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鑒國內外學者對中國區域經濟差距的分析方法,以人口城市化率為主要指標,對1978年以來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城市化水平差距進行動態的對比研究。結果表明,三大區域區際差距不斷擴大,區內差距總體縮小而全國總體差距趨于擴大;結合經濟趨同理論,發現我國存在著城市化水平的俱樂部趨同現象。
關鍵詞:城市化水平;區域差距;動態測度;趨同
中圖分類號:F061.5;F299.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7-1360-05
A Dynamic Measurement on Regional Disparities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 China
LUO Hu-ping1,2,WANG Liang-jian3
(1.Economics Colleg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2.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Hunan Business College, Changsha 410205, China; 3.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9,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analysis method from domestic and external scholars of study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of China for reference, the disparities of urbanization level of east,middle and west China since 1978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based mainly on the ratio of population-urbaniz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regional disparities enlarged constantly; while the intra-regional disparities narrowed as a whole. The total disparities of China tended to enlarge. In addition, there was club convergence phenomenon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 China.
Key words: urbanization level; regional disparity; dynamic measurement; convergence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政府奉行非均衡發展戰略,加之各地區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及要素稟賦等方面的客觀差異,導致區域經濟差距不斷擴大[1]。國內外不少學者通過人均(勞均)GDP(GNP)、人均收入、人均消費等指標對我國區域經濟差距進行過實證分析,并得出基本一致的結論:改革開放以來,20世紀80年代全國省際總體差距逐步下降而20世紀90年代逐步上升,其中區際差距所占份額顯著上升;20世紀80年代東部地區內部差距在全國總體差距中的份額最大,處于支配地位,但隨著該份額的逐步下降以及區際差距份額的逐步上升,后者最終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取代前者而占據支配地位[2]。然而,運用相關指標、方法來探討我國區域城市化水平差距問題卻還是一個嶄新課題。本文以人口城市化率為主要指標,依托改革開放以來的時間序列數據,擬用泰爾指數、變異系數、方差指數分解等方法對我國區域城市化水平差距進行動態測度研究。
1研究對象與分析方法
1.1研究對象
1.1.1研究時期對區域差距進行動態分析,必須明確所觀察的時期。本研究擬用改革開放以來的時間序列數據,原因如下:①結合數據的可獲得性和統計口徑的一致性,以人口城市化率作為衡量區域城市化水平差距的基本指標;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才逐漸步入正軌,研究起來更具現實意義。
1.1.2研究區域區域差距的大小和變動態勢與所擬用的區域單元密切相關,研究不同的區域單元往往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3]。本研究擬用國內外學術界大多選擇的“三大區域”、“省份”為區域單元,其中“三大區域”按照“七五”計劃中的劃分界定,“省份”泛指地方最高行政單位,包括自治區和直轄市。
1.1.3統計指標及數據來源城市化水平,一般采用人口城市化率來衡量,即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或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4]。由于中國城鎮建制的變化,弱化了時間序列城市人口的可比性;快速城市化格局下的地方利益驅動,也使得各地區統計的城市人口數據有些失真;由此形成的城市化水平差距來反映各個地區的城市與社會經濟差距,擬合度自然不高。而根據我國一以貫之的人口戶籍管理制度統計的非農人口卻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盡管這一比例偏低,但便于問題的比較分析,故本文擬用后者,即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
數據來源于歷年的《中國人口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全國分縣市人口統計資料》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統計資料匯編》。
1.2區域城市化水平差距的測度方法
測度地區差異的指標有絕對差異指標和相對差異指標兩類,在選取時,學者們往往根據研究的目的和問題的性質及資料的可行性而各有側重[5]。由于兩類指標是有差別的,使用絕對差異指標和相對差異指標研究同一地區差異變化趨勢時,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鑒于此,本文側重于相對差異指標的分析。同時,采用相對差異指標能很好地反應區域城市化水平差距的變動趨勢,而又幾乎可以忽略以人口城市化率得到的城市化水平明顯偏低的事實。
1.2.1泰爾系數I(0)t(H Theil)與變異系數Vt泰爾系數I(0)t與變異系數Vt屬于相對差異指標, 在測度區域經濟差距時用得非常廣泛,本文借以分析地區內省際城市化水平差距的變動趨勢。其計算公式分別為:
I(0)t=(log Nt / Nti)/m
Vt=/ Nt
式中,Nt=Nti / m表示第t時點城市化水平平均值;Nti表示第t時點第i區域的城市化水平;m表示區域的總個數。
1.2.2方差分解方差可以分解[6],總體方差等于區際方差與區內方差之和,而后者又等于各地區區內方差之和。均方差指數的計算公式為:S總=Sa+Se。式中,S總=(Nij-N)2/M,表示從省際角度出發得到測度全國區域差距的均方差指數;
Sa=(Nij-Ni)2/M,反映區內的差距情況;
Se=Ji(Ni-N)2/M,反映區際的差距情況。式中
M=Ji(Ji為第i地區行政省的個數),為全國行政省的個數;Nij表示第i地區第j省份的城市化水平;Ni=Nij/Ji,為第i地區城市化水平的平均值;
N=Nij/M,為全國城市化水平的平均值。
2我國城市化發展及其區際差距分析
2.1我國城市化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城市化的正常發展時期。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增長到2009年的46.59%,增加了2.6倍,年均增長0.92個百分點。數據顯示,近30年來共經歷了兩個快速增長期:第一個快速期為從改革開放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是因為政策效力的釋放以及農村鄉鎮企業的興起;第二個快速期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符合世界城市化進程的一般規律,即當城市化水平超過30%時進入第二階段,城市化進程出現加快趨勢,這種趨勢一直要持續到城市人口超過70%后才會趨緩[7]。而我國1996年城市化水平已達30.48%,此后便延續了8年1.44%的高速增長率。與這種快速發展相伴而行的是區域要素的快速流動,尤其是人口的區域流動。于是,人口城市化率開始較大的變動,區域差距凸顯。
2.2三大區域城市化發展動態
以三大區域1978年以來歷年城市化水平的平均值為樣本點繪制圖1(Uc、Ue、Um、Uw分別代表全國和東、中、西三大區域城市化水平的平均值)。由圖1可知,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最高,增速最快,從1978年到2006年,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長率分別是中部、西部的1.33倍和1.63倍;中部次之,增速平緩,近年來,已退居全國平均水平;西部最低,自西部大開發以來,增速明顯加快。就其進程而言,以1986年和2000年為界可將三大區域城市化水平大致地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6年),三大地區增速都很快;第二階段(1987~2000年),各區域增速減慢;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東部增速迅猛,西部提速,中部增速依然緩慢,在與東部差距迅速擴大中與西部差距縮小。
2.3三大區域城市化水平的絕對差距分析
以三大區域1978年以來的城市化水平為樣本點,計算出各區域相應年份的平均值,通過求差得到各地區間的絕對差距,以此描點成圖2。由圖2可知,東西差距最大,在經歷了短暫的擴大之后,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縮小,之后又逐步擴大,2001年之后擴大得更為明顯;東中差距次之,其走勢與東西差距相似,但兩端的變化幅度較大,即在1988年以前縮小得更多而2001年以后擴大得更快;中西差距最小,呈逐年擴大之勢,2001年之后略有縮小。由此可見,我國三大區域城市化水平的絕對差距問題主要表現為東西差距的不斷擴大和21世紀以來的東西、東中差距迅速擴大。
改革開放后,我國長期的城市化扭曲得到了自然回歸,因而表現出區域差距的自然擴大態勢。隨著我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城鄉戶籍管理制度松動等系列制度變遷所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釋放,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步走向了非農產業,從而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因而,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西部與東部的差距有所縮小。隨著國家區域發展政策的傾斜,東部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在率先進入城市化加速期后,進一步拉大了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不難發現,這種絕對差距變化在其內在發展規律作用下,正好與各個時期的政策取向相吻合。
3我國城市化水平的省際差距分析
通過相對差異指標——泰爾指數的計算我們得到全國、東部、中部及西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的省際差距[分別用I(0)0、I(0)1、I(0)2、I(0)3表示,圖3]。由圖3可知,東部的省際差距最大,在整個差距中起著支配作用,收斂速度最快;西部的最小,與中部相交后趨異,其收斂幅度不大;全國的省際差距高于中西部,在與東部相交后趨異;四者都在不同程度地下降并各自收斂。通過變異系數(分別用V0、V1、V2、V3表示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的變異系數)的研究我們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結論,而且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四者的收斂值不一致:全國與東部在2002年相交后趨異,中部與西部則在2005年相交后趨異,但四者都在圍繞各自的穩態收斂(圖4)。
由于我國三大區域內部在初始城市化水平、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國家政策傾斜、工業化水平、市場化程度、資源稟賦、文化傳統、地緣經濟等方面存在著一致性,其城市化水平也就存在著自身的穩態,地區內各省份不同程度地向著各自的穩態趨同。于是,表現為各區域內差距的逐步縮小并收斂。結合圖1可知:東部在以更快的速度趨向更高的穩態,尤其是2001年以后;可以預見,在東部率先進入城市化的成熟期后,其收斂值將趨于穩定。中部在勻速收斂中趨向更低的穩態,收斂性較好。而西部則在向著較低的穩態蜿蜒前行,在西部大開發等政策出臺以后趨勢不夠明朗,說明受政策的影響非常明顯。結合圖2可知:東西差距在以較快的速度趨異;東中差距在20世紀80年代呈弱趨同,而后,走向趨異,特別是在21世紀里;中西差距呈弱趨異,從2001年開始走向弱趨同。由此可見,我國三大區域間不存在共同的穩態,只是各自內部存在著趨同現象,亦即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存在著“俱樂部趨同”現象。其中,東部地區在“俱樂部趨同”中走向富者愈富的一極;西部地區則相反;而中部地區卻在平穩的收斂中向西部靠攏,即在走向貧困俱樂部。
就全國而言,城市化水平的省際差距呈弱收斂的態勢,與三大區域逐步趨異,更說明不存在普遍的穩態。從圖形的走向來看,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省際差距的快速下降似乎對全國城市化水平省際差距的影響并不大,因此,有必要對全國的總體差距進行地區分解。
4我國城市化水平總體差距的地區分解
根據方差分解的性質,我們可以將全國城市化水平總體差距分解為4個來源:東部地區省際差距S東、中部地區省際差距S中、西部地區省際差距S西、三大區域之間的差距,并分別計算其貢獻率,計算結果見表1和圖5。
由表1和圖5可知:①全國的均方差指數S總在1987年以前和1997年以后呈現出明顯的擴大趨勢,中間則是反復波動期。如果說1987年以前出現的擴大趨勢是我國城市化長期扭曲后的一次自然回歸,那么1997年以后的差距擴大則是我國進入城市化加速期的規律使然,中間階段正是快速發展后的理性回歸與后期加速的理性積蓄的交互作用所致。這一變化過程與國內外大多數學者通過人均(勞均)GDP(GNP)、人均收入、人均消費等指標對我國的地區經濟差距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基本吻合。同時,S總的趨異態勢也意味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總體差距并不存在著一種普遍的趨同。通過對泰爾指數、變異系數等相對差異指標的分析,也可以發現全國城市化水平存在著趨同的因素,但如果考慮到區際差距影響,則全國城市化水平差距難以總體趨同。②Sa從1978年的0.016 0上升到1987年的0.019 6,達到波峰,之后反復波動,近年來又有所上升;但其貢獻率在1988年達到最高點,為89.75%,之后呈持續下降趨勢,這說明各地區內總體差距呈弱收斂態勢。具體而言,東部地區內省際差距最為明顯,貢獻率均在50%以上,對Sa的影響也最大,其走勢與Sa基本一致,即呈弱收斂態勢;中部與西部地區內省際差距都不大,前者歷年貢獻率均在15%以下,后者均低于9%,其走勢顯得平穩,呈現出收斂的態勢。因此,各地區內存在著趨同。③Se呈現增加趨勢,且2001年之后的加速趨勢尤為明顯,說明我國地區間差距在擴大且日益明顯,即我國城市化水平不存在總體趨同。④就其關系而言,
S總=Sa+Se,從表中可以看出Sa占主導地位,雖呈下降趨勢,但其歷年貢獻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Se歷年貢獻率逐步上升,于1994年開始高于中部地區,到2006年達27.67%,其變化趨勢逐漸地與S總保持一致,說明我國區際差距的擴大將逐漸影響著全國總體差距的走向,從而驗證了“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省際差距的快速下降似乎對全國城市化水平省際差距的影響并不大”的猜想。實際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Se貢獻率的穩步上升,說明我國原來的區域政策與城市經濟發展規律已共同作用并產生了效力。一旦形成路徑依賴,區際差距將持續擴大,勢必嚴重阻礙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進程。
5結論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最高,增速最快,其次為中、西部,三大區域城市化水平的絕對差距主要表現為東西差距的不斷擴大以及21世紀以來的東西、東中差距迅速擴大;三大區域內城市化水平省際差距逐年縮小,趨向各自的穩態,表現為“俱樂部趨同”,其中,東部地區趨向于富裕俱樂部,西部地區趨向于貧困俱樂部,而中部地區則在搖擺中趨向于貧困俱樂部;全國城市化水平的區域差距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初的快速擴大和近10年的反復期后更加迅猛的擴大過程;全國城市化水平的區域差距呈弱發散態勢,具體貢獻率而言,區內省際差距遠遠大于區際差距,其中,區內省際差距主要表現為東部地區的省際差距,區際差距的貢獻率逐年擴大,對全國總體差距的走勢產生了重要影響并日益明顯。
參考文獻:
[1] 羅浩. 廣東省區域經濟差距的分解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24(1):44-48.
[2] 吳彤,羅浩. 中國區域經濟趨同性研究綜述[J]. 當代財經,2004(4):85-88.
[3] 鄧翔. 經濟趨同理論與中國地區經濟差距的實證研究[M].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4] 程俐驄,吳光偉. 我國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成因分析[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6(1):52-57.
[5] 陳宗勝,曹桂全. 中國地區差別研究與西部大開發[J]. 環渤海經濟瞭望,2000(2):8-14.
[6] 王良健,羅湖平,周克剛,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水平區域差異的量化分析[J]. 西北人口,2005(6):2-5.
[7] 夏永祥,余其剛. 世界城市化進程的一般規律和中國的實踐[A]. 陳甬軍,陳愛民. 中國城市化: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M].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