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稅收政策的變動是否會導致大量外資撤離中國,轉向周邊低稅國家和地區,從而大大減少中國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總量,并進而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呢?以上海市為例,從定量角度,分析了兩稅合并對上海FDI流入的影響。數據顯示稅收負擔對FDI流入不具有相關性,而基礎設施和勞動力質量對FDI的流入具有正相關性。因此,上海應當繼續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資的力度,力爭進一步擴大吸引外資的規模。
關鍵詞:兩稅合并 稅收優惠 FDI 外商投資企業
中圖分類號:F810.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4-0017-02
2007年3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在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獲得高票通過,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標志著中國內外資企業稅收走向統一,中國利用外資政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兩稅并存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兩稅并存的弊端日益顯現,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的時機已經成熟。
但是普遍存在的擔心是,稅收政策的變動是否會導致大量外資撤離中國,轉向周邊低稅國家和地區,從而大大減少中國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總量,并進而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由于中國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都是以城市(鎮)為對象發布的,而上海作為中國第一大城市,在全國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引進外資方面上海在中國的排名中一直是名列前茅。
一、影響FDI流入因素選取
一國或一地區對FDI 的吸引力主要包括以下因素:一是市場潛力因素;二是政局和法律制度;三是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因素,包括勞動力、資源等;四是特定產業的集群程度;五是成本和激勵因素,包括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等。根據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威勒和莫迪的研究,外國直接投資者在實現一體化擴張的過程中最關心的因素為政局和法律因素、基礎設施、現有外資狀況、工業化程度和市場容量等,而不是優惠政策。為了檢驗現有財稅政策對上海外商直接投資是否發揮效應,或者說,上海的外商直接投資對稅收優惠是否敏感,本文擬通過建立線性相關模型對其進行定量分析。
采用計量分析方法,通過對中國各省的特點和FDI的分布,陳春來(2002)認為,GDP總量、人均GDP、FDI的累積存量、交通基礎設施的密度和效率工資決定了FDI的投向。魯明泓(1997)利用1988—1995年29個省、區的外商投資數據,分析了投資環境對外商投資區位的影響。結果表明,地區GDP、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城鎮人口比重、優惠經濟政策和地區經濟外向度與各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成正相關,而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和國有工業產值比重與外商直接投資成負相關。陳倩(2007)利用江蘇省1985—2005年數據,分析影響外資流入的因素主要是累計外商投資與FDI成正相關、職工年平均工資與FDI成負相關、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與FDI 成正相關。
本文根據已有的研究和上海實際情況,以及考慮到模型的可信度、變量的量化、數據的獲得等限制,選取可能影響上海的七個因素。具體分析如下:外國直接投資(FDI)為被解釋變量,經濟發展水平(AGDP)、市場規模(SALE)、反映集聚效應的(TFDI)、勞動力成本(AWAGE)、勞動力質量(EDU)、基礎設施(FI)和稅收負擔(TAX)等七個解釋變量。
(一)被解釋變量
外商直接投資(FDI),在《上海統計年鑒》中,外商直接投資有合同資金和實際到位資金之區分,本文采用上海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被解釋變量。
(二)解釋變量
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AGDP)。一般來說,人均GDP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趨勢,宏觀經濟發展越平穩,外商對投資獲利的信心也就越大。數據用地區GDP與市轄區總人口的比重表示。
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SALE)。該指標可以反映當地的市場規模。較大的市場規模和快速增長的市場潛力,對外商直接投資具有較大吸引力。備選地區的市場規模越大,表明該地區對其產品的未來需求也就越旺盛,投資欲望就越強。數據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表示。
3.累計外商投資額(TFDI)。該指標可以反映集聚經濟的示范效應大小。一個地區累計的FDI規模反映了該地區外商直接投資的經驗,累計規模越大對外資吸引力越大,外商投資的成功率越高。
4.職工年平均工資(AWAGE)。勞動力成本是影響外商直接投資區位決策的成本因素中最為主要的。作為人口大國,中國具有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這種成本競爭優勢對跨國公司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但是往往低勞動力成本經常意味著低的勞動生產率,只有那些低成本并且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的區位,才更具有吸引力。數據用職工年平均工資表示。
5.勞動力質量(EDU)。勞動力質量高低對于吸引高新技術方面的外商直接投資具有吸引了,勞動力素質比較高,外商可以節約培訓成本和培訓時間。數據用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占市轄區總人口的比重表示。
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FI)。該指標間接反映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發展狀況。 東道國的資源稟賦、可利用的基礎設施和金融服務數量,決定著社會生產的規模和效益。企業如果生存在一個基礎設施薄弱的經濟環境中,將會導致投資收益遞減。由于無法得到確切的基礎設施投資數據,故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來代替。
7.稅收負擔(TAX)。所得稅費用對于企業而言就是一種支出,一種實實在在的負擔,而稅收減少外商投資企業可以節約成本,對外資流入具有較高的吸引力。數據用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以下簡稱涉外企業)所得稅表示。根據模型要求,選取相關的數據,樣本范圍是1994—2007年。所用數據來自《上海統計年鑒》各年,并進行了整理。而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所用數據來自于《上海市財政與稅務年鑒》各年。
本文使用的都是年度數據,為消除數據的劇烈波動,在做實證檢驗前對這些數據取了自然對數。
二、數據處理結果
采用SPSS軟件,用向后篩選策略模型進行回歸分析?;貧w結果如下:擬合優度檢驗:決定系數為0.916,調整后的決定系數R2為0.900,即所有解釋變量在90%的程度上解釋了FDI的增長,模型的整體擬合優度較好。方程顯著性檢驗(F檢驗):方程的F統計量F-statistic為36.158,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由于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接近于0,所以應拒絕回歸方程顯著性檢驗的原假設,認為各回歸系數不同時為0,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全體的線性關系是顯著的,可建立線性模型。
三、數據處理結果分析
變量的顯著性檢驗展示了每個模型中各解釋變量的偏回歸系數、偏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的情況。如果顯著性水平a為0.05,則在前四個模型中由于都存在回歸系數不顯著的解釋變量,因此這些方程都不可用。第五個模型是最終的方程,其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的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因此基礎設施、人均GDP和勞動力質量與被解釋變量間的線性關系顯著,它保留在模型中是合理的。最終的回歸方程為:
LN(FDI)=-2.945+1.568LNFI-1.320LNAGDP+
0.909LNEDU
在向后篩選過程中先后被篩除的依次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外商投資額和和所得稅稅收因素,所得稅稅收因素是最后一個被篩除的,這說明從上海的數據看,它和FDI之間的相關性比較弱,稅收政策的改變對上海的外資流入影響不大。這點我覺得2008年上半年的數據比較能說明問題,據上海商務部統計資料顯示:上海2008年1—6月,上海外商投資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全市吸收合同外資82.99億美元,同比增長22.3%;實到外資50.33億美元,同比增長17%。
結論:(1)該方程意味著投入基礎設施每增加一個單位會使外資流入平均增加1.568個單位。該指標系數為正,與FDI正相關。良好的基礎設施服務會降低投資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吸引FDI。有的FDI流入還能作為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改善投資環境,從而相互促進。(2)人均GDP每增加一個單位會使外資流入平均減少1.320個單位;偏回歸系數為負,說明人均GDP與外資流入具有負相關性。這點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說,意味著隨著經濟的發展對外資的依賴會逐漸減弱。而兩稅之所以選擇在現在形勢下合并,這也是與中國經濟發展程度是相關的。(3)勞動力質量每增加一個單位會使外資流入平均增加0.909個單位。該指標系數為正,與FDI有著正相關關系,高技術、高質量的人才對外資流入具有吸引作用,這點對于上海以發展高科技和高新技術產業為目標是有利的。沈坤榮通過研究發現,一個地區較為充足的高素質人才,可以促進跨國公司的技術轉移和生產擴張,降低培訓成本,加快產品的本土化進程,對外資有很強的吸引力。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統計數據獲得上的限制,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稅額無法查閱1994年之前的數據,所以數據只有十四年的,故得出的結論可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李宗卉,魯明泓.中國外商投資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世界經濟,2004,(10):15-21.
[2]沈坤榮.人力資本與外商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J].管理世界,2002,(11):26-31.
[3]鐘煒.企業所得稅并軌對中國引進外資的影響[J].現代經濟探討,2005,(5):56-59.
[4]祝樹金,付曉燕.政策優惠、經濟環境影響FDI的動態效應與區域差異[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1):15-27.
[5]姚文寬,王恕立.中國稅收政策的變動對FDI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06,(2):23-25.
[6]雷廣平.企業所得稅制改革對中國利用FDI的影響[J].稅務研究,2006,(4):27-30.
[7]陳春來.中國吸引外商投資要素分析[EB/OL].http://www.cnki.net,2002.
[8]魯明泓.外國直接投資區域分布與中國投資環境評估[J].經濟研究,1997,(12):22.
[9]陳倩.影響FDI區位選擇的關鍵因素[J].經濟研究導刊,2007,(11):13.
[10]商務部網站,http://www.mofcom.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