贏通脹,而且一旦市場進入降息周期,該類產品的吸引力將遠不及股票和基金類產品,那些只能提供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銀行在激烈的財富管理市場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
針對上述弊端,民生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有意識地進行理財產品創新,其產品線從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到掛鉤境內股票、外匯和大宗商品等結構性理財產品均有廣泛的覆蓋。
與此同時,深入透徹分析客戶群體的層次,針對不同客戶群體的風險偏好和投資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的產品設計服務是銀行業競爭的必然趨勢。上半年,各家銀行完善多層次客戶服務體系,在細分客戶群體的基礎上,不斷推出針對不同客戶量身定制的財富產品和專屬服務。譬如中信銀行的“基金組合N計劃”、中國銀行的“日積月累計劃”、招商銀行的“金葵花”、光大銀行的傘形陽光私募基金等等。
應該說,目前在提供財富管理服務的過程中,許多銀行不同的服務渠道資源并沒有完全整合,也就是說,不同渠道各有各的客戶資源和業務信息。要留住顧客、增加消費量,銀行應當在不同服務渠道之間建立統一的客戶檔案,提供多方面的信息與服務體驗,實現交叉銷售。
所謂交叉銷售,是指借助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對客戶資料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了解他們的消費屬性和興趣愛好,發覺他們的多種需求,從而實現同時銷售多種相關產品的目的。目前交叉銷售已經在私人銀行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業務亟須轉型
不少投資者向《金融理財》表達了一個觀點:各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大同小異,沒有多少選擇余地,因此不太關注理財產品的特點。這個現象實際上反映了當前銀行理財市場繁榮背后的最大困境:商業銀行開展理財產品創新的動力不足,以至于銀行理財市場仍在低水平層次上競爭,無益于行業的長遠發展。
有關專家認為,對于投資者來說,購買理財產品是一項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計劃,商業銀行應起到“財富管家”的作用,即要測試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根據其工作、生活狀況制定合適的理財計劃,為其設計合理的資產配置方案,以幫助投資者實現階段性的理財目標。
隨著人們收入的迅速增長,許多人的理財需求正在向內涵更豐富的財富管理進行轉變,這對商業銀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袄碡斒袌龅男枨蟪尸F出多元化趨勢?!苯煌ㄣy行行長牛錫明認為,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貴金屬市場以及各類新型市場的穩健發展,新生的金融服務需求將不斷涌現,銀行理財業務的范圍會更廣,財富管理的內涵也將更豐富。
相對傳統銀行業務來講,我國財富管理業務還只是剛剛起步,財富管理市場還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洗禮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和規范,銀行理財業務還需進一步精心打造和提高。對于商業銀行來說,迫切需要加強專業投資能力建設,尤其是要加強專業團隊的建設和專業人才的引進。同時,商業銀行發展理財業務還應有更長遠的眼光,要從過去關注產品收益逐步轉向客戶忠誠度的培育,進一步建立穩定的客戶市場。
此外,在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渠道和服務模式上,商業銀行要向差異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要針對不同的人士設計不同的產品,尤其對于中低端的客戶,應讓他們的投資資金實現保本增值。另外,有關部門還應持續開展投資者教育活動,讓理財產品的購買者對財富積累和風險的關系、投資期望和生活穩定之間的平衡有更為全面的認識,從而提升理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