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積極地發掘孩子的興趣愛好,期待把這興趣發展成特長。但是更多時候,家長為孩子報了興趣班沒多久,孩子的興趣明顯就淡了很多,甚至嘟嘟嚷嚷地表示不想去了。那么,家長還要不要堅持送孩子去興趣班呢?怎樣區分孩子是一時興起的三分鐘熱度還是真的對某件事物有興趣呢?來看看大孩子明暉的例子。
明暉突然提出要去報學習班學雙節棍,爸爸和媽媽都覺得,孩子只是看到別人表演很精彩,一時頭腦發熱而已,到時吃不了練功的苦,他自然會放棄的,而且學費也不貴,權當讓他周末去鍛煉一下,所以就給他報了名。沒想到,明暉練習雙節棍比做其他任何事都要刻苦。練習的時候,雙肘被敲得青一塊紫一塊的,媽媽看著都心痛,但明暉卻沒有叫苦喊累,一直堅持著。
這下子到媽媽擔心了,怕孩子總是受傷,想勸阻孩子。爸爸覺得還是應該聽聽孩子的意見。明白爸爸的用意,明暉也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開始學雙節棍的時候,確實只是因為它耍起來帥。學了之后才了解,健身、防身才是雙節棍的主要價值,表演只是‘副作用’。雙節棍教給我許多東西,比如怎樣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如何觀察大局、等待機會和把握機會。爸爸,我真的喜歡雙節棍,很希望能學下去。”爸爸聽了明暉的解釋,微笑著點了點頭。他相信孩子說的是真話:他真的喜歡雙節棍!
明暉的三分鐘熱度是怎樣變為真正的興趣的?
興趣與興趣的形成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性地趨向于認識某事物,從事某事,或參加某項活動,且伴隨有積極情緒的心理傾向。因此,當我們真正地對某事物有興趣,需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
有認識該事物或參與該事件的傾向;
這種傾向性是經常出現的,并不是曇花一現;
在活動過程伴有積極的情緒體驗。
我們說三分鐘熱度并不是真正的興趣,是因為三分鐘熱度只是一時的興起,缺乏持續性,難以形成“經常性”,只能算興趣的一個開始。只有能夠堅持下去的“三分鐘熱度”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興趣。
那為什么許多人的三分鐘熱度都沒有變成真正的興趣?這與興趣形成的復雜性和人本身的自信心、堅持度有關。對于什么事都淺嘗輒止、缺乏自信的人來說,三分鐘熱度基本上很難發展成興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興趣形成的復雜性。
初步接觸 對某事物形成外在印象,對某事物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例如明暉在看到別人表演雙節棍時,感到玩雙節棍非常的新潮、有形、帥氣,對耍雙節棍有了非常積極的情緒體驗。又比如你家寶寶看見鋼琴、舞蹈、武術等等的表演,對這些活動產生了初步的興趣。這個時候,家長可以試探地問寶寶:“寶寶覺得鋼琴(舞蹈、武術……)很好玩?”通常寶寶初步接觸到這個事物并感興趣的話,會表示愿意進一步接觸。可是這個時候,家長們不要高興得太早了。
進一步接觸 加深對某事物的認識,產生繼續深入了解該事物或參加該活動的愿望。例如明暉了解到有培訓班教授雙節棍,產生去學習的想法。而幼兒園時期的寶寶,甚至更小一點的寶寶可能這種主動參加培訓班的愿望會比較少,家長可以問:“我帶寶寶一起去學鋼琴好不好?”寶寶一般也會表示愿意,可是這個時候離真正興趣的形成還比較遠。
深入了解某事物,包括認識該事物的優缺點,或從事該項活動會遇到的艱難困苦,繼而接受缺點及艱苦,熱衷于發掘優點的價值,找到深層次的意義所在。許多人的三分鐘熱度正是在這個階段夭折的。因為一旦發現那么吸引的東西也有缺點,比如需要付出許多努力,吃很多苦,原本的愉悅情緒消失了,熱度自然就下來了。而像明暉學習雙節棍后,雙肘經常受傷,但他接受了這個事實,并發掘出學習雙節棍的意義與價值,新的發現與追求的愉悅代替了原本的狂熱,所以他把三分鐘熱度發展成為了興趣。
對于小寶寶而言,重復而枯燥的練習讓他們難以自覺地長時間持續。如果寶寶明確表示:“我今天不想練習。”家長威逼利誘都沒用的話,過份的強迫反而會起到反作用,不如等寶寶心情好的時候再提出和寶寶一起練習。
體驗到不同于初步接觸時的積極情緒,包括認知提高的滿足、成就的滿足等,并執著于該事物或活動的本質價值,排除萬難,堅持追求。
到第四個階段的時候,一般而言,興趣就比較穩固地形成了。
興趣還有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之分。直接興趣指向事物或者活動本身,而間接興趣指向認識事物或者參與活動的目的與結果,比如為了得到冠軍頭銜而參加乒乓球運動,這就是對乒乓球運動的間接興趣。不管是直接興趣還是間接興趣,都會推動個體從初步接觸向滿足體驗進發。
興趣的重要性
發展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興趣是除努力之外解釋學習優異的首要原因。興趣能產生這樣的重要作用,其實從前面我們所介紹的興趣形成的過程里就可以看出來。
人的心理過程包括知(認知)、情(情感)、意(意志)三個過程,而興趣的最終形成正是一個經歷了情感體驗、理性認識、意志堅持的過程,它既有積極情緒的激勵作用,也有理性認識的調節作用,更有意志的支持作用,豐富的刺激與體驗,使它具有了強大的心理能量,因而往往產生強大的推動力,并不容易因為一時的挫折而輕易變化。
興趣養成要訣
由體驗愉快開始
為什么不少孩子學鋼琴,學到最后非但無法形成興趣,反而恨鋼琴了呢?就是因為孩子在彈鋼琴的過程中,往往沒有體驗到多少快樂。他們不是沒有興趣,他們只體驗到艱苦。
因此,要培養孩子對某事物或活動的興趣,首先要讓他們去體驗由這事物或活動帶來的愉悅,他們快樂了,才會進一步發展興趣。例如,想讓孩子學鋼琴,最好先帶孩子看鋼琴演奏,讓孩子體驗鋼琴彈奏的樂趣,保持孩子坐在琴凳上的快樂感。
引導發掘價值
任何事物都不是單純有趣的,任何科目都有枯燥的地方。興趣的形成在于發現內在的價值,使所有可能的枯燥在這個內在價值面前都黯然失色。得到內在價值的支持,孩子就能找到堅持的理由,而不是集中于那些讓他放棄的理由。
聚焦積極體驗
有意地引導孩子體驗學習、獲得知識、掌握技能的愉悅,獲得成就感,孩子就能擁有更強的推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