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別以避雨栽培的葡萄品種夏黑、戶太八號、香悅為試驗材料,對單氰胺打破葡萄休眠在武漢地區的具體應用效應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在武漢地區應用單氰胺,最遲不能晚于2月下旬,此時處理,可使萌芽提早2~7 d,萌芽率提高32.8%~65.7%,成枝率提高11.2%~54.0%,對果實品質也有一定程度地提高。
關鍵詞:葡萄;破眠;催芽;單氰胺
中圖分類號:S663.1;Q94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7-1397-03
Preliminary Report on Techniques of Dormancy Breaking and Germination Accelerating in Wuhan
JIN Li,YANG Shou-kun,LI Chang-lin
(Wuhan Forsest and Fruit Tree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75,China)
Abstract: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cyanamide on grape dormancy breaking, the varieties of Xiahei, Hutai and Xiangyue was used as the materia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stest time to applicate Cyanamide in Wuhan was lateFebruary. Applicating Cyanamide on grape at that time, germination could be accelerated by 2~7d; and the germination ratecould be increased by 32.8%~65.7%, and the branching rate could be increased by 11.2%~54.0%, and also improve the qulity of fruits.
Key words: grape; dormancy breaking; germination accelerating; cyanamide
南方葡萄由于冬季休眠期需冷量不足,特別是大棚葡萄,棚內光照減弱、溫度略高,對植物花芽分化都有一定影響。為此,選用解除休眠的藥物單氰胺進行試驗,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選用北京中林大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研制的50%單氰胺可溶試劑。供試葡萄品種為夏黑、戶太八號和香悅3個品種,試驗在武漢市林業果樹科學技術研究所內進行。
1.2單氰胺的配制
按照1∶5、1∶10、1∶15的濃度配制,即50 mL水中分別加入10.0、5.0、3.3 mL的50%單氰胺溶液,并各加入少許附著劑,促進試劑的附著性。攪拌均勻,現配現用。1.3試驗設計
設單氰胺1∶5、1∶10、1∶15等3個濃度梯度,分別于2010年2月26日、3月11日、3月16日3次進行處理,3次重復,設計3因素3水平的正交試驗。將試劑涂在結果母枝的冬芽上,具體涂抹濃度與時間見表1。以不處理為對照(CK)。調查內容主要是萌芽期、萌芽率、成枝率,其次是結果量、果實可溶性固形物等。
2結果與分析
2.1萌芽期調查
從萌芽期的調查數據(表2)來看,單氰胺涂枝能使萌芽期不同程度地提早(因品種而異),對破除葡萄休眠,提早萌芽有較顯著的作用。
2.2萌芽率調查
3月25日,對試驗的葡萄樹進行萌芽率的調查(表3)。從1、2、3,4、5、6,7、8、9等3組間的比較來看,在1∶5、1∶10、1∶15的濃度范圍內,單氰胺的催芽效應顯示不出明顯的規律性,可能是濃度梯度的設計還不夠合理,不足以反映差異顯著性。從處理時間來看,3組一致性地表現為1號、6號、8號(2月26日)和2號、4號、9號(3月11日)處理的萌芽率高,這兩者差異不顯著。3組分別與各自的對照來看,都一致地表現出,3月16日處理的與對照差異不顯著,其中,2月26日處理的要高出對照32.8%~65.7%(因品種而異)。因此,可以得出3個品種在2月下旬到3月上旬處理是促進萌芽率的最佳時期,1∶15的濃度就可以達到顯著的處理效果。3月上旬之后,處理效果不明顯。
2.3成枝率調查
4月29日,對試驗的葡萄樹進行成枝率的調查(表4)。從調查數據來看,3個品種都一致性地表現出1號、6號、8號(2月26日)處理與對照間在成枝率上存在顯著差異,高出對照11.2%~54.0%(因品種而異),表明2月26日單氰胺處理能顯著提高成枝率。從各處理之間來看,2月26日單氰胺處理的成枝率在同品種間比較,是最高的,盡管與其他時間處理的差異不一定顯著。綜合表明,2月底進行單氰胺催芽處理,可以有效提高3個葡萄品種的成枝率。
2.4果實品質分析
對單氰胺不同處理的果實的單粒重和可溶性固形物進行測定,結果表明(表5),3個品種都一致性地表現為,單氰胺處理對果粒增大的效應不顯著,顯示不出明顯的規律性,但1號、6號和8號(2月26日)處理對提高果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有顯著影響,高出對照1.50~1.94個百分點(依品種不同而不同),其他處理與各品種對照沒有顯著差異。
2.5物候期調查
單氰胺處理各葡萄品種的物候期調查見表6。從表中可以看出單氰胺催芽處理能不同程度地提早開花。從成熟期來看,夏黑和戶太八號的3個處理與對照的成熟期沒有明顯差別,而香悅的9號處理(濃度為1∶15,時間為3月11日)明顯比另外的兩個處理及對照要提早成熟5~7 d,可能跟品種、氣候等因素有關,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3小結
初步試驗結果表明,在武漢地區應用單氰胺破眠催芽技術,能有效促進葡萄解除休眠,提早萌芽,促使萌芽整齊,提高萌芽率和成枝率,從而起到提高葡萄產量和品質的目的,這點與其他南方地區是類似的[1]。葡萄休眠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生理過程[2],與氣候條件、管理水平等都有密切關系,因此,利用單氰胺等化學物質打破休眠的效果也隨著不同品種、不同年份而不盡相同。從本試驗結果來看,武漢地區最遲應在2月下旬進行破眠催芽處理,才具有顯著的效果,處理濃度為1∶15的50%單氰胺溶液。由于本試驗只進行了一年,所以在使用時期和濃度上有待進一步的優化和驗證,以得出更加精準的結論,從而指導武漢地區的實際生產應用。
關于化學藥劑打破葡萄休眠的效應及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已有較多報道[3],普遍認為這類化學物質是通過替代低溫處理從而解除落葉果樹的內休眠[4]。目前采用較多的是單氰胺和石灰氮,但由于石灰氮不易溶解,其制配過程稍許復雜,要用熱水溶解,然后攪拌多次,且粉末狀石灰氮容易飛揚,刺激鼻黏膜,腐蝕皮膚,具有較強的毒性,在使用過程中必須做好防護措施[5],這也成為限制其推廣應用的重要因素。也有使用GA3、6-BA等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但有研究認為CN-類物質破眠效果更為顯著,在設施和南方暖冬地區葡萄栽培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6]。
為提高破眠催芽的使用效果,可以考慮結合大棚促成栽培配合進行,效果可能會更顯著,這點已經有相關報道[7]。但這方面的具體應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美壽,鄭銘西,范麗華,等. 葡萄破眠催芽技術研究初報[J]. 福建農業科學,2006(6):32-33.
[2] 杜麗清. 設施葡萄休眠及其生長發育規律的研究[D].太谷:山西農業大學,2003.
[3] 楊治元.葡萄結果母枝涂石灰氮試驗總結[J].山西果樹,1998(3):7-8.
[4] 彌勒東風農場.破眠劑單氰胺在葡萄上的應用試驗[EB/OL]. http://mldfnc.cn/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93,2009-12-24.
[5] 王立如,裘龍聯,方良福,等. 歐亞種葡萄應用石灰氮的效應[J]. 現代農業科學,2007(5):7-8.
[6] 田莉莉,方金豹,顧紅,等. 化學物質打破葡萄休眠的應用效果初報[J]. 西北植物學報,2003,23(6):997-1000.
[7] 楊治元. 南方葡萄結果母枝涂石灰氮的效應及使用技術[J]. 中國南方果樹,2001,30(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