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用8種殺菌劑對馬鈴薯晚疫病進行防治效果研究,結果表明,安克、銀法利、抑快凈、克露4種藥劑處理在第一、二次施藥后8 d調查防治效果均在60%以上,較清水對照增產145%以上。百泰、寶靈、王銅、綠沐處理防治效果較差,增產幅度不大。
關鍵詞:馬鈴薯;晚疫病;殺菌劑;藥效
中圖分類號:S482.2;S435.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7-1382-04
Control Efficiency of Eight Fungicides to Potato Late Blight
XIE Rui-li1,ZHAO Jin-hui1,LI Wei-qun2,SHU Rong-chun1,ZOU Zong-cheng1
(1.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Enshi 445000,Hubei,China;
2.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of 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Enshi 445000,Hubei,China)
Abstract: Eight kinds of fungicide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control efficiency to potato late bligh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4 different fungicides, Dimethomorph, Equation-pro, Infinito and Cymoxanil mancozeb, showed over 60% of the disease control efficiency after 8 of the application, which led to a yield of 145%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treated with water. Effect of anti-infection for plants was higher than the chemical treatments of other fungicides such as Baitai, Baoling, Wangtong and Lvmu.
Key words: potato; late blight; fungicide; control efficiency
馬鈴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 de Bary)是馬鈴薯的毀滅性病害,嚴重影響馬鈴薯產量,制約馬鈴薯產業發展[1]。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馬鈴薯主產區,也是晚疫病常發區、重災區,一般年份因晚疫病減產20%左右,暴發年份減產40%以上,有的田塊幾近絕收[2]。因此,篩選經濟有效的防治晚疫病新農藥,對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
我們選用8種殺菌劑,于2009年在恩施州5個縣市的海拔1 450 m以上的早熟馬鈴薯種薯基地進行多點試驗,以期篩選出經濟、高效、低殘留的殺菌劑在馬鈴薯生產上推廣應用。
1材料與方法
1.1品種和藥劑
所用種薯均為湖北凱瑞百谷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早熟微型脫毒種薯,其中巴東試點品種為費烏瑞它,利川試點為南中552,宣恩、鶴峰、恩施3個試點均為中薯5號。參試藥劑見表1。
1.2試驗方法
本試驗共選8種藥劑,設清水處理作為對照,共9個處理,每處理設3次重復,共27個小區。每小區10行,寬窄行種植(5個雙行),寬行距50 cm,窄行距20 cm,行長6 m,穴距20 cm,每行播種30穴,密度14.292萬穴/hm2,小區間距70 cm,隨機區組排列。施藥兩次,第一次施藥定為現蕾初期,第二次施藥為第一次施藥后10 d。
每個處理分別于第一次施藥前2 d、第一次施藥后8 d、第二次施藥后8 d及第二次施藥后14 d共4次調查病情,每小區定點調查自第二行第六穴起的連續20穴,病情分級標準見表2。病情指數及防治效果計算方法[4]如下:
病情指數=×100
防治效果=[1-(T-T0)/(CK-CK0)]×100%
式中,CK0表示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病情指數;CK表示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T0表示藥劑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T表示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
各試點均采用育芽帶薯移栽,移栽密度相同,同一試點除草、培土、施肥等田間管理一致。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處理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施藥前調查各試點馬鈴薯晚疫病發生分布均勻,施藥后3次調查藥劑防治效果見表3~5。
第一次施藥后8 d調查結果(表3)顯示,8種殺菌劑對馬鈴薯晚疫病均有一定控制作用,藥劑防治效果96.0%~9.3%,平均防效80.6%~27.5%。安克、抑快凈、銀法利、克露4種殺菌劑防效均在64%以上,其余4種藥劑平均防效在50%以下。
第二次施藥后8 d調查(表4)結果顯示,安克、銀法利、抑快凈、克露4種藥劑的防治效果較好。綜合5個試點防效,安克位居第一,各試點平均防效為73.0%。其次是銀法利,防效為68.8%,抑快凈防效為60.9%,克露防效為60.3%。寶靈、百泰兩處理的防治效果與抑快凈、克露處理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第二次施藥后14 d調查(表5)結果顯示,各種藥劑防效位次趨勢與第三次調查基本一致,各點平均防效安克最高,為60.8%;抑快凈、銀法利的防效分別為48.7%和47.8%,克露的防效為39.0%,其余4種藥劑平均防效均低于30%。與第三次調查平均防效相比較,各處理防效降幅不同,安克、銀法利分別下降12.2個百分點和13.1個百分點,降幅小表明持效期較長;抑快凈降20.1個百分點,克露降低21.3個百分點,降幅大表明持效期短。
本試驗正值晚疫病大暴發年份,試驗效果明顯。由于各試點病情不同,相同藥劑在不同試點間的防效存在一定變化幅度。第一次藥后8 d調查顯示,安克在鶴峰試點防效達96.0%,在巴東試點防效為50.7%,但各試點8種殺菌劑防效位次趨勢基本一致,安克、銀法利、抑快凈、克露防治效果較好,施藥后的3次調查防治效果位次均居前四位。
2.2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各處理的鮮薯產量與藥劑防治效果呈一定的正相關,防效好的處理產量較高(表6)。以南中552為種薯的利川試點,對照處理單產529.5 kg/hm2,幾近絕收,安克、銀法利、抑快凈處理單產高于
4 200.0 kg/hm2,增產幅度在720%以上。與其他試點相比較,由于病害嚴重發生,利川單產屬最低水平。以中薯5號為種薯的鶴峰、宣恩、恩施3個試點均以安克處理單產最高,10 410.0~12 181.5 kg/hm2,平均11 008.5 kg/hm2,比對照(2 382.0 kg/hm2)增產362.2%。銀法利處理產量水平僅次于安克,單產在8 382.0~10 863.0 kg/hm2,平均9 512.0 kg/hm2,比對照增產299.3%。抑快凈、克露處理平均單產分別為9 167.5 kg/hm2和8 359.0 kg/hm2,其余4種藥劑處理產量在7 500 kg/hm2以下。以費烏瑞它為種薯的巴東試點與其他4個試點同處理間比較,單產水平最高,安克、銀法利、抑快凈處理單產均在18 000 kg/hm2以上,居前三位,寶靈處理產量略高于克露處理,居第四位。
3討論
為有效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和蔓延,恩施州在引進和選育抗病品種的同時,積極開展防治晚疫病新農藥的篩選。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由于基本普及了抗病、高產的品種米拉,近20年未釀成大的災害。由于新的生理小種的出現,米拉抗性明顯衰退,為解決這一難題,科技人員在80年代末篩選出高效低毒內吸型殺菌劑甲霜靈,晚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因長期單一使用甲霜靈使病菌產生了抗藥性,甲霜靈防效明顯降低。特別是2009年5月份的長期陰雨天氣,導致馬鈴薯晚疫病暴發,部分地區嚴重減產。本試驗所選8種殺菌劑均對馬鈴薯晚疫病有一定防效,尤以安克、銀法利、抑快凈、克露4種處理防效最佳,可在馬鈴薯生產上推廣應用。實際應用中應掌握馬鈴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現時為最佳用藥時間。
為了避免長期使用同一藥劑使病菌產生抗藥性,降低防效[5,6],建議安克、銀法利、抑快凈、克露4種藥劑交替輪換使用。根據當地、當年的氣候情況和預測預報情況,在晚疫病輕發年選用低成本的克露、抑快凈等殺菌劑,在晚疫病重發年選用安克、銀法利等殺菌劑,將病害消滅在萌芽狀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試驗各試點絕對產量不高,與本試驗采用微型早熟品種、播種遲和防治次數少(僅2次)有關。因此,早熟品種種薯基地應增加施藥次數(4~5次),以提高防效,提高產量。
致謝:本文得到華中農業大學謝從華教授的指導,在此深表感謝。
參考文獻:
[1] 郭成瑾,張麗榮,沈瑞清,等.幾種進口殺菌劑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效果的研究[J].中國馬鈴薯,2009,23(1):26-27.
[2] 許敏.西南山區馬鈴薯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56.
[3] 李明聰. 重慶市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新藥劑篩選試驗[J]. 南方農業,2009(1):45-47.
[4] GB/T 17980-34-2000,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菌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S].
[5] 王長魁,王多.不同殺菌劑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效果及經濟效益分析[J].中國馬鈴薯,2009,23(5):290-292.
[6] 李春曉,韋相賢,陳小梅,等.幾種殺菌劑對“黑美人”彩色馬鈴薯晚疫病的化學防治[J].中國馬鈴薯,2009,23(6):34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