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康氏木霉與酵母混合發酵處理稻草秸稈,結果表明酵母菌和康氏木霉之間不僅無頡頏,且酵母菌能促進康氏木霉的生長;單因素試驗確定混合發酵最適發酵時間為3d,最適發酵溫度為30℃,最適pH值為4.5;正交試驗得出酵母最佳添加量為70%,酵母在第三天加入,尿素添加量為1%。發酵料蛋白含量可達11.21%,還原糖含量達到25.42%。
關鍵詞:康氏木霉;混合發酵;正交試驗;秸稈
中圖分類號:S816.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7-1420-03
Study on Mixed Fermentation of Trichoderma koningii and Yeast for Straw
SHI Guo-cui,YIN Wen-Xin,ZHANG Min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Yanbian University,Longjing 133400,Jilin,China)
Abstract: The Trichoderma koningii was used with yeast to fermented straw.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antagonism between them and yeast 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of Trichoderma koningii. Single-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cultivate time was 3 days, the temperature was 30℃ and the pH was 4.5. Orthogonal test showed that the protein and the reducing sugar content of the fermented material added with yeast and 1% urea were 11.21% and 25.42%, respectively. 70% may be the best addition of yeast and better added at the third day.
Key words: Trichoderma koningii; mixed fermentation; orthogonal test; straw
目前我國秸稈飼料的研究與開發利用仍處于較低水平,秸稈微生物處理菌種單一,產品種類和數量少,產業化水平低,很難實現社會化、大規模的秸稈轉化利用。當前秸稈飼料主要用于牛、羊等反芻動物和單胃草食動物的飼養,而且以軟化和改變適口性為主,通過增加采食量來達到增加產量的目的,秸稈的營養價值改變較少[1]。
現在利用微生物發酵,一般都采用混合發酵。本文中利用康氏木霉與酵母混合菌發酵處理稻草秸稈,在混合發酵中,酶促作用生成的糖立即被發酵糖的微生物所利用,這樣就維持了降解物的濃度,消除了酶合成作用受到降解物的阻遏作用,同時,也解除了反應終產物對酶的反饋抑制。所以,混合發酵的效果相對更好。
1試驗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1.1.1菌種康氏木霉和酵母菌均由本實驗室篩選所得。
1.1.2培養基PDA培養基:稱取200 g馬鈴薯,洗凈、去皮,切成小塊,加水1 000 mL后煮沸30 min用紗布過濾,再加10~20 g葡萄糖和17~20 g瓊脂。固體發酵培養基:60%稻草,40%麩皮,0.5%(NH4)2SO4,0.3%KH2PO4,0.06%CaCl2,0.05%MgSO4,微量FeSO4·7H2O,CoCl2,ZnSO4·7H2O,MnSO4·H2O。酵母菌擴大培養基:稱取200 g馬鈴薯,洗凈、去皮,切成小塊,加水1 000 mL后煮沸30 min用紗布過濾,再加20 g葡萄糖。
以上培養基均于121℃下滅菌30 min。
1.2試驗方法
1.2.1菌種擴大培養從斜面取酵母菌一環接種于酵母菌擴大培養基上,28℃條件下,搖床200 r/min培養48 h,為酵母菌一級種子。
將康氏木霉接種到PDA培養基試管中,30℃培養3 d,向試管中滴加5 mL無菌水,振蕩制備菌懸液。將菌懸液接種到固體發酵培養基中,30℃下培養,每天攪拌1次,每次5 min。
1.2.2菌種相容性試驗將酵母菌倒于馬鈴薯培養基平板,接種康氏木霉于其上。另在一馬鈴薯培養基平板上接種康氏木霉菌種,作為對照。培養條件:25℃,在恒溫培養箱中培養。
1.2.3共發酵培養時間的確定先接入20%康氏木霉培養后再接入2%酵母菌培養 ,以接種酵母后共發酵還原糖降到最低不再變化時作為發酵終點,此時蛋白含量不再變化。
1.2.4發酵溫度的確定酵母菌接種后,分別置于26、28、30、32、34、36℃條件下培養。
1.2.5發酵pH值的確定酵母菌接種后,分別置于pH值4.0、4.5、5.0、5.5、6.0、6.5、7.0條件下培養。
1.2.6康氏木霉與酵母菌混合菌試驗設計康氏木霉與酵母菌混合菌試驗設計方案見表1。
1.3測定方法
還原糖含量測定方法采用DNS比色法測定[2];菌落總數測定采用活菌稀釋平板計數法測定[3]; 粗蛋白質含量測定采用凱式半微量定氮法測定。
2結果與分析
2.1菌種相容性試驗
與對照組相比,康氏木霉在酵母做成的平板上長得更好,菌絲更長,更濃密,但蔓延速度稍慢,說明酵母菌和康氏木霉之間不僅無頡頏,且酵母菌能促進康氏木霉的生長。可能是酵母菌分解利用培養基中的物質時,產生的降解糖和其他一些有利于康氏木霉生長的物質,促進了康氏木霉的生長。盡管康氏木霉長勢很好,但在整個培養基中蔓延很慢,這可能是酵母菌鋪滿整個培養皿,使得康氏木霉菌絲無處可生長造成的。
2.2共發酵培養時間對混合菌發酵的影響
微生物群體生長隨著時間的延長,呈現有規律的變化。根據其生長速率不同,而將菌體生長劃分為4個階段,在恒定期(也就是穩定期)或最高生長期,菌量最多,即還原糖含量最低。因此,隨著發酵時間增加必有一個高峰出現。此試驗的目的在于確定達到還原糖含量最低的發酵時間。從表2可見,還原糖含量隨時間的延長呈遞減形式,在第三天和第四天之間變化不大,所以共發酵時間以3 d為好。
2.3發酵溫度對混合菌發酵的影響
溫度是影響有機體存活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溫度的升高,物體內的酶促反應及菌體生長速度提高,當達到一定溫度后,若進一步升高,體內代謝速度受阻和紊亂,導致酶活性降低,蛋白質失活,菌體生長及繁殖速度降低。因此,只有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機體代謝活動與生長繁殖才能隨溫度的上升而增加。據徐文玉[4]、徐堅平等[5]報道,酵母菌的適宜生長范圍在27~40℃之間,因此分別設計26~36℃之間的不同溫度進行發酵,對發酵物的蛋白含量進行測定,其結果見圖1。由圖1可知,隨溫度升高菌體的繁殖速度加快,蛋白含量增加,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若繼續升高,蛋白含量急速降低。這可能由于溫度過高引起菌體細胞生長減緩,重者可引起細胞死亡或自溶。因此,發酵的最適溫度為30℃。
2.4發酵pH值對混合菌發酵的影響
發酵中的pH值對微生物生命活動的影響很大,主要作用在于引起細胞膜電位的變化,從而影響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每種微生物都有其最適pH值,當低于最低或超過最高pH值時,微生物的生長受阻,甚至引起培養物的死亡。本試驗在7組不同pH值條件下發酵,測得其粗蛋白含量,結果見圖2。由圖2可知,酵母菌適宜在微酸性條件下生長,粗蛋白含量在pH值4~6之間變化明顯且最適pH值為4.5,此時粗蛋白含量可達11.21%。當初始pH值大于6時,粗蛋白含量逐漸降低;當培養基為中性或堿性條件時,含氮量明顯減少。
2.5混合菌發酵條件的正交優化試驗結果
木霉屬菌株能夠分解纖維素酶,將纖維素分解為酵母可利用的碳源,從而促進酵母在秸稈上的生長。表3為康氏木霉與酵母菌混合發酵后的正交優化試驗結果。由表3可見,各試驗組的還原糖含量變化不大,菌落總數和CMC酶活差異較大。還原糖以A3B3C1組合最好,較A1B1C1組合高23.1%;菌落總數以A3B3C1組合最高,為13.0×108CFU/g,較A2B1C3組合高150.0%;CMC酶活以A2B3C2組合最好,為335U/g,較A1B1C1組合高153.8%。
由表4極差分析可以看出影響還原糖量和菌落總數的主要因素都是間隔時間,其次是酵母菌添加量,最后是尿素添加量;影響CMC酶活的主要因素是酵母菌添加量,其次是間隔時間,最后是尿素添加量。所以最佳優化組合是:酵母添加量為70%,酵母在第三天加入,尿素添加量為1%。
3結果與討論
微生物發酵秸稈的研究已有相關報道。美國農業部下屬研究所從200多種細菌中篩選出既可固定空氣中的氮,又能利用農作物秸稈的纖維素作為惟一碳源的菌種,可使秸稈經發酵后所含蛋白質比原來提高3~4倍[6]。張景宏等[7]使用HGS-33、M-18、LBS-201三菌種混合發酵,接種量2%,溫度28℃,發酵時間72 h,發酵后,粗蛋白提高94.50%,可溶性糖增加44.85%,氨基酸總量提高1.42倍,并大大提高了作為生物催化劑的酶類含量。
本文利用康氏木霉與酵母菌混合發酵稻草秸稈,經過試驗,得到以下結果:①酵母菌和康氏木霉之間無頡頏作用,酵母菌能促進康氏木霉的生長。②酵母菌和康氏木霉混合發酵最適時間為3 d,最適溫度為30℃,最適pH值4.5;經過正交試驗確定,酵母添加量為70%,酵母在第三天加入,尿素添加量為1%。發酵后蛋白含量可達11.21%,還原糖含量達到25.42%。
參考文獻:
[1] 包建中.中國的白色農業—微生物資源的產業化利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73-75.
[2] 陳毓荃.生物化學試驗方法和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 黃曉鈺,劉鄰渭.食品化學綜合實驗[M].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
[4] 徐文玉. 木質纖維素的混合菌發酵法[J]. 微生物學通報,1991,
18(2):103-106.
[5] 徐堅平,劉均松,孔維.利用秸稈類物質進行微生物共發酵生產單細胞蛋白[J].微生物學通報,1995,22(4):222-225.
[6] 戴其華,徐宣鋒.生物技術用于飼料工業的研究進展[J].飼料工業,1992,13(6):35-36.
[7] 張景宏,茌亞青,趙德英,等.作物秸稈發酵飼料的開發利用[J].中國飼料,1994(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