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樣一個氣場強烈的人,也能溫文爾雅地堅持做公益,做好公益。她的內心有堅強如磐石的部分,亦有質樸如素衣的部分,這兩者,撐起了她的人生。
授人以漁的路程沒有終點
5月12日,汶川地震3周年,寬窄巷子錦華館,一場由攝影家高屯子舉辦的“羌人的遷徙”放片會低調地進行著。他的妻子顏俊輝也安靜地站在其中,默默觀看。
院子里原本整齊擺放的茶幾和沙發(fā)被移開了,空出的場地上站滿了人。不時有游人步入館內,起初是進入其他場館參觀羌繡針織品的他們被影片吸引,加入到觀眾群里。
“之前還有一場攝影展,也是高老師的作品。地震發(fā)生后,陸路不通,他坐著飛機進去拍的。”在道路恢復后,顏俊輝也進入了震區(qū),和她一路進去的,陸續(xù)還有100多噸救援物資。但很快她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來自政府和社會的救援源源不斷地進入震區(qū),老百姓可以憑這些物質救援生活一時,但之后呢?他們可以怎樣生活得更好?”除了經(jīng)濟較落后的大山,顏俊輝也去了米亞羅等旅游產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無論在哪里,她都感受到了一種積極的氣氛。“老百姓們有強烈的重建愿望,他們想要靠自己,自力更生。”
在地震發(fā)生前,做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顏俊輝曾接觸過一兩個羌繡設計師,對這項傳統(tǒng)工藝十分癡迷。面對此情此景,一個念頭從她的腦子里冒了出來。“受災最嚴重的映秀、北川是主要的羌族棲息地,大多數(shù)羌族婦女從小就掌握著羌繡的傳統(tǒng)工藝,這也許可以成為她們自力更生的手段。”她的想法隨后得到了壹基金的認可和支持,2008年7月底,“羌繡幫扶計劃”正式啟動,汶川縣龍溪鄉(xiāng)成為第1個幫扶點。顏俊輝還記得計劃開始之初的窘境,“二姐(阿壩州羌繡幫扶計劃中心主任顏鳳輝)親自帶隊進村,從早上9點開始向當?shù)氐?00多個羌族婦女宣講,但即使有政府官員陪同,老百姓們對我們還是很不信任。”3個小時的宣講過后,僅僅8名村民報名,“大家都懷疑做了之后拿不到錢。”就此,顏俊輝和二姐商量后及時改變“策略”,幫扶計劃全體工作人員全部下鄉(xiāng),與繡娘們同吃同住。“背著現(xiàn)金,當場發(fā)放繡片,繡娘返還成品就現(xiàn)場發(fā)給工資。”
正是靠著近1年時間的“親密接觸”,羌繡計劃與繡娘們建立起了牢固的信任關系。很快,在茂縣、理縣的鄉(xiāng)鎮(zhèn)村落中,一個個幫扶點、幫扶站相繼成立,最后延伸至都江堰地區(qū),直至今日已經(jīng)達到36個。3年,幫扶計劃發(fā)放了資金500多萬元,繡片80多萬件,培訓羌族、漢族、藏族繡娘5000多人,收到來自蒙牛、聯(lián)想等大企業(yè)的定單,幫助8000多名婦女獲得了增收的機會。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魚,乃有愛之人的瞬時反應,它能飽腹充饑,授漁,則是大愛之人的長遠之計,它能使人生存,并且創(chuàng)造個人的價值。并且,在顏俊輝看來,授人以漁的路程沒有終點,永遠是正在進行時。
一針 一線 一生
因為身體原因,顏俊輝在計劃順利開展后,較少親赴幫扶點現(xiàn)場。但坐鎮(zhèn)后方的工作并不比在現(xiàn)場輕松,她理智地思考著一個必將面對的問題:在壹基金2年的資金扶持結束后,這樣一個龐大的公益項目,如何完成自身造血?
2009年,顏俊輝受邀到香港參加某公益組織的會議,會上談論的“社會企業(yè)”話題讓她茅塞頓開。回到成都,在市文產辦與市婦聯(lián)的支持下,一個與羌繡計劃并行的商業(yè)公司正式成立。顏俊輝為繡娘們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品取了個韻味悠長的品牌名字:一針一線。
這些如藝術品般的商品被集中展示在錦華館內,散發(fā)著先鋒的藝術感。古色古香的傳統(tǒng)羌族服飾被懸掛在特制的玄關內,更多的羌繡元素則被設計師們體現(xiàn)在了極具時代感的實用品上。帆布包上一個后現(xiàn)代主義的圖案,是正在抬頭仰望天空的羌女。流行的糖果色包上,刺繡花朵的點綴絲毫不顯突兀。皮質包具上,一朵朵“枯荷”栩栩如生,就連成衣時裝上,都不乏點綴的羌繡花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融合成為新的賣點,從事文化產業(yè)多年的顏俊輝還頗有新意地在品牌初創(chuàng)時,推出了一場時裝大秀,賺足了眼球。如今的錦華館,早上10點過已是游人如織,其背后的幾千名繡娘早已不止是從事原始的針織工作,而是按照專業(yè)設計師每季推出的繡片,涉足了時尚產業(yè)。
而顏俊輝則低調地躲到了鎂光燈之外。她甚至在去年就將公關部“解散”,把公關人員分配到了市場部和其他部門。“一個公益項目向社會企業(yè)轉型,要的不是曝光,而是埋頭苦干。”她極少露面,極少再對外談起起步2年的故事。但團隊里每一個人,做的每一件事,都被她記在腦海里。
“在做項目前,我已經(jīng)有了退休的想法。這個項目對我來說是沒有負擔的,我也沒有犧牲什么。說到犧牲,二姐比我付出得多太多了。她關掉了自己的服裝廠,放棄優(yōu)越生活跑到山里,靠著每個月3000元不到的工資過了兩年。”
“去年是我們最困難的一年,但沒有一個員工選擇放棄或離開。大家集體勒緊了褲腰帶過日子,每一個人臉上都是樂呵呵的。”
“你們別叫我顏總,我聽到這個詞慚愧。我只是個牽頭人,這群年輕人才是最了不起的。”
談自己時,顏俊輝的語調是低且慢的,談到團隊,她激動了起來。她開商業(yè)公司多年,閱人無數(shù),曾經(jīng)為了留住一兩個人才主動與對方談心,磨破了嘴皮子,留不住人也留不住心,羌繡計劃的團隊被她稱為創(chuàng)業(yè)以來最牢固和團結的團隊。3年了,最初的志愿者還在,新人不斷加入,卻極少有舊人離開。“我們就像一家人,抬根板凳翹著二郎腿就開始擺龍門陣,也會有抱怨的時候,但轉過頭就給忘記了。”
老板出差一個月不回公司,這在商業(yè)公司是會炸鍋的事情。但在羌繡計劃里,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無論顏俊輝在哪兒,在做什么,她都對自己的員工有十足的把握。一針,一線,一生,這是整個團隊未說出口的許諾。
別謝我,替我謝謝她們
5000名繡娘,顏俊輝自然不可能見過、認識每一個人。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支5000人的隊伍在她心中早已有了一個豐滿的具象,“她們改變了我的生活,讓我知道原來生活可以是這樣的。”
她談到了某個映秀繡娘的故事。繡娘的家在地震中被震垮,全家人在板房區(qū)住了2年后才搬進新家。可搬家不久又遭遇了泥石流,房子又被毀了。“這事兒要放在城里,那還不得哭死個人。”可第2天,繡娘就精神抖擻地來到了幫扶站工作,依然和其他繡娘有說有笑,唱歌聊天。“她們如此灑脫,皆因對生活要求得很少。都市人呢,得到的越多,卻越害怕,得到和失去都不開心。”
顏俊輝潛移默化地被繡娘們改變著,變得越來越樸素。在“得失心還沒有完全放下的時候”,她曾到上海開公益會,在被昔日的商業(yè)朋友開著保時捷送至經(jīng)濟酒店時覺得“不好意思”,如今她永遠只住便宜實惠的經(jīng)濟酒店。她的家里現(xiàn)在沒有空調和電視,熱了就搖扇子,冷了就裹上大棉襖。一碗煮給客人的面,不合客人口味,她就放進冰箱第二天熱了做早餐。和家人外出吃飯永遠只按人頭點菜,點到即止,絕不浪費。她還成了一個素食主義者,不是因為什么信仰,就是突然想開了,就想過這樣的簡單舒服生活。
“有次和顏二姐聊天,她說現(xiàn)在生活好了,卻吃什么都不覺得香。”顏俊輝于是想到了從前的事兒,想到小時候一個月吃不上一頓肉任性得在地上打滾兒的事兒,她想起來就覺得好笑,是幸福得想笑。
“如果你問我這3年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感謝繡娘們改變了我。真的,別謝我,替我謝謝她們。”
對話顏俊輝
不要被鋼筋森林磨滅樸質情感
Q=《成都女報》 A=顏俊輝
Q:有媒體曾在報道中稱,你的目標是把“一針一線”做成中國的路易#8226;威登……
A:什么?那個記者完全誤會了我的意思,我必須重新表達我的原意。在很多采訪中,我提到過工業(yè)化與傳統(tǒng)工藝關系的問題。工業(yè)革命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卻客觀上制約并影響了傳統(tǒng)工藝,比如民間的刺繡、針織等技藝幾乎被擠得沒有了生存余地。但是我們有榜樣可以借鑒,比如路易#8226;威登,比如愛瑪仕,后者是靠做馬鞍起家的,現(xiàn)在卻成為很具影響力的經(jīng)典品牌,原因是它將傳統(tǒng)工藝和工業(yè)化融合得很好,完成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對話”。當然,任何東西都不是洪水猛獸,在工業(yè)化無法避免的當下,我們的團隊想盡我們所能,保護并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我們的載體就是羌繡以及這項傳統(tǒng)工藝的衍生物。我否認要將一針一線做成所謂中國LV的說辭,沒有自信的人才會這樣來“自我鼓勵”,我們要做的是讓羌繡及衍生物成功地完成“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對話”,給傳統(tǒng)工藝注入新活力。
Q:你是羌繡幫扶計劃的發(fā)起人之一,這個公益計劃解決了災區(qū)很多婦女的就業(yè)問題。3年過去了,如今你對5#8226;12這場災難有什么感悟?
A:地震是一次災難,也是一個拐點,它敲醒了我們,要敬畏大自然。但我現(xiàn)在反感看到、聽到“災民”這個詞語。從2008年,我們團隊眼中就沒有災民這個概念了——每一個繡娘,都是靠自己手藝生活的工作人員。如果你去過她們的家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有趣的場面,即使是在簡陋的安置房里,她們也歡喜地做著針線活,唱著歌聊著天,非常灑脫和開心。每次看到這些場景,我都有很多感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每天都對著各種未知的欲望窮追猛打,追求莫名其妙的東西,但在大山里,繡娘們卻是滿足的——即使她們遭遇了災難,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太值得我們學習了。
Q:一針一線的品牌概念是去年確定的,有什么特殊意義?
A:城市人現(xiàn)在不是大力倡導“慢生活”么?一針一線就是這樣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手工作業(yè)中你能感受到寧靜、溫暖和質樸,我希望現(xiàn)代人不要被鋼筋森林磨滅了這些樸質的情感。
Q:你一手創(chuàng)建了紅星路35號,完成后卻毅然選擇退出。從事文化產業(yè)多年,你是否是一個有文化潔癖的人?
A:我是個有完美主義的人,如果我想的東西,我做出來給別人的東西,自己和別人都不滿意,我心里就憋得慌。35號這個項目完成后與我之前期待的有一些差距,所以我退出。現(xiàn)在想來,只能說我把它想得太理想化了。但我感謝這個項目,它檢測出了我不成熟的部分。當你雄心勃勃,覺得自己充滿了能量時,一件事讓你發(fā)現(xiàn):“哦,我原來并沒有那么好。”你覺醒了,知道自己欠缺什么,再冷靜下來沉淀,重新出發(fā),這未嘗不是好事。
Q:你的身上有種云淡風清的氣質,可都市人越來越浮躁。舉例來說,太多年輕人總是快速選擇,快速放棄,缺乏某種沉穩(wěn)。
A:呵呵,首先讓我們不要輕易地去批判批評別人。其次來正視這個所謂“浮躁”的問題,這是大時代環(huán)境造就的,你我都沒得選擇。在這個環(huán)境里,太多人都沒有安全感,所以快速選擇,快速放棄。但你慢下來或者停下來,停個一兩年,天會塌嗎?不會!可有幾個人愿意停下來呢?現(xiàn)代人最不能接受的并不是空窗期,而是被這個世界忘記。人啊,內心一定要保留些孩提時的單純,記得一些事,傻事、瓜事都可以,有這樣心境的人是最可愛的。
顏俊輝小講堂
越簡單,越幸福
我給各位推薦一本書吧,李娟著作的《我的阿勒泰》,是我最欣賞的主持人柴靜推薦的,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幸福感。《我的阿勒泰》是一部描寫疆北阿勒泰地區(qū)生活和風情的原生態(tài)散文集。作者李娟是四川人,小時侯隨父母搬遷到新疆。父母離異后,她和開雜貨鋪的媽媽、年邁的外婆一起生活。為了做生意,她們跟隨哈薩克族人過起了游牧生活,哈薩克族人隨著季節(jié),帶著牛群、羊群遷徙,李娟家的雜貨鋪就跟著遷徙,所以她并沒有受過很多專業(yè)教育。每年,她們只有靠春、夏、秋3個季節(jié)的生意維持生活,到了冬天幾乎沒有收入。在冰天雪地的環(huán)境里,李娟在簡陋的帳篷里,就著燭火寫作。她寫的東西沒有所謂的文采、技巧之說,她的文章也沒有描述過什么殷實、有趣的生活,但你就能在其中感受到幸福和滿足——她寫出的是最真誠的東西,是一個人在最簡單的環(huán)境中內心的需要。這正是物質充足的城市人缺乏的,物質越充足,內心越空虛,越感覺不到幸福。
其實啊,越簡單,才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