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了13份苧麻屬材料的基因組DNA,利用RAPD進行親緣關系分析。從120條隨機引物中篩選出了23條引物,對13份材料共擴增出235個條帶。根據擴增結果進行聚類分析,得到反映各材料間親緣關系的樹狀圖。RAPD的分析結果與傳統分類學的分類結果基本相符。
關鍵詞:苧麻;親緣關系;RAPD
中圖分類號:S563.1;Q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7-1499-03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Boehmeria spp. Revealed by RAPD
QIU Cai-sheng,CHENG Chao-hua,ZHAO Li-ning,LI Yu-jun,ZANG Gong-gu
(Institute of Bast Fiber Crops,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angsha 410205,China)
Abstract: Genomic DNA extracted from leaves of Boehmeria spp. by improved CTAB metho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13 Boehmeria spp. by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 235 bands were amplified by 23 primers selected from 120 arbitrary primers. Genetic distance were calculated; and dendrogram showing genetic relationships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an 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based on the amplifying results. This conclusion was consistent with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Key words:Boehmeria spp.; genetic relationships; RAPD
我國是苧麻的發源地,擁有最豐富的苧麻種質資源。國內的科技人員在苧麻資源的搜集、整理、評價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植物分類學方面,王文采[1]通過形態學分析對我國苧麻屬的32種11變種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描述;臧鞏固[2]通過核型分析討論了苧麻屬五組間的進化關系。但是形態學分析和核型分析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利用分子標記技術對植物進行更加準確客觀地分類鑒定和親緣關系分析成為可能。
本研究以栽培種苧麻“圓葉青”和其他12份野生苧麻為試驗材料,利用RAPD技術分析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同時結合傳統分類學分類方法驗證其分析結果的可靠性,為分子標記技術在苧麻屬植物的鑒定分類及種間親緣關系上的分析應用提供了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3份苧麻材料見表1,均取自國家種質長沙苧麻圃。
1.2方法
1.2.1基因組DNA的提取與檢測DNA提取采用改良CTAB法[3,4]并加以改進。取13份苧麻屬材料的幼嫩葉片提取基因組DNA。稀釋一定倍數后,應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檢測其在260 nm和280 nm的吸光值,以測定DNA濃度、評估其純度。
1.2.2RAPD反應體系的優化參照鐘軍[5]、任春曉[6]的方法并對影響PCR反應的各影響因子逐一進行梯度優化,包括模板DNA用量、Mg2+濃度、Taq酶用量、dNTPs濃度、退火溫度、引物濃度、PCR條件等,建立起適合本實驗的RAPD反應體系。
1.2.3RAPD擴增、電泳以提取的13種基因組DNA為模板,根據優化后的RAPD反應體系,用120條RAPD引物分別進行PCR擴增。PCR產物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凝膠濃度2%。EB染色后使用凝膠成像系統照相,觀察記錄。
1.2.4數據統計及遺傳多樣性分析選擇清晰且多態性較高的擴增條帶進行統計,相同位置有條帶的記為“1”,無條帶的記為“0”,失敗或缺失的記為“9”。基于擴增產物數據庫,應用NTSYSpc-2.10e軟件計算相似系數,以獲得13份材料的遺傳相似系數矩陣,進而采用UPGMA(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using arithmetic averages)法進行聚類分析,以獲得遺傳樹狀圖譜并進行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基因組DNA提取結果
野生苧麻的含糖量很高,從其中提取高質量的基因組DNA具有一定困難。通過改良的CTAB法從野生苧麻葉片中提取的基因組DNA,經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DNA OD260/OD280比值為1.8~2.0,0.8%的瓊脂糖凝膠電泳顯示(圖1),所提取的基因組DNA顯示為一條相對清晰完整的帶,大小在19 kb左右,無明顯降解痕跡,也沒有可見的RNA。說明本實驗所提取的苧麻基因組DNA純度較高、質量好,符合RAPD實驗要求。
2.2體系優化結果
通過對各成分進行梯度實驗對比得到了較好的RAPD擴增體系和擴增條件,優化后各成分最佳用量如表2,擴增程序為:95℃變性5 min;94℃變性1.0 min,37.2℃退火1.0 min,72℃延伸1.5 min,6個循環;94℃變性45 s,37.2℃退火45 s,72℃延伸
1.5 min,38個循環;72℃延伸10 min,最后4℃保存待電泳。
2.3RAPD擴增結果
用120條RAPD引物對13個模板進行擴增,2.0%瓊脂糖電泳。其中23條引物擴增得到了穩定且多態性較好的RAPD圖譜,擴增效果如圖2;擴增出片段的分子量大多為0.3~3.0 kb;每個圖譜上,隨機引物擴增出的條帶數為8~15條,共擴增出235個條帶。
2.4數據統計
2.4.1應用23條引物對13份材料進行遺傳相似性分析選取23條引物擴增的產物電泳圖譜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分析,得到遺傳相似系數矩陣(表3)。從表中可以看出,遺傳相似系數為0.520~0.957,平均為0.659。其中懸鈴葉苧麻有性型與懸鈴葉苧麻無融合型二倍體的遺傳相似性最大,相似系數為0.957;倍性存在差異的兩個懸鈴葉苧麻無融合種,相似系數為0.881,反映了它們之間極為緊密的親緣關系。而圓葉青和大葉苧麻之間的遺傳距離最遠,相似系數最小為0.520,表明大葉苧麻在進化過程中可能處于最低的位置。
2.4.2聚類分析參照蔣彥波[7]的方法,利用相似系數矩陣,使用NTSYS軟件UPGMA方法對13個基因型兩兩相似系數聚類分析生成樹狀圖譜,得到以下分析結果,材料被分為3個類群(圖3)。圓葉青和序葉苧麻各自獨立成一個類群;懸鈴葉苧麻無融合型二倍體、懸鈴葉苧麻有性型、懸鈴葉苧麻無融合型三倍體、大葉苧麻、小赤麻、赤苧、水苧麻、細野麻、柔毛苧麻、伏毛苧麻及長序苧麻被聚為第三類群。其中,懸鈴葉苧麻無融合型二倍體與懸鈴葉苧麻有性型親緣關系最近,與懸鈴葉苧麻無融合型三倍體的關系次之;再次為大葉苧麻;與其他種親緣關系則相對較遠。圓葉青屬于序栽培苧麻白葉種,栽培苧麻白葉種在傳統分類學上屬于苧麻組[8];序葉苧麻在傳統分類學上屬于序葉苧麻組,其余的11份材料都屬于大葉苧麻組[1,8];可見RAPD標記對苧麻屬13份材料進行的聚類分析結果與傳統分類學基本一致;懸鈴葉苧麻3種不同的材料形態性狀近乎一致,傳統分類學方法通常難以鑒別,RAPD可以將三者明確區分開來,而且也明確將三者聚為一小組;大葉苧麻在外觀形態上最接近懸鈴葉苧麻,這也與利用RAPD標記做出的分類圖譜相一致;同時RAPD標記一一定位了各材料在樹狀圖譜中的位置,這些表明了RAPD分子標記用于分析苧麻屬內種間親緣關系的可靠性和必要性。
3小結
傳統的親緣關系研究大多采用系譜、地理分布、形態及生化分析,這些分析雖然對闡明植物親緣關系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有著相當的局限性[9]。苧麻屬的形態特征較為一致,種間形態學分類所依據的結構特征相似,差別細微,加上本屬植物生長范圍極廣,受環境影響導致變異的較多,因此,對其進行分類鑒定及親緣關系的研究顯得較為困難。本研究通過RAPD分析確立了苧麻屬13份材料之間的親緣關系,并根據傳統分類學與形態分類學對照分析證明了RAPD確定的親緣關系的可靠性;這不僅可以推動苧麻屬植物分類學的深入發展,而且會更加客觀準確地反映生物種的特征和種間的親緣關系。
參考文獻:
[1] 王文采.中國苧麻屬校訂[J].云南植物研究,1981,3(3):307-328.
[2] 臧鞏固. 苧麻屬三組五種核型研究[J]. 中國麻業,1993(1):1-6.
[3] 宋國立,崔榮霞, 王坤波, 等. 改良CTAB法快速提取棉花DNA[J]. 棉花學報,1998,10(5):273-275.
[4] 李榮華,夏巖石, 劉順枝,等. 改進的CTAB提取植物DNA方法[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9):14-16.
[5] 鐘軍,李栒,官春云,等.中國蕓芥栽培品種親緣關系的RAPD分析[J]. 中國農業科學,2004,37(10):1434-1438.
[6] 任春曉,劉敏,鹿金穎,等. 空間誘變育成的茄子“HANGQIE-5”的RAPD體系優化及RAPD分析[J]. 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2010,23(1):52-56.
[7] 蔣彥波. 苧麻微衛星的分離與鑒定及其在苧麻組親緣關系研究中的應用[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5.
[8] 張波,鄭長清,臧鞏固. 中國苧麻屬組群分類及演化研究[J]. 作物學報,1998,24(6):775-781.
[9] 揭雨成,周青文, 陳佩度. 苧麻栽培品種親緣關系的RAPD分析[J]. 作物學報,2002,28(2):25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