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顧了梨棚架栽培的歷史,簡述了日本、韓國及我國棚架梨栽培的現狀及主要類型,對我國棚架梨栽培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并提出了對策,展望了梨棚架栽培在我國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梨;棚架;栽培;現狀;展望
中圖分類號:S6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7-1394-03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Trellis Cultivation and Prune of Pear
WEI Shu-wei,WANG Wei,WANG Shao-min
(1. Shandong Institute of Pomology,Tai’an 271000,Shandong,China;2. Shandong Crop Research Institute,Ji’nan 250000,China)
Abstract: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rellis cultivation of pear in Japan,korea and China was reviewed. And the problems of trellis cultivation of pear in China was analyzed in detail. Furthermore,the developing trend was viewed.
Key words: pear; trellis; cultivate; current situation; prospect
梨是世界范圍內最受消費者喜愛的水果之一。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世界上生產梨的國家有76個,栽培品種可分為東方梨(亞洲梨)和西洋梨(西方梨)兩大類。我國是世界梨生產大國,栽培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據農業部統計,2007年全國梨樹面積107.13萬hm2,占世界梨果收獲總面積的57.9%;產量1 289.5萬t,占梨果總產量的63.0%[1]。棚架栽培是日本、韓國梨樹的主要栽培模式,其最初的目的是抵御臺風的危害。通過多年的實踐發現,棚架栽培還具有提高果實品質和整齊度、操作管理方便、省工省力等優點。棚架栽培于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近年來棚架梨栽培發展較快[2]。
1梨的棚架栽培歷史及現狀
現代梨的棚架栽培技術起源于日本。日本是個島國,受海洋氣候的影響,多風、多雨、高濕,經常遭遇臺風的襲擊。為了避免風害等不良氣候因素給梨果業帶來的損失,日本人很早就嘗試搭建棚架。日本的梨樹棚架栽培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在1782 年阿源太夫所著的《梨果造育秘鑒》中就有梨樹棚架栽培的記載,1818年巖崎灌園所著的《草木育種》一書中也有梨樹棚架栽培的內容[3]。從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日本改變過去的直立式栽培為棚架式栽培。1949~1965年日本農林水產省園藝試驗場對梨樹棚架栽培和直立栽培進行了對比研究,并對日本梨樹棚架樹形和栽培技術進行了改良,形成了比較科學的梨樹棚架樹形及栽培技術,并在全日本國推廣應用。梨樹棚架栽培可降低臺風襲擊所造成的損失,便于果園日常管理,單位面積產量高,梨果品質好。因此,至1997年,日本梨樹棚架栽培面積已達到119萬hm2,占日本梨樹栽培總面積的90%以上,產量40多萬t,占梨果總產量的95%。目前,棚架栽培仍是日本梨果生產中最普遍的栽培方式[3]。
20世紀30年代,梨的棚架栽培技術從日本傳入韓國,并得到迅速發展。韓國2007年梨產量46.7萬t,棚架栽培占了相當的比重。其棚架多為拱圓形棚架,樹形大都采用“Y”字形籬架式,即在行間架設拱圓式鐵管,每隔1 m埋設1根,拱圓高度視樹勢情況確定,一般在2.5~3.0 m;分別在離地0.8 m、1.5 m、2.0 m處架設3道橫梁用于固定。其鐵管架式類似拱圓式大棚。這樣既便于機械操作又利于通風透光。
梨產業是我國臺灣地區的重要果樹產業,20世紀30年代以后,梨的棚架栽培技術從日本傳入臺灣地區,得到廣泛推廣。全臺灣梨樹栽種面積約
9 061 hm2,年產量11.0萬t,以臺中縣面積最大,為5 664 hm2。臺灣梨樹栽培大部分皆采用棚架栽培。梨的整枝方式通常采用自然開心型,在梨樹定植后,于離地70~80 cm處開始培養主枝。
我國傳統的梨樹栽培方式為立木式,1995年大連市最早引進日本梨棚架栽培技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棚架梨園約10萬hm2,主要分布在山東、遼寧、河北、浙江、江蘇、上海、福建、江西等東部沿海或近海省市,湖北、河南、安徽、四川等省也有少量種植。從建園方法上,我國棚架梨園多數通過大樹高接,少量是從幼樹定植建園而來。
我國棚架的主要類型包括:水平型棚架、梯形棚架、拱形或屋脊形棚架模式等。水平型棚架是常見的一種梨樹棚架栽培模式,也是日本普遍采用的棚架模式。日本的棚架大部分是以鋼管為支柱,并在園地中央設置4~5 m的吊柱,且配置吊線以緩解棚面壓力,這種棚架造價較高。我國一般采用水泥柱取代鋼管,不再設置吊柱和吊線,但適當加密支柱,這樣可大幅度地降低投資,每公頃造價3.0萬~4.5萬元。這種簡易棚架已在我國各地逐步推廣[4]。梯形棚架模式是針對梨密植栽培現狀設計的“上底+兩腰”梯形棚架模式[5]。在梨園行間每隔4~5 m立一個梯形支架,支架頂部離地面2 m。各支架間用4根較粗的鋼絞線(也可用竹竿代替)牽引“上底”與“兩腰”的4個點。培養成由兩大主枝構成的“V”形樹體骨架。搭建該種架式不受地形平整度限制,平地、丘陵地均可應用,且田間作業方便。也適用于營建觀光果園。拱形棚架在韓國比較流行,即在行間架設拱圓式鐵管,每隔1~2棵樹埋設1根,樹形大都采用“Y”字形籬架,埋土深0.5 m,在地上0.7 m左右開始彎管,拱圓高度視樹勢情況確定,一般在2.5~3.0 m;分別在離地0.8~2.0 m處架設橫梁用于固定。其鐵管架式類似拱圓式大棚。這樣既便于機械操作又利于通風透光。屋脊形棚架與拱形棚架比較接近。
2我國棚架梨生產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2.1我國棚架梨生產存在的問題
2.1.1高接改建的棚架梨園結構混亂我國70%的地區在梨樹高接改造的過程中,往往沿用傳統的高接方法,實施多頭多層高接,并在樹勢恢復后不能按照棚架梨基本樹形的要求進行及時地整理,導致整個樹冠主次(亞)不分、主側不明,主枝多而亂,側枝少而短,結果部位下移,果實質量低下。具體表現為:主枝多,亞主枝更多,導致營養不能集中供給2~4個主枝快速延伸的需要,高接5~6年后仍不能延伸到自身應占的架面位置,亞主枝成了結果枝,側枝成了短果枝,結果部位多在樹冠的內膛中下部呈上下多層結果,失去了棚架栽培平面結果的基本屬性[6]。
2.1.2新建棚架梨園整形技術落后受早果、豐產觀念的影響,我國許多棚架梨園在建園時定植密度過大(多選用2.0 m×4.0 m的株行距),且定干較低(0.5~0.8 m),造成棚架高度不夠,對當年所抽生的枝條任其生長,不能在第一年選留出足夠的主枝數量;對選出的主枝第二年也不能嚴格按照技術要求對其進行引縛。我國大多數棚架梨園只要梨樹開花,就讓其結果,不大考慮主枝的上架延伸速度。有些梨園樹齡5~8年架面仍未布滿。整個果園遠看雖有棚架設施,近看單株仍為傳統的立木栽培模式[6]。
由于梨棚架栽培技術在我國還處于示范推廣階段, 果農對棚架栽培的基本技術要求一知半解,綜合運用修剪、水肥管理等技術來調控樹勢與樹相的技術還不太成熟,因而生產中常造成主枝、亞主枝伸展方向不明確,側枝成老枝后大枝條在棚面上分布混亂,主枝、亞主枝、側枝各自“身份”不明確,主枝和亞主枝先端變曲、生長勢衰弱,永久樹與間伐樹的先端枝交叉重疊,棚面上發育枝形成“山”字形,樹形紊亂,樹勢變弱[7]。
2.1.3綜合配套技術落后棚架式栽培是集整形修剪、人工授粉與疏果、套袋、配方施肥等于一體的綜合配套技術,然而很多梨園并沒有做好相應的配套技術。疏花疏果措施不能嚴格按要求落實,一序兩果和一序多果的現象普遍存在。在人工輔助授粉方面,部分地區花粉的采集、干燥和授粉技術落后而缺乏。在實施果實套袋方面,我國的果袋質量遠遠落后于日、韓等國。果袋用紙質量較差,往往果實還未成熟,果袋已發生破裂或破碎。同時,由于果實品種本身的不同,在選用果袋上不注意區別,出現了一種果袋套百種果的現象,本應光潔美觀的梨果,成了褐白相間的花皮果[6]。在土壤管理上,不重視施用有機肥,偏施氮肥,造成土壤板結,果實品質下降,病蟲害增加。果園覆蓋、生草技術、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等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2.2解決我國棚架梨生產問題的方法
2.2.1推廣棚架梨生產的標準化技術深入開展棚架栽培理論的培訓和實用技術的傳播十分重要。各地可根據具體情況,建立小規模、高標準的棚架梨科技示范園,讓果農從中模仿學習[6]。
2.2.2根據棚架結構特點合理整形修剪針對目前我國棚架梨園多數由大樹改接而成的現狀,在保證樹勢均衡的基礎上,改變過去的多層多頭高接方法,在基部選留4個用作主枝、亞主枝的大枝,并保留180 cm高的中心干,采取在枝或干的兩側打洞高接的方法,使亞主枝或側枝當年形成。中心干上通過高接,形成輔養枝。其他部位的大枝一律疏除。對已高接改造并大量結果的棚架梨園,應加大主枝和亞主枝的選留,對主枝和亞主枝以外的大枝逐年從基部疏除。與此同時,對選留的主枝、亞主枝于冬季加強短截,從飽芽下剪,逼其抽生強旺的新梢,以迅速向外圍架面延伸,并注意主枝、亞主枝背上枝的選留和培養,及時用鐵鉤拉下培養成側枝。對于新建的果園,要及時間伐臨時樹,嚴格控制架面下冠內的結果量,并疏除主枝、亞主枝以外的大枝,集中營養供給主枝、亞主枝,促進主枝和亞主枝快速生長,使其盡快布滿架面,為實現棚架梨的平面結果奠定基礎[6]。
2.2.3加強綜合配套技術推廣為了保證棚架梨正常結果,采用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同時應做好疏花疏果工作。疏花疏果越早越好。根據品種果實的大小,通常每隔16~20 cm留一個花序,每個花序留一個果柄斜向生長、果形端正、發育良好的果實,其余徹底疏除。
根據各地的生態條件和果實著色的不同,選擇抗風吹雨淋、透氣性強的優質梨果專用紙袋。進行一次套袋的地區,通常于落花后30~35 d進行。需二次套袋的品種,應在落花后25 d先套小袋,30 d后再套大袋。套袋前噴1~2次防蟲治病的藥劑,藥液干后立即實施套袋。紅色品種還應于采收前的30 d解除果袋等。降雨量大于800 mm的地區果袋用紙必須是帶蠟質的,而降雨量小于600 mm的地區果袋用紙可選用束水紙即可[6]。在土壤管理上,重視施用有機肥,提倡和推廣果園覆蓋、生草技術。大力推廣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
3展望
我國的水果產業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梨產業面對日本、韓國的競爭也相當激烈。為應對競爭,我國梨產業必須打造高質量的名牌梨。而在自然栽培狀態下,梨產業生產中存在著果實品質不均衡,梨樹上下果實口感不一、大小不一、著色不一;產量不穩定;因氣候條件導致授粉不充分而結果少;田間管理不方便,樹高噴藥不勻、修剪不到位,套袋、采果麻煩,技術指標不規范等許多問題,使得梨生產經濟效益不高,嚴重影響了果農的生產積極性,制約了梨產業的發展[8,9]。棚架式栽培技術指標量化、簡單,可操作性強,在噴藥、整形修剪、人工授粉與疏果、套袋與采果等田間管理過程中可以節省大量的勞動力,可實現集約化、規范化、商品化栽培[10]。
梨生產是一項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發達國家都在研究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產業化、商品化栽培技術。隨著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老人和婦女,他們的素質和體力需要一種簡單化、規范化、量化的操作模式。多年來的試驗證明,采用棚架式栽培配套技術能很好地解決梨產業化生產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為今后梨產業化的大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技術基礎。
梨棚架栽培具有不少優點,但也有自身的不足。由于梨棚架栽培是平面葉幕,葉面積指數小,產量不易提高,同時建立棚架投入較大。因此,棚架栽培是適宜經濟發達、風大霧大、光照不良地區的一種栽培模式。未來梨生產發展總趨勢是:由栽培品種繁多到集中區域發展優良品種;由喬化稀植到矮化密植;由田間管理的復雜化到簡單化、省工化;由使用單一肥料到配方施肥;由大水漫灌到噴灌、滴灌;由單純的化學防治病蟲害到生物、物理和化學綜合防治;由分散農戶栽培到大面積產業化栽培[11]。因此,從長遠看梨的棚架栽培在我國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參考文獻:
[1] 李秀根.改革開放30年我國梨產業的發展回顧[J].煙臺果樹,2008(4):4-6.
[2] 陳萬芳,趙京獻.梨樹棚架栽培技術與優勢[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8):94-95.
[3] 徐義流.日本梨樹棚架整形修剪技術[J].中國果樹,2001(1):56-57.
[4] 喬玉山,徐長寶.南方砂梨簡易棚架栽培技術[J].中國南方果樹,2003,32(4):64-65.
[5] 柳遵新. 幾種梨棚架栽培模式及配套技術[J]. 中國南方果樹,2008,37(6):71-72.
[6] 李秀根,楊健,王龍,等.我國棚架梨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和解決方法[A].全國第四屆梨科研、生產與產業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323-326.
[7] 楊青松.梨棚架栽培架體搭建及整形修剪技術[J].中國南方果樹,2006(2):72-76.
[8] 劉志民.梨樹三高栽培技術[M].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0.
[9] 劉承晏.梨樹密植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0] 成永東.梨棚架栽培的優點和栽培技術[J].北京農業,2003(12):18.
[11] 李秀根.入世后我國梨產業的發展對策與科技趨向[J].山西果樹,200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