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增大,同時也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和壓力。核心競爭力理論的研究為提高中國中小企業綜合實力、增強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長期、持久的競爭優勢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通過對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現狀的分析,提出提升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 中小企業 戰略管理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4-0021-02
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爾(Hamel)在權威雜志《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論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該文中首先提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這一概念。核心競爭力理論的形成是源于人們探索企業的競爭優勢的根源而逐步演化的,企業的經營戰略的關鍵在于培養和發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中國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
(一)戰略管理水平較低
1.缺乏戰略意識。中國許多中小企業的發展規劃缺乏戰略性,決策者很多時候都是依賴自身的直覺和陳舊過時的經驗來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缺乏科學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與研究。
2.競爭策略低級、單一。有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中國中小企業中,競爭策略依舊是以低成本策略為主(40.94%),差異化策略次之(36.22%),而產品多元化策略也占有較高的比重(31.5%);而成熟企業選擇多元化策略和高檔次策略的比重更高。同時,約2/3的中小企業的競爭方式(策略)單一,而且低成本策略占有較高的比重。這表明現階段中國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策略依然比較單一,尚未形成成熟的營銷理念和競爭策略。
3.戰略實施能力較弱。戰略實施會受到企業各方面的制約,而且企業實際條件不同,戰略實施的力度和效果也會迥異。戰略實施中執行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差異,是造成中小企業成長性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實上,中小企業員工的執行能力和溝通能力低下已經成為困擾企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
4.存在戰略稀釋現象。部分公司選用了最好、最先進的理論,也安排了一攬子培訓項目,但是員工卻仍然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能為公司作什么貢獻,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到底在哪里。這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現象。如果一個組織的戰略無法有效的指引和聚焦員工的行動,那么戰略“稀釋”現象的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人力資源管理水平較低
1.對人才重視不足。中國中小企業大多是由家族經營發展而來的,內部的很多高層領導是企業創業時的功臣,他們不想讓外部人員來涉及企業的高層管理,更不愿意“外人”來奪取他們原有的權利和利益。所以中小企業一般不聘請“外人”來擔任企業的高層。而隨著企業發展壯大到一定階段,企業要想繼續發展,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引進職業經理人是必選之路。中小企業對人才的認識可能會嚴重制約企業的發展。
2.部門定位較低。中小企業給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定位太低,大都只從事簡單的人事管理工作,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尚未完整建立,仍有許多人力資源管理的功能未能建立或完善,難以有效發揮人力資源管理的整體效能,不能很好地支撐企業戰略。
3.沒有達到應有的激勵效果。企業沒有制定有效的員工激勵措施,對員工的重視程度低,沒有依據員工的特點來合理地安排員工的工作任務。培訓、薪酬等環節未起到應有的作用,通常是忙而無功,沒有達到激勵效果。
(三)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薄弱
創新是企業進步的源泉,甚至有企業認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創新能力。但是,在中國的中小企業中,大多數還屬于半機械化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其產品和技術多屬于模仿性質、創新較少、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這是因為中小企業投入技術開發經費很少,同時技術引進速度慢、開發率低、技術人員匱乏,這些都嚴重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
(四)企業文化尚未形成
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深層次因素,它的好壞決定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強弱。當企業有了全體員工共同認同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五)缺乏體制保障
1.組織架構不適應管理水平的提升。中小企業的組織結構簡單,多數是傳統性的直線組織結構。這種組織模式導致組織內部信息傳遞和溝通的速度慢,也很容易出現雙重領導的現象,給管理帶來很大的不便。對求發展、想提升管理水平,構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來說,已明顯呈現不適。
2.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企業內部沒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意識弱,中國中小企業仍是家長式的管理,一言堂現象嚴重,決策缺乏科學化、規范化。
中小企業這樣的管理模式很難適應企業的發展,嚴重影響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
二、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策略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基礎和源泉,中國中小企業要想在困境中逐漸成長、壯大起來,擁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是大勢所趨。
1.制定培育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規劃。核心競爭力是支撐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戰略性能力,它的培育必須依賴于企業的戰略發展規劃。因此,中小企業必須準確把握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準確預測和把握本行業產品、技術的變化方向及趨勢,對可能發生和出現的重要事件、機遇和威脅,根據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及時做出靈敏和正確的反應,適時調整自身的戰略發展方向,以應對行業機構、市場和競爭環境的不斷變化,積累核心技術、市場策略及管理方法,從而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取得持久的競爭優勢。
2.培育核心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技術創新往往是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的關鍵,研究開發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產品、新技術,能使企業在市場中獲得先機。一個企業要在競爭市場中有立足之地,要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核心技術應該是獨特的,競爭對手無法對其加以復制。中小企業在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術是什么,即哪些技術是自己專有的、關鍵的,然后再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對其專有技術和關鍵技術進行開發和提升。
3.建立合理的治理結構,創新企業內部管理。中國中小企業特別是國有中小企業活力不足,競爭力不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企業制度的束縛和制約,如產權不明晰、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等,使得企業無力或無暇顧及和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中小企業必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改造和改革現有和現存的企業制度,使之更科學、更合理、更規范、更現代化,為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證。同時,中小企業要轉變管理觀念,拋棄經驗式、粗放式、家長專斷式的隨意管理方式, 擺脫過去的“一言堂”管理和原始的親情管理,進行科學管理,完善企業中的激勵和監督機制,增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以有效保障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4.強化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創造持久競爭優勢。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中小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獲取必須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目前人力資源的開發業已成為評價企業優劣的重要指標。從長遠來看,企業間的競爭是產品競爭、技術競爭和市場競爭,但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核心競爭力的主要載體,是培育和提升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人才支持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保障,人才是企業的核心戰略資源,人才在技術上的創新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動力。因此,為中小企業應從自身出發,創造出良好的學習型組織,注重人才的培養與吸引高素質人才,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提高企業在人力資源核心競爭上的優勢,才能創造持久的競爭優勢。
5.創新企業文化。一種尊重職工、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是中小企業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小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要注意培育獨特的企業精神,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經營理念、價值觀、道德觀和精神風貌,促使企業全體員工團結一致,充滿凝聚力和活力。中小企業要注意提高企業的學習能力,建立學習型企業和創造型企業。現代企業是一個學習型組織,企業發展的深層原因和最后決定力量來源于學習能力的提高。中小企業只有具備比對手更快更好的學習能力,在企業內部形成自覺學習、團隊學習的氛圍,不斷吸收新知識、新技能,才能對市場變化做出快速的反應,適應新的環境和市場,及時調整自己,從而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呂國勝.中小企業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6.
[2]楊柳,陳楊.論中國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J].消費導刊,2008,(6):82-83.
[3]卜善強,吳強.存續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5:3.
[4]Fred R.David.戰略管理[M].李克寧,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4.
[5]徐希燕.企業競爭力的新詮釋[J].經濟管理,2003,(5):31-35.
[6]韓中和.企業競爭力:理論與案例分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3.
[7]王兆峰,湛伍良.論中國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2):89-92.
[8]謝旭斌.中國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07,(11):49-50.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