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科學家認為對自己最有益的影響并不是所接受的學習知識,而是自己人生最初的研究經歷。著名的英國生物學家威哥里伏斯回憶幼年的一件往事:“我五歲時,獲得了一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我把一只毛蟲關在瓶子里,它吐絲作繭,幾天后,在我仔細地驚奇地觀察下出現了一只蝴蝶。”寶寶正處于這個最初的階段,他會是個未來的科學家嗎?
星期六的中午,媽媽見小米端著一杯熱水走向陽臺,“你要做什么?”“給花澆水。”“不能澆熱水,要澆涼水。”“喝涼水會拉肚子的。”“花不會拉肚子,不許澆熱水,如果花死了,媽媽就不給你買了。”一聽花要死了,媽媽又不給買了,小米就不再澆熱水了,當然她也沒再問為什么花不拉肚子,結果花活了,孩子科學探究的火苗卻熄滅了。其實,如果家長注意培養孩子的探究能力,既可以讓花活下來,也可以滿足孩子的探究欲望。
寶寶天生是個科學家
最近的學習理論研究成果發現,孩子的知識來源并不是成人耳提面命傳授的直接結果,而是他主動積極建構的成果,這就是說,孩子成長的最初幾年,任何外來的知識他都不“認可”,只有通過他自己的研究和探索,覺得與自己的觀察和體驗“對上號”了,他才會“認可”外界教給他的知識。例如,家長告訴他:“不要往地上撒水,要不然地上就濕了。”果真是這樣嗎?那得試試看!于是他“故意”往地上撒水,然后還在地上踩一踩,檢查地上是不是確實濕了。他可能要反復“實驗”很多次,最后發現是同一結果,他才會真正把這個“研究成果”定位為一個可靠的知識。可是家長常常把孩子這種“嚴謹認真的研究”看成是“無所事事的玩耍”,把孩子“探究”出來的知識看成是自己反復說教的成果,或許在后來的學習過程中是這樣,但是人生最初的幾年絕不是這樣。
每個孩子都是從這段“研究經歷”走過來的,他“發現”知識的過程是與博士研究生一樣的。首先他對事物具有同樣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凡事愛探討個究竟,不像我們普通成人懶于質疑和思考;其次他不接受現成的知識,非得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反復嘗試才會真正認可知識,就像研究生依賴實驗、尊重事實、求得真知一樣;最后他同樣地不盲從權威,也善于“超越自己”,如果發現下次實驗結果與以前不同,他很可能就會推翻以前的結論,這種勇氣與嚴謹是科學家的素養,是很多普通成人所缺失的。
孩子生而具有的這種研究熱情和研究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減弱。雖然后來他知識積累的速度和廣度可能呈幾何級數增長,但是他的“研究意識”越來越淡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少了。這與成人的錯誤觀念和做法有關,如果成人把孩子當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認為孩子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做研究;在做法上鼓勵孩子被動聽講、背誦和練習;在評價上聚焦孩子獲得知識的結果,而不在乎他是否是通過什么樣的優良方式獲得了這些知識,也就是說不太關注孩子的學習方式和過程,以至錯過了培養孩子探究能力發展的時機。著名的英國生物學家威哥里伏斯曾深情地回憶起幼年的一件往事:“我五歲時,獲得了一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我把一只毛蟲關在瓶子里,它吐絲作繭,幾天后,在我仔細地驚奇地觀察下出現了一只蝴蝶。”可見,一個科學家認為對自己最有益的影響并不是所接受的學習知識,而是自己人生最初的研究經歷。
探究是最有價值的學習方式
寶寶的學習方式有很多種,例如模仿他人、成人強化訓練、自主探究等等,這些方式都可以讓孩子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但是自主探究對孩子的長遠發展是最有價值的。因為模仿和訓練都是成人的單向灌輸,寶寶處于被動接受和服從的地位,他學習的內在動機沒有激發出來,自愿學習的習慣沒有培養出來,但是因為這兩種方法具有簡單易行、見效快的特點,所以成人對它們容易形成依賴。自主探究以好奇心為驅動,寶寶在探究中會自覺地產生很多問題,并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因而孩子愛動腦、愛動手,這對他以后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因為寶寶在動手嘗試中會出現錯誤,學習結果見效慢,家長又覺得問題很容易,沒必要探索,就直接給孩子提供答案,忽略為孩子提供探究的環境和材料,長久下去,孩子養成凡事依賴大人給現成答案的思維惰性,主動探究的熱情就越來越弱了。
激發寶寶探究能力的方法
接納探究中的嘗試錯誤
寶寶對事物的認識比較表面和膚淺,常常抓不住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所以他們在嘗試中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小米在探索行為中出現的錯誤就很常見和典型,她以為植物與人的生理和生命現象是一樣的,但是媽媽沒有接納小米的嘗試錯誤,她不但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答案,并警告錯誤行為將導致的嚴重后果,結果孩子嚇得不敢探究了,其實正確答案并沒有經過她的觀察、操作和思考,只是書本知識經過媽媽的口授直接搬進她的記憶里,孩子的思維并沒有得到發展。家長其他拒絕孩子嘗試錯誤的教育行為還有:責怪孩子把環境弄亂了,把衣服弄臟了,把玩具弄壞了,把物品弄破等等。
為寶寶提供探究的環境
探究需要一定的“研究經費”,而孩子的“研究經費”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通常成本很低,關鍵是家長沒有意識到怎樣為孩子提供探究的環境。小米的媽媽可以建議與孩子一起做一個小實驗,一盆花澆涼水,一盆花澆熱水,然后每天用相機把兩盆花的長勢拍下來,也可以讓小米畫下來,經過幾天以后的比較,小米就會發現兩盆花的不同結果。這個科學現象很簡單,卻是孩子自己的觀察、發現和總結,她從中獲得的探索素養比生活常識本身更有價值。類似的生活情景也是如此,例如一個孩子把花盆里剛種的幾顆蒜頭都連根拔起來了,他的目的是想看一看蒜頭長大沒有,希望他長得快一點,這時候,媽媽不要用“拔苗助長”的故事警告孩子,而是為他提供相應的實驗環境,讓他比較是“拔苗助長”還是“拔苗助死”,孩子從中獲得的收益要比干巴巴地聽故事好得多。
為寶寶提供探究的材料
孩子的探究對象無所不在,有探索習慣的孩子對生活和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喜歡把玩,包括一些花草樹木、蟲蟲鳥鳥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有的家長認為現在既然有現成的高科技玩具,就應該讓孩子玩,這樣孩子的起點更高。高科技的電動玩具確實比較安全,富有童趣,但是它除了比較昂貴外,孩子的操作和參與空間比較少,所以很多高科技玩具不能長時間吸引孩子,很快就被孩子玩膩了而被家長束之高閣。可見,家長不要為孩子提供太多的現成玩具,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需要動手動腦的玩具或材料,例如七巧板、積木、拆裝和插拼玩具、橡皮泥等玩具和材料,還有水、沙、泥、土、石子、樹枝、樹葉等自然物,以及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這些玩具和材料沒有固定的玩法,孩子需要探索研究才能玩出花樣來,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自由探索精神。
做寶寶探究活動的配角
探究活動是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孩子具有不斷追問的思維連貫性和克服困難、動手嘗試的意志,有的孩子常常堅持不下去而中途放棄。孩子這時候不但需要家長的鼓勵,還需要家長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幫助,讓孩子把探究活動進行到底。例如孩子想用積木搭一座高樓,搭到一定高度以后,沒有足夠的合適木塊充當“棟梁”了,拆了重新搭建,孩子又不樂意,于是有的孩子就放棄了,留下一座沒有完工的“爛尾樓”。這時候家長就可以過來鼓勵孩子:“工程沒有完工就不干了,多浪費呀,我們想想辦法吧。”接著家長啟發孩子在家里找一找有沒有木塊的替代品,怎樣保持高樓的平衡,還可以做什么“裝飾”或者“裝修”,支持孩子完成一個小建筑師的作品。
媽媽避免女性思維偏好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男性擅長理性思維,女性擅長形象思維,大多數孩子被媽媽教養的時間比較多,孩子的探索行為主要發生在動植物、風、光、水、沙土等自然現象領域,而大多數媽媽對社會現象感興趣,不太喜歡探究自然現象。當孩子對一些自然科學現象感興趣并求助媽媽的時候,有的媽媽卻對此不以為然,有的媽媽甚至會對小蟲子等動物和黑暗現象表現得過分緊張,這對孩子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暗示性。這樣就不能給孩子提供及時的鼓勵、支持和幫助,以至孩子坐失發展的機會,所以,媽媽要克服自己的不足,與孩子一起欣賞與研究瓶瓶罐罐和飛禽走獸,和他一起愛科學、“玩”科學、學科學,發展孩子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養成文明探究行為習慣
探究雖然是孩子最有價值的學習方式,但是它也不能特立獨行地不管他人的利益或公共環境的維護。有一個男孩子的思維平時特別活躍,但他經常把自己的探索發現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他把口香糖粘在女孩子的頭發上,當老師批評他的時候,他說:“我是想研究口香糖粘不粘頭發。”卻不接受這給同伴帶來不便的事實。他的不文明探究行為平時得到了媽媽的無原則保護,一次他把沙包扔到別的小朋友身上,人家哭了,媽媽解釋說:“他在研究拋物線,不是故意砸你,別哭了。”在公共環境也有類似情況,一個單位在外面擺好了新穎的展板,一個孩子對此很好奇,他就拿起手中的筆在上面畫,家長在旁邊視而不見。其實,不僅是孩子的探究行為,即使是成人的科學研究行為,也都要遵守一定的倫理規范,以不侵犯他人和公共環境的利益為前提,這才符合科學探索是為人類謀福祉的崇高愿望,所以家長要培養孩子文明探索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