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5 mg/L烯效唑與2.5 mg/L胺鮮酯復配浸種為處理,以蒸餾水浸種為對照,研究其對水稻秧苗形態建成及部分生理特性的調控作用。結果表明,該復配藥劑對水稻的出苗率無影響,但可明顯提高水稻秧苗的生育進程、莖充實度和壯苗指數,調控根系發育,有利于水稻秧苗的形態建成,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秧苗的光合與呼吸等生理代謝能力。
關鍵詞:水稻秧苗;烯效唑;胺鮮酯;形態建成;生理指標
中圖分類號:S511;S14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7-1325-05
Effect of Uniconazole and 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 Combination on the Growth of Rice Seedling
LIANG Xi-long1,2,FANG Shu-mei1,HU Bai-xing3,KONG Xiang-sen1,ZHENG Dian-feng1
(1.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163319,Heilongjiang,China;
2. College of Plant Scienc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2,China; 3. 8510 Farm of Heilongjiang,Mishan 15820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 Rice seeds were soaked with 5 mg/L uniconazole and 2.5 mg/L 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 before sowing. And the regulating roles on morphogenesis and som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seedling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s mixture could not influence emergence rate, but could improv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ice seedling, elevate stem thickness and seedling index. Furthermore, they could regulate the root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morphogenesis, and increase the ability of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of rice seedling to some extent.
Key words: rice seedling; uniconazole; 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 morphogenesis; physiological indexes
烯效唑,又名高效唑,其分子式為C15H18N3OCl,分子量為291.8[1]。它是一類高效、低毒、低殘留、污染小的植物生長延緩劑和殺菌劑,具有重新調控內源激素平衡,促進植物生根和植株分蘗,抑制根系伸長,控制植株高度,提高植物體內保護性酶(CAT、SOD和POD)活性及光合速率,增加可溶性蛋白質、糖類物質及脯氨酸含量,加速同化物從源向庫的運輸,增強植株抵抗逆境能力等作用[2-5]。胺鮮酯(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是由美國科學家于20世紀90年代初首先發現的一種安全高效的作物高產優質抗逆基因誘導劑,該化合物具有生長素、赤霉素及細胞分裂素的多種功能,因此是一種高效、安全、低毒的植物生長促進劑[6-8]。多數學者的研究表明,胺鮮酯具有促進植株碳氮代謝、提高植株根系還原力和葉片葉綠素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質、可溶性糖含量及保護性酶活性、延緩植株衰老,增強植物自身免疫力、提高作物產量和改善品質等作用[9-12]。
近年來,關于這兩種植物調節劑在水稻生產上的應用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研究顯示:烯效唑能有效調節水稻秧苗的生長,使秧苗矮化健壯、葉色濃綠,促進單株分蘗早而快、多而壯,拔節期施用可使基部節間縮短、變粗,提高水稻抗倒伏的能力,并且可增強過氧化物酶活性,減少活性氧和自由基的含量,延緩水稻旗葉的衰老等[13-16];而胺鮮酯則能增加水稻植株葉綠素、蛋白質和核酸含量,提高光合速率,增強過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氫酶與硝酸還原酶活性、促進植株的碳氮代謝、改善植株對水肥的吸收和干物質的積累、調節體內水分平衡、增強水稻抗逆性、延緩植株衰老等[11,17,18]。針對水稻弱秧問題,前人多數著重研究兩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單劑對水稻秧苗的調控,而對其復配后的調控效果則鮮見報道。因此本文在全面分析兩種單劑功能的基礎上,通過這兩種調節劑復配后浸種,研究適當濃度的復配調節劑組合對水稻秧苗形態建成及部分生理特性的影響,以期為水稻復合型浸種劑的開發與應用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品種
墾粳1號,由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院水稻中心提供,試驗前精選備用。
1.2試驗設計
稱取一定量的水稻種子,以蒸餾水浸種作為對照(CK),以5 mg/L烯效唑與2.5 mg/L胺鮮酯復配為處理(CL),室溫浸種36 h后清洗3遍,繼續用蒸餾水浸種132 h,溶液與種子質量比為4∶3,培養箱內32 ℃催芽24 h。然后以蛭石為基質,定量裝盆,同時將上述水稻種子均勻播在盆中,每盆50粒,處理、對照各播20盆,根據水分狀況適時定量澆水,室溫下培養,于播種后5、6、7、8和9 d調查出苗率,并計算相對出苗率和出苗指數,同時在播種后15、20和25 d取樣進行各項形態指標與生理指標的測定,指標測定均3次重復。
1.3形態及生理生化指標測定方法
各形態指標測定的樣本量為每處理15株。其中充實度(重高比)即干重與株高的比值;壯苗指數=(莖基寬/株高)×地上部干物質重。
光合色素含量、根系表面特性及根系還原力的測定均采用張憲政[19]的方法進行。
總糖含量測定參照張春玲等[20]的方法,但略有改動,稱取0.5 g樣品于研缽中,加水2 mL,充分研磨,然后用6 mL去離子水分3次沖洗研缽,轉入50 mL錐形瓶中,向錐形瓶中加入10 mL 6 mol/L HCl,沸水浴30 min,冷卻后,用6 mol/L NaOH調節pH值至中性,于3 000 r/min離心5 min,取上清轉入100 mL容量瓶中,去離子水定容。然后取1 mL提取液與1 mL 3,5-二硝基水楊酸試劑混合后加入1 mL去離子水,沸水浴5 min,去離子水定容至25 mL,于540 nm波長下比色,并通過相應公式計算總糖含量。
可溶性糖含量的測定參照馮乃杰[21]的方法進行。
2結果與分析
2.1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種子出苗率的影響
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種子出苗率與出苗動態的影響如表1和圖1。從表1與圖1可以看出,運用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的最終出苗率、相對出苗率無影響,但出苗指數存在差異,處理組比對照組降低6.64%,說明運用該藥劑進行處理將降低出苗速度。同時從圖1可以看出,處理與對照的出苗率在播種后5 d時相差較大,在第六天以后兩者開始趨近,到第九天時兩者已達到完全相同,縱觀全圖發現,處理在播種后6 d時的出苗率與對照播種后5 d時的出苗率基本相當,說明兩者的出苗速度大約相差1 d,因此差異并不明顯。
2.2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秧苗形態建成的影響
2.2.1烯效唑和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秧苗葉部性狀的影響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處理和對照的葉片數、最大葉寬、最大葉長均隨播種后時間的延長而增加,但就葉片數和最大葉寬來講,處理一直高于對照,而就最大葉長而言,處理始終低于對照。其中在播種后15 d時,處理與對照的差異不大,但在播種后25 d時,處理的葉片數、最大葉寬和最大葉長分別為2.04片、0.343和4.01 cm,與對照相比,前兩者分別增加7.37%和25.18%,而后者則降低36.04%,這說明適當濃度的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可以降低水稻秧苗最大葉長,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葉片數與葉寬。
2.2.2烯效唑和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秧苗莖部性狀的影響試驗結果如表3所示,處理的株高和葉挺長明顯低于對照,而莖基寬則明顯高于對照,且隨著播種后時間的延長兩者的差異逐漸加大,其中在播種后25 d時,處理株高與葉挺長分別比對照降低38.53%和41.44%,莖基寬比對照增加51.88%。同時在播種后25 d與20 d相比,處理的株高增加4.47%,而對照的株高則增加24.88%;處理的莖基寬增加58.82%,而對照的莖基寬則僅增加15.11%,由此可知,使用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主要是減緩了植株的縱向生長速度,促進了水稻幼苗的橫向增粗。
2.2.3烯效唑和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秧苗根部性狀的影響表4顯示,運用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后,水稻秧苗的根長略縮短,而總根長、根條數及根體積均增加。其中,在播種后25 d時,處理的根長比對照的短3.11%,而總根長、根條數和根體積分別比對照增加6.96%、14.77%和10.53%。可見水稻秧苗在單根長縮短的情況下,通過增加根條數來促進水稻秧苗總根長與根體積的發育。
2.2.4烯效唑和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秧苗干物質積累及根冠比的影響從表5可以看出,處理與對照相比,莖葉干重降低,根干重增加,在播種后25 d時,處理的莖葉干重比對照降低9.45%,根干重比對照增加23.29%,且在此時處理的根莖葉總干重高于對照3.22%。同時從表5中還可以看出,播種后15 d時,處理的根冠比明顯高于對照,在播種后25 d時處理的根冠比比對照增加36.13%。對于水稻種子干重而言,處理低于對照21.95%,說明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有利于水稻種子中營養物質的快速輸出,但對于隨著播種后時間的延長,處理和對照種子干重增加的這一反常結果可能與取樣時對種子的界定標準有關。
2.2.5烯效唑和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秧苗充實度與壯苗指數的影響充實度主要是用來反映單位長度的莖質量,充實度越大,單位長度的莖質量越高,機械強度越好,抗倒伏能力越強,因此壯苗指數也就越高。從圖2和圖3可以看出,運用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后,水稻秧苗的充實度與壯苗指數均提高,在播種后25 d時,處理的充實度和壯苗指數分別比對照增加32.19%和101.02%,而對照的充實度和壯苗指數在播種后15~25 d中變化比較平緩。
2.3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秧苗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由表6可見,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后,水稻秧苗的葉綠素a、總葉綠素含量和葉綠素a/b的比值增加,在播種后25 d時,與對照相比,其依次增加7.13%、4.77%和10.22%,這說明二者復配有利于提高水稻秧苗的葉綠素含量。
2.4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秧苗糖類物質的影響
2.4.1烯效唑和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秧苗總糖含量的影響從圖4可知,處理與對照水稻秧苗的總糖含量變化較復雜,隨著播種后時間的延長,兩者呈現先略降低后升高的動態變化,且在3次取樣測定中,處理的總糖含量均高于對照,其中在播種后25 d時,高于對照62.77%。此期間處理的總糖含量變化明顯,而對照的總糖含量變化比較平緩。
2.4.2烯效唑和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秧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圖5顯示,水稻種子經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后,對照水稻秧苗的可溶性糖含量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動態變化,處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則表現出一直下降的態勢,但均高于對照,其中在播種后15 d時,處理比對照高53.33%,在播種后25 d時,處理比對照高50.74%。
2.5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秧苗根系活力的影響
2.5.1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秧苗根系表面特性的影響如表7所示,經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劑浸種后,水稻秧苗根系的總吸收面積、活躍吸收面積及活躍吸收面積/總吸收面積均高于對照,在播種后25 d時處理比對照分別高出21.66%、53.09%和26.37%。這說明運用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能增加水稻秧苗的總吸收面積和活躍吸收面積,從而使水稻秧苗能從土壤中吸收較多的水分與礦質元素。
2.5.2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秧苗根系還原能力的影響由圖6可以看出,運用烯效唑與胺鮮酯復配浸種,可以提高水稻根系的還原能力,使根系能夠對所吸收的物質迅速同化,從而促進根系對營養物質的高效吸收。從全圖來看,處理與對照的根系還原能力均表現出樓梯式上升趨勢,且二者的差異性越來越小,其中在播種后20 d時,兩者的差異最大,處理比對照高73.76%。
3小論與討論
水稻高產栽培,培育壯秧是最重要的基礎環節。目前旱育秧在水稻生產中已得到廣泛應用,并為水稻產量的提高和品質的改善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各稻區的旱育秧生產中普通存在著秧苗質量差的問題。為此前人開始采用烯效唑單劑進行浸種來培育壯苗,但由于烯效唑是當前生物活性最強的三唑類植物生長延緩劑,作用特別敏感,受環境影響較大,所以在農業生產中農事操作人員不易掌握,常形成侏儒苗。為此在試驗中我們采用另一種低毒高效的植物生長促進型調節劑胺鮮酯與其復配來降低烯效唑的用量,以便緩解烯效唑過分抑制而產生的只降低株高而不增加秧苗總干物質的負面效應,而且兩者在水稻形態建成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補作用。同時水稻旱育秧時常需要浸種催芽,因此結合水稻的藥劑浸種培育壯苗簡便易行。
本試驗中,烯效唑和胺鮮酯復配浸種對水稻的最終出苗率無明顯影響,卻降低了出苗速度,但并沒有影響水稻秧苗的生育進程,反而增加了水稻秧苗的葉片數,說明運用烯效唑和胺鮮酯復配浸種可以加快水稻秧苗的分化與發育速度。同時,烯效唑和胺鮮酯復配浸種能夠促進水稻秧苗的根系生長,增加總根長和根體積,其主要是通過增加根條數來實現的,這也提高了水稻秧苗的總吸收面積和根系活躍吸收面積,優化了根系的表面特性,進而提高了根系吸收能力,加強種子中營養物質的輸出,從而使水稻秧苗的根冠比、莖充實度增加,提高了水稻秧苗的壯苗指數,便于水稻秧苗的生長發育和形態建成。
烯效唑和胺鮮酯復配浸種還可以提高水稻秧苗中葉綠素含量。葉綠素含量的增加將有助于秧苗光合作用的光能吸收、傳遞、轉化和碳同化作用。TTC還原能力測定的主要是琥珀酸脫氫酶活性,其是呼吸代謝的關鍵酶類之一,與呼吸作用有一定的相關性[22]。因此可以說明運用烯效唑和胺鮮酯復配浸種能夠提高水稻秧苗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等生理代謝,增強根系吸收水分和礦質營養的能力,促進有機物的形成和轉化,從而為水稻秧苗的生長發育提供了更多的物質和能量,表現為水稻秧苗后期的根莖葉干物質積累迅速,同時總糖含量的增加也是一個間接證據,因為植物體內可溶性糖含量的變化既可反映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情況,也可說明碳水化合物在植物體內的運輸情況。
因此,運用烯效唑和胺鮮酯復配浸種可提高水稻秧苗的生育進程,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水稻秧苗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等生理代謝,有利于水稻秧苗的形態建成。
參考文獻:
[1] 閆艷紅. 烯效唑對套作大豆的壯苗控旺效應及其機理研究[D]. 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10.
[2] FLETCHER R,HOFSTRA G. Improvement of uniconazole-induced protection in wheat seedlings[J].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1990,9(1):207-212.
[3] ZHOU W,LEUL M. Uniconazole-induced alleviation of freezing injury in relation to changes in hormonal balance, enzyme activities 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 winter rape[J]. Plant Growth Regulation,1998,26(1):41-47.
[4] ZHANG M,DUAN L,TIAN X,et al. Uniconazole-induced tolerance of soybean to water deficit stress in relation to changes in photosynthesis, hormones and antioxidant system[J].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7,164(6):709-717.
[5] HALA K,MONA M. Effect of the growth regulator uniconazole and salt stress on growth, yield and nutrients content of Ammi majus L. plant[J]. Australian Journal of Basic and Applied Sciences,2008,2(3):458-465.
[6] 王俊平,翟志席,何鐘佩,等. 胺鮮酯對紫花苜蓿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的調控作用[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3,8(3):25-28.
[7] 張明才,何鐘佩,田曉莉,等. 植物生長調節劑DTA-6對花生產量、品質及其根系生理調控研究[J]. 農藥學學報,2003,5(4):47-52.
[8] 施曉明,李淑芹,許景鋼,等. 干旱脅迫下DA-6浸種對大豆苗期葉片保護酶活性的影響[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9,40(9):48-51.
[9] 劉祥英,柏連陽.DA-6緩解胺苯磺隆對后茬水稻傷害的作用[J].現代農藥,2005,4(3):31-32,35.
[10] 張明才,何鐘佩,王玉瓊,等. 植物生長調節劑胺鮮酯在甜豌豆上的應用效果[J]. 農藥學學報,2001,3(4):53-58.
[11] 張子龍,梁穎. DA-6對水稻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1,23(3):219-221.
[12] 馮乃杰,趙黎明,鄭殿峰,等. SODM、DTA-6和Cc對大豆生育中后期功能葉片生理特性的影響[J].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9,31(1):23-28.
[13] 湯日圣,張大棟,郭士偉,等. 烯效唑和三唑酮調節水稻秧苗生長的增效作用及機理[J]. 中國水稻科學,2000,14(1):95-98.
[14] 王祥根,鄭寨生,張尚法,等.水稻化學調控的雙控雙促效應及增產效果[J]. 浙江農業科學,1996(1):16-17.
[15] 肖炳麟,王樹勛,谷先兵. 烯效唑防止水稻倒伏的試驗[J]. 安徽農業科學,1999,27(6):560.
[16] 陳周前, 吳文革, 劉襄, 等. 烯效唑對水稻生育的調控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1994,22(2):128-131.
[17] 梁穎. DA-6對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響[J]. 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3,22(2):95-98.
[18] 張子龍. DA-6浸種對水稻幼苗生長及抗寒性的影響[J]. 貴州農業科學,2001,29(4):14-17.
[19] 張憲政. 作物生理研究法[M]. 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20] 張春玲,王秀霞,李瓊. 3,5-二硝基水楊酸比色法測定廢煙草中總糖[J].華北工業大學學報,2006,21(6):62-65.
[21] 馮乃杰. 化控種衣劑對大豆苗期、產量形成的影響及其生理機制的研究[M].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2.
[22] 張雄. 用TTC(紅四氮唑)法測定小麥根和花粉活力及其應用[J].植物生理學通訊,1982(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