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我們努力地用我們所有的力量去給予孩子正確的訊號,孩子才能夠敏銳地接收到,并灌溉全身,只有我們在孩子最柔軟的時期意識到愛的教育多么重要,我們才有可能一直讓我們的孩子處于接收愛的教育中,逐步變成那種我們以為不曾存在的人。
有這樣兩個寶寶,從小生活在一個小區,都是家里的寶貝、小太陽。每次去公園玩,A寶寶總會隨身帶著一塊饅頭,B寶寶則隨身帶著一只小桿子,來到公園的池塘邊,A寶寶小心翼翼地去喂魚,而B寶寶則開始釣魚。
A寶寶說,小魚魚餓了,要吃飯,我給它們帶飯來了。
B寶寶則說:我最喜歡吃魚,爸爸教給我自己釣魚,釣到魚,媽媽就可以做給我吃了。
同樣是3歲不到的寶寶,A和B的差別竟然如此之大。
我并不是不贊成吃魚,我們來說說關于愛的教育這件事。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性格形成,三歲前是至關重要的關鍵,當我們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接受來自外界的訊息更為迅速,而且可以靠天性建立起牢固的模式,很多研究表明,三歲前形成的人格和行為模式將伴隨成年人一生,基本很難改掉,就算后天經過閱讀,學習以及反省進行修復,但是最初的模式將牢牢地隱藏在我們的體內,至少是靠理智去壓抑,一旦遇到臨界點,就會全面爆發出來,因此,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早期的教育,但是大部分父母只重視了早期學習教育,很少有父母會注意到早期的情感教育,這也不能完全怪罪于父母,因為大部分父母至今都沒有學會如何愛別人,更不要說如何教育別人去愛人了。
和我們小時候的經歷密切相關,70后,80后,如今主流的父母群年齡段大概都是上個世紀50~60年代人的孩子,當時由于種種原因,這個年代的人普遍吝嗇于表達情感,傾向于用比較簡單粗暴的方式去對待孩子,更嚴重的,有一些素養不高的父母經常對孩子拳打腳踢,記得當年我們全班討論誰沒在家里挨過打,竟然只有寥寥數人,而且我們懷疑這幾個人沒有講真話。在這樣一種童年集體感覺不到愛的大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不光人際關系有極大的問題,就連戀愛、婚姻中也容易出現問題,經過多年的情感咨詢工作我發現,大部分人面臨的情感問題是根本不會與人相處,也就是情商相對比較不發達,不懂得表達愛,一旦陷入愛河,不是搞得自己不愉快,就是搞得別人不愉快,總之,嚴重缺乏愛的能力和愛的技巧。所以,在集體缺愛的情況下,每當我們通過影視作品,通過文學作品甚至道聽途說那些正確的愛和健康的愛人方式,都下意識以為那都是傳說,一邊心懷焦慮,一邊固步自封,這樣的糾結也很明顯地顯示出童年的重要性和童年經歷對于未來的影響之巨大。
再回到嬰兒期的情感教育上來,既然我們明白了我們都是嬰兒期失敗情感教育的受害者,當然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子女再受到不正確的愛的教育,最后也變成未來在情感方面容易出現問題的焦慮者,但是怎么樣在自己還沒有得到正確的愛的教育的同時,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呢?其實愛這種東西,沒有標準答案,只要你給到孩子的是正面的東西,他們都會很快很好地吸收過來,比如說,善良、愛心、寬容、豁達、樂觀以及積極,再比如說像這篇文章的開頭,A寶寶一定是受到了良好的愛的教育,所以他才會在小小的年紀就懂得去愛護小魚,懂得喂小魚吃食,而B寶寶則一定是因為家長灌輸的一些不太積極的概念,導致他認為小魚就是用來釣的,用來吃的,很難想象這樣的觀念一直陪伴著他,未來的他能否對待世界,對待周圍的人有愛,這還是一個很難預測的問題。
總之,當我們作為父母的身份一旦確立,我們肩上的責任就極其重大,只有我們努力地用我們所有的力量去給予孩子正確的訊號,孩子才能夠敏銳地接收到,并灌溉全身,一旦錯過這最寶貴的三年,以后出現問題再去找專家解救,再去求助,為時已晚,要知道,心靈的堡壘是隨著年齡逐步增長并越來越堅固的,只有我們在孩子最柔軟的時期意識到愛的教育多么重要,我們才有可能一直讓我們的孩子處于接收愛的教育中,逐步變成那種我們以為不曾存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