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孩子和性,媽媽們開不了口的原因不止因為話題尷尬,還因為,媽媽們并不具備將性知識用科學的方法講述給孩子的能力。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借助學校,借助專業老師的幫助。
2006年12月23日,中華慈善總會和中國教育學會共同發起“青艾工程”,在學校開展青少年艾滋病防治專題教育活動。2008年9月10日,全國首個在小學建立的青艾小屋落戶成都人北實驗小學。至今,成都市已經有21座青艾小屋,分布于金牛區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里。
在小學性教育工作上,成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但這并不代表一路走來都是坦途。沒有師資,沒有教材,沒有課時,遭遇來自家長的反對,成為大部分成都小學在性教育上“疲軟”的原因。首部小學生性教育課程試點教材《成長的腳步》大綱近日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但成都“青艾小屋”們一直在爭議中摸索,并且,有了一套教學方法。
開學前夕,《成都女報》記者走訪了全國首個小學青艾小屋所在學校成都人北實驗小學,剝開成都小學性教育的“堅果”。
《成長的腳步》前
成都已有性健康教育讀本
“……爸爸陰囊里的睪丸可以產生精子,他們的樣子像個小蝌蚪,活動能力特別強,像游泳健將……”由北京市最近制定的被稱為首部突破傳統尺度的小學生性教育校本課程試點教材《成長的腳步》,由于“尺度”太大,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而早在2005年,成都市就有了針對小學性健康的教育讀本《成長路上陪你走》,并面向全國公開發行,被稱為國內第一本真正意義上針對小學生進行性健康教育的讀本。只不過,這本完全由人北實驗小學8名一線教師編寫的讀本,并非市教育局制訂的教材。
該書分為學生、家長、教師讀本三大部分,根據高、中、低年級孩子不同的特點,選擇了不同的內容和形式。讀本整體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從性生理、性心理、性審美、愛與責任、預防艾滋病等方面,用兒童容易理解的散文、兒歌、童話等文學形式,向小學生們傳授性知識。直到今天,人北實驗小學仍然堅持在每年開學時,免費向新生發放讀本。
在書中“生命的誕生”一章中,精子、卵子,被比喻成相愛的爸爸媽媽互贈的禮物,這個禮物的結晶便是正在看書的孩子們。“讀本在某些用詞方面非常謹慎,比如這個互贈禮物的過程是爸爸媽媽的小秘密,他們之所以要這么做,因為他們深愛對方,自愿付出,并且建立了家庭,只有滿足這三個前提,這個過程才是幸福的。”人北實驗小學專職性教育講師彭玲對記者說道。當然,因為讀本的作用更多是幫助家長和孩子們進行自我輔助,內容真實但卻粗線條,并未過多深入,“所以父母和老師的講解就尤為重要。”
“三無”困難中
如何普及性教育?
教育部2007年發布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要求,中小學每學期都要安排6到7課時的健康教育課,更進一步明確了每個年齡階段應該接受的性教育內容,如一、二年級解決“我是從哪里來”,三、四年級了解身體主要器官的功能,五、六年級掌握青春期生長發育特點和個人衛生知識。然而除了一本2000年出版的《健康教育讀本》外,全國至今沒有一本專業的性教育教材。在成都小學性教育普及得最好的金牛區,專職的性教育老師也只有寥寥幾人。
沒有師資,沒有教材,沒有課時,被稱為目前中小學性教育的“三難”,并且小學性教育普及上很大一部分阻力,還來自于家長觀念的封閉。在這種大局面下,不少成都小學采取了“學科滲透”的方式進行性教育,即不設立專門的性教育老師和課程,而是將性教育內容滲透到語文、音樂、體育等正常課時的內容中,隔靴搔癢地淺嘗輒止。
也有“政策開放”的小學開始大膽地嘗試。在金牛區,已經有3所小學、2所中學配備了專職的性教育老師,并將性教育專題課納入了正規課時,即使每個學期只有1至3節課,但由于專業性較強,能在課堂內解決該年齡段的性教育內容。“在受重視的小學,性教育通常是專門開課的,青艾小屋反倒成為了一種形式上的表態:在這所學校,性教育是被重視的。其實國家普及青艾小屋的初衷,不正是為了普及中小學生性教育的理念么?”彭玲直言不諱。
專題課的形式十分多樣,最有效果的并非一味說教,而是讓學生參與進來,比如畫畫。在升平街小學的一次性教育示范課上,老師首先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象,畫出男孩與女孩的不同,然后請孩子們自己談男女身體的不同。最后才打開幻燈片,用直觀的圖像和科學的講解為孩子們解惑。在沒有專職教師的小學,這樣的專題講解往往由學校邀請專家或其他小學的講師完成。課堂上,學生對什么好奇,就盡情暢所欲言,老師先聽著,為學生解惑,再統一回答問題。集體授課之外,學校也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性心理咨詢服務,青愛工程之外的不少小學,如泡桐樹小學,就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在課堂上大大方方毫無保留,在單獨咨詢中,老師則重視保護每一個孩子的隱私。
除了專題課,學校還以社團、活動等形式在課外時間普及性教育。人北實驗小學的“伙伴社團”面向全校師生招募團員,已經有了一批以高年級學生為骨干的學生性科普隊伍,這批隊伍被稱為“防艾火種”,他們已經開始走進附近社區分發防艾傳單,并且在家向自己的爸爸媽媽授課。課余時間,由老師拋出一個課題,孩子們還可以全權負責策劃方案,決定活動形式和組織團員參加。
兒童性教育,重點仍在家庭
“我看了《成長的腳步》,我不覺得有什么爭議。”從事小學性教育工作近10年,彭玲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據她介紹,在法國、日本等兒童性教育開展得較早的國家,其教材讀本尺度更大,畫面更加直接。“教材本身并不重要,尺度大也好,尺度小也罷,因為關鍵不在那本書,而在于有沒有人引導。”
人北實小在普及性教育的初期,遭到了來自學生家長的強烈反對。彭玲的第一堂性教育課不是教孩子,而是教孩子的父母們。一位40多歲的學生家長在課后頗有感慨,“他說,我活了40多年,還是第一次明白這些道理。”
如果你的孩子追問你,小貓小狗怎么來的,花花草草怎么長的,你會欣喜地夸他愛科學,愛動腦。然而一旦問題變成“我怎么來的”,就仿佛變了質。對性的好奇,就像對花花草草的好奇一樣,是孩子最正常的思維,而大人們卻想當然地自動為“性”穿上了一層“不干凈”的衣服。
在目前的形勢下,性教育課還不可能成為中小學學科的主要課時。與每學期6至7節的短暫授課時間相比,媽媽們有著更加合適的機會和更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說到底,學校教育只是輔助,父母才應該成為孩子性教育的主力。
七嘴八舌話《成長的腳步》
【網友】
網友“悶騷的騷”:上課學習理論,下課模仿實踐,過早接觸性學,容易釀成惡果啊!
網友“百事可樂”:既然專家都說了,這些事情小孩是遲早都要知道的,那么教或者不教,性就在那里,不早不晚。
網友“病快樂者”:記得多年前我上生理衛生課時,全班同學一起上“男性”課,到了“女性”章節,老師便喊男生出去玩,只留下女生聽。這種教育方式,將“性”神秘化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好奇心重的會通過“旁門左道”去窺探,甚至可能走入歧途。所以,開放的思想、開明的教育才是性教育的關鍵。
【媒體】
《人民日報》‘海外版’:根據報告指出,多數小學生性自我保護知識匱乏,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隱私部位,在453名接受調查的小學四五年級學生中,僅有19.48%的學生從學校獲得性知識,凸顯學校性健康教育的薄弱。而相關部門不會要求學校為性健康教育開設專門課程,綜合專家意見,鼓勵各學校把性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
《南方人物周刊》:青少年性教育的變遷史發展到今天應該與魚龍混雜的社會性觀念爭奪學生的最后一塊陣地。在僵化的體制中,性教育的開展主要面臨3個問題:沒有師資崗位,沒有經費,沒有課時,沒有這三個條件,性教育還是推廣不了。
【專家】
“據說北京這個教材出來以后,現在在全國反響比較大,我認為,性健康教育在中國應該搞,而且越早搞越好,對我們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都有好處,回避這個問題不是辦法。但是北京這個教材出來以后反響這么大,我認為一個是觀念,第二個方面要靠我們教材的編寫者。”
——重慶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副總編 張鴿盛
“在進行性教育的問題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教育原則就是適時適度,適合孩子們身心成長的需要,培養他們能夠用意志把握自己的沖動,用道德規范自己的行為,用科學知識解決自己的疑惑,用高雅的文化體現自己的性美。”
——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會副會長、首都師范大學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張玫玫
“青少年的性教育應該大膽坦率,身體器官本來就在那里,回避反而不好,現在的孩子獲得性知識的途徑也多,學校不講,從別的地方也能看到類似知識。青少年性教育要強調對感情的責任,告訴孩子們成年后男女相愛才能發生性行為,小孩子是不可以的。”
——北京林業大學性與性別所所長 方剛
“之所以有人覺得課本黃色,原因在于成人自己將教材賦予了色彩,用成人的觀點來看待,這主要源于網絡上那張《我是怎么來的》章節內的圖片,而這未免斷章取義。作為一本性教育教材,它有很多問題和基礎知識是必須涵蓋的,而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給予孩子解釋,這是說明問題最好的方法。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對于自己未知和好奇的事物都會提出疑問。如果此時家長或老師遮遮掩掩,用很神秘的態度隱瞞孩子,反而會加強孩子的好奇,使得孩子自己通過網絡等其他渠道尋找答案。而如果家長能夠用科學嚴謹的態度給出回答,孩子自然就會接受,認為性交或者性器官其實是一種很自然的東西。在接受性教育的年齡段上,像《成長的腳步》這種教材,應在小學高年級(四五年級)推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更容易接受。鑒于教師在教育中充當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老師必須用非常科學的態度授課,不能讓孩子覺得這門課與其他課程有什么不同。使用《成長的腳步》的班級,可以和不使用這本教材的班級進行一個對比。在試用一個學期或者一年后,看看兩個班級孩子的差異,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孩子對于性的態度是否有轉變,以及是好的轉變還是壞的轉變。”
——教育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