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子
咦,鏡子里面的那個娃娃是誰?穿的衣服和我一樣,手里拿的小熊都一樣哦!
我媽媽怎么抱著他?回頭看看,不對呀,媽媽抱的是我,哎呀,有兩個媽媽啦。
我看著他,他也看著我,我歪歪腦袋,他也歪歪腦袋,真討厭,總學我。
鏡子里的寶寶笑,我也笑了,伸出小手拍拍他,我們來交好朋友。
其一,實物鏡子
鏡子是個神奇的東西,光潔明亮,方寸天地間,映照出人生百態。大概受了這個因素的影響,老人們對鏡像存了一些敬畏的心理,總是有坊間的老人說,不要給1歲以內的嬰兒照鏡子,會丟了魂兒云云。
21世紀的父母當然知道這種說法立足于有神論,不可取。非但如此,還有必要經常照鏡子,照出自信,照出美麗。因為鏡子可以幫助寶寶認識自己,發展自我意識。
在上述理論的指引下,胖豆子很早就開始照鏡子了,其時約摸2個月。從豆子照鏡子的歷程中,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嬰兒的心理正在逐日發展。
初照鏡子時,對于鏡中那個小人,豆子索然無興,媽媽把鏡子放在他眼前,他一點都不待見里面的人,目光停留不超過兩秒。他才不關心那個小孩是誰,兩個月大的豆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豆媽鍥而不舍地抱他去照鏡子,每逢豆子午睡醒來,媽媽就抱著他一起站在穿衣鏡前,逗胖子:“這個寶寶是誰啊?”有趣的是,豆子笑了,不是看到了自己,他對著鏡子里的媽媽笑了,媽媽是他最喜歡的人。這個時候小豆子4個月。
再接下來,豆子開始注意到鏡中的小胖子,每照鏡子,每逢豆媽問:“這是誰啊?”豆子就看著“豆子”咧嘴而笑,憨厚無比。看得出,他很喜歡那個小胖子。豆媽握著他的小手教他摸摸鏡子里的小豆子,一邊說:“來,拍拍手,好朋友。”豆子就歡暢地拍拍起來。這個動作重復多了,后來演變為抱著他經過穿衣鏡時,他也伸手去擼一把,牢記鏡子里是有個小朋友的,而且那個小朋友和他一樣,是個小胖子。這是豆子7個月左右時干的事。
凡事過猶不及。每天照鏡子,豆子終于膩煩了,每次熱情洋溢地拍打鏡子,卻從來抓不出里面的那個朋友,于是豆子不照了,抱他站在鏡前他就扭頭看別的地方。至此,照鏡子游戲中斷了一段時間。
現在,豆子1歲多了,他已經不再是那個啥也不懂的小屁孩兒了,他有了自己的主意,知道用手指著某個東西,表示“我要”,必要時大喊“要,要!”;知道對于不喜歡的東西要一把推開,態度堅決,頭要甩得像撥浪鼓。為了檢測他的自我意識到底發展到什么程度了,好事的豆媽做了一個經典的實驗: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趁豆子熟睡,在他鼻頭上抹下一筆口紅。然后,等天亮。
早上,不明就里的豆子被帶到鏡子前,實驗結果馬上就要揭曉:答案A他心生疑惑,繼而用手摸自己的鼻頭——說明,他看到鏡子里的小丑,意識到那是他自己;答案B他無所作為——說明他認為鏡子里的小丑是另一個人,與自己無關。
實驗證實,豆子又長大了一點,他選擇了A!哈哈,有趣的寶寶,他從鏡子中認出了自己。
其二,心靈的鏡子
在玻璃做的鏡子中,豆子看到了一個胖乎乎的寶寶,一個和他一模一樣的形象,他知道了自己長什么樣,這是他的外觀形象。
如果說人生是一個不斷了解自我的過程,那么豆子還需要另一面鏡子,一面心靈的明鏡。這鏡子,是懂得愛他的媽媽、爸爸,是慈祥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以及日后他將交往的人們。
以人為鏡,自古有之。墨子云:“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所謂知吉兇,并非在這里宣傳封建迷信,而在于通過以人為鏡,明鑒自我,從而把握人生,從善如流。
此鏡并非中國人才有,外國人亦然。美國心理學家庫利提出的“心理鏡像”理論認為,每個人對自己的意識是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根據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而發展起來的,這個過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進行著。庫利將之形象地比喻為:將他人看作一面鏡子,從這面鏡子中可以照出我們自己的樣子,而我們從鏡子中看到的那個樣子就構成了我們的自我。
當豆子高興地朝媽媽跑過來,媽媽會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當豆子親手搭起了三層積木,媽媽會豎起大拇指,大聲說:“豆子你真棒。”這樣,豆子就從媽媽這面鏡子中看到了一個可愛而聰明的自己,一個被媽媽愛著的自己。當然,如果他故意把玩具摔在地上,并且不聽勸阻,那么鏡子也要生氣,讓豆子看到一個不受歡迎的寶寶。
此事說來簡單,可是人非銅鏡,孰能無情。一個具有七情六欲的成人總是容易將自己的情欲附加在對待孩子的行為上。對此,豆媽深有體驗,已經有N次,在廚房、客廳、洗手間忙得上躥下跳時,非常煩躁,輕易拒絕了豆子的正常要求。事后心里有愧,這鏡子有點變形了。
豆子,媽媽答應你,我要修身養性,努力做豆子人生中最明亮、最有愛的那面鏡子。
豆爸有話說:
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理心性。鏡子提供給人們看到自己的地方。
豆子很小,他并不知道鏡子里的就是自己。不過,他很好奇,那里有個媽媽開心地看著自己,豆子很開心。開心不是因為里面有個豆子,而是有一個和藹充滿愛意的媽媽。
就如豆媽說的那樣,寶寶是通過鏡像來完成自己的成長的。通過別人,看到自己。而寶寶人生的第一面“鏡子”非常重要。重要的程度在哪里呢?
我們說外貌是因為遺傳基因而決定的。但最有意思的是,人的性格為什么有與父母相像的地方呢?這難道是遺傳嗎?答案幾乎可以否定的。德國納粹曾經做過一個非常不人道的實驗(當然,后來這個實驗隨著希特勒的死而終止了):實驗者以希特勒為原型找了50對夫妻,這些夫妻與希特勒的父母有一定相似性,在他們的寶寶出生以后將其抱走,按照希特勒的成長過程,用非人道的方式人為地創造寶寶的成長環境,希望培養出更多具有領袖特質的人。這個故事還被拍成過電影。
這個實驗的理論依據就是環境和父母,以及成長經歷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基礎。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寶寶會通過別人的鏡像來形成自己,并具有相應的性格。
前面說過,媽媽對寶寶的態度,可以讓寶寶直接體驗到自己。一個抑郁的、焦慮的媽媽,連照顧自己都吃力,更談不上照顧寶寶了。這樣的媽媽作為鏡子的話,寶寶能在里面看到什么呢?
豆子有很多同月齡的小朋友,他們經常被大人推著去一個地方集中玩耍。仔細地去觀察這些寶寶,會發現每一個寶寶的表現都不一樣的。有些寶寶比較外向,有些寶寶就顯得比較的敏感。通過這些寶寶,基本能推測出媽媽的樣子是怎樣的。
寶寶大一點以后,就學習模仿了,而模仿也是以身邊親密的人為榜樣去模仿的。到寶寶兩歲左右,當媽媽舉起手做個樣子要打,寶寶會很開心地也舉起手,這時候,媽媽就是鏡子。許多媽媽說自己的寶寶亂扔東西,會亂發脾氣,我經常會問這些媽媽一個問題:你的脾氣好嗎?
一個內心充滿愛、性格穩定、安全感較高、能夠很好處理情緒的媽媽,就像是一面平滑光潔的鏡子,寶寶在里面看到的自己是客觀真實的。而一個情緒不穩定、性格偏激的媽媽,就好比是一面“哈哈鏡”,寶寶在里面看到的自己是變形的。
我有一個心理治療的團體,有9個成員,每周活動一次。團體治療的好處在于有很多鏡子,在安全的環境里,人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并能獲得反饋,解決一些因為自己猜測而帶來的困惑和人際關系問題。有一次,一個新進的成員介紹完自己以后,就沉默地看著大家,而大家也很沉默。一般來說,新成員的加入,會讓老的成員比較好奇。在沉默一會以后,我問那個新成員的體會和感受。那個新成員給出了一個判斷:可能大家不喜歡我,并對我的話題不感興趣。
接著,我就讓大家對剛剛的沉默做出回饋。每個人給出了不同的反饋,各種各樣的。但沒有任何一個成員不喜歡那個新成員,并且大家對新的成員很感興趣。在團體治療小組中,成員比較開放、真實、不虛偽。當這些反饋給了那個新成員后,新成員很吃驚。她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不被人喜歡的人。
在與團體成員分享的時候,她說了自己的經歷。她是家里老二,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家在農村,出生后父母幫她算命,說她命硬,克父母,克弟弟。由于父母迷信,所以很小就把她送去了外婆那里,由外婆帶。而外婆是一個很急躁的人,脾氣很不好。特別知道這個孩子命不好后,對她不是很好。她回憶自己小時候,媽媽每次來看她,或者她回家時,媽媽總是皺著眉頭看自己,臉上有可憐也有嫌棄的成分。所以從小,她對自己的評價就是不被人喜歡的。她的樣子長得很漂亮,但到25歲還沒有一個男孩子追求自己。而她來參加小組的原因是因為情緒不能控制,和公司里每一個同事都吵架。
再仔細地觀察她的表情,她看任何人的時候,說話的時候,都是皺著眉頭,臉上帶者不屑。也許,這就是她在媽媽這面鏡子里看到的自己吧。
更加讓她痛苦的是,她一點都不喜歡自己。但她又很敏感別人是否喜歡自己。她把自己定位為“不被人喜歡的人”,但又要求別人喜歡自己,很矛盾啊!但這就是真實的她。她不喜歡自己的媽媽,但發現自己越來越象她,她更痛苦。
當然,一面平整的鏡子,很多人都會喜歡的,在那里照一下,看看自己。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特別能給別人和藹親近的感覺的原因。這一切的起源,是那些人從一開始,就有一面平整的鏡子,讓自己去發展真實、穩定的自己。很多時候,心理治療師,其實就是在做一面相對光滑、平整的鏡子,讓來訪者看到真實的自己,并調整自己。
做好寶寶第一面鏡子,媽媽需要努力地讓自己成長。一個懂得覺察和自我成長的媽媽,心靈健康,才能做好寶寶的光滑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