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作為一個農業大省,能否盡快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這直接影響到河北省現代農業的發展狀況。因此,我們應該應加大對農業標準化的宣傳、構建多元化投資渠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實施名牌戰略、加強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盡快建立一系列符合農業市場化,符合國情、省情的農業標準化體系,以推動河北省農業標準化快速發展。
關鍵詞:河北省 農業標準化 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4-0142-02
目前,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加劇,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成為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所以加快農業標準化發展成為河北省農業結構調整、農產品質量優化、產業升級、可持續發展,提高其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措施。
一、河北省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現狀
1.農業標準體系初步建立。我省農業標準化工作始于1997年,截至目前,全省共制定和實施省級農業地方標準743項,市級農業地方標準1 239項,涉及農產品育種、栽培管理、采收、貯存、加工等環節,使河北省優質農產品基本實現了標準化生產。
2.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成效顯著。已建成農業標準化示范區88個,其中國家級71個,省級17個,示范區總規模達到995萬畝,示范戶147.2萬戶,1 200萬農民直接參與了示范區建設。
3.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已初具雛形。在農用生產資料檢測網絡和農業環境監測體系初步形成的基礎上,河北省先后建立了農業部農藥殘留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脫毒馬鈴薯種薯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部級檢測中心和省種子質量監督檢驗站等省級檢測中心,在11個設區市和永年、永清、定州、張北、樂亭、青縣等蔬菜生產區中心示范縣建立了以硝酸鹽、農藥、重金屬三項殘留為主要內容的農產品質量監測中心,形成了省、市、縣(市、區)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
4.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快速推進。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認證無公害產地1 811個、產品603個,覆蓋蔬菜基地815萬畝、畜產品生產單位1 009個、水產品養殖基地136個,共有89家企業的242個產品獲得了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一大批綠色產品脫穎而出,如藁城的偉業牌綠色雞蛋、碧青牌番茄都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河北華田食品公司的蠶豆通過了日本海外貨物檢查株式會社的“綠色有機蠶豆栽培”的認證。河北省政府也出臺了《河北省農產品市場準入辦法》。
二、河北省農業標準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河北省的農業標準化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令人可喜的成績,與發達省份相比,差距仍明顯,主要體現在:
1.社會整體對農業標準化建設的認知度不高。目前農業標準化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仍然很陌生,據調查,只有個別農戶聽說過“農業標準化”這個詞。即是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也是技術人員讓干啥就干啥,并沒有真正對農業標準化有正確的認識。另外,一些基層農技人員也不是很了解它的操作規程,制約著農業標準化的發展。
2.資金投入不足。各級政府對農業標準化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但農業標準化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比如,標準的制定、實施,標準化的識別機制或非標準化產品禁入措施等,而這些就要求政府在農業標準化工作中成為主要的投資者。如果政府的投資不足,那么這些基礎設施的供應就會不足,也會使農業標準化的應用主體既分散的農戶無法承擔標準化各個環節的費用,從而影響標準化的實施。
3.農業環境污染嚴重。目前,河北省農業環境污染嚴重,據調查2006 年河北省平均化肥施用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倍,大大超過了發達國家設置的安全上限,并且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在逐年增加,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同時存在,農業環境質量下降會對農業標準化生產將會造成長期的影響。
4.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我省有農業龍頭經營組織1 230個,帶動農戶637.3萬戶,占總戶數的51.3%,大足足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千家萬戶分散生產為主,沒有形成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或龍頭企業對農產品生產的統一規劃、指導和規范運作的收購加工體系,造成農產品生產無序競爭,產品品種雜亂,無法有效地進行標準化管理。沒有農業產業化,也就無法實現農業標準化。
5.品牌建設落后。品牌是企業的承諾,購買品牌農產品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風險。不僅如此,品牌農產品還能帶來巨大的附加價值,這對農業企業與農戶來說就是較為穩定而巨大的收入,所以加強農產品的品牌建設也是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否則產品再好也沒有市場。但河北省農產品品牌建設一直比較落后,如河北省蔬菜已連續十四年保持全國總產第二位,60%左右銷往北京、天津等地。可以說是蔬菜大省,但目前只有八個品牌,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影響力上,與山東等其他先進省份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加工和銷售環節相對薄弱,忽視了蔬菜品牌的培育和建設。
6.檢測體系不完善。農業檢測體系不僅要對農產品質量進行檢測,也要對農業生產資料、農業生態環境進行監測。但目前在農業標準化實施過程中,多數比較重視農產品本身質量的檢測,而對農產品的產地環境和生產技術規程、銷售渠道缺乏有效的檢測、監督體系,另外,基層農產品質量檢測能力比較薄弱,對標準所規定的技術指標缺乏完善的檢查體系和相應的評價分析儀器,不能完全滿足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需要。
三、對策
1.加大對農業標準化的宣傳。應加強農業標準化的宣傳,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現場會、培訓班等各種媒體和方式,向各級領導干部、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和廣大農民、廣大消費者大力宣傳標準化在農業中的作用,促進農民的觀念轉變和思想更新,增強農民的標準化知識培訓,使他們掌握與其相關的農業標準化基本知識。真正使農業標準化成為組織農業生產、規范農村經營行為、指導農產品消費、保障農產品對外貿易和引導優新農產品開發研究的有效手段。
2.構建多元化投資渠道。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投入,把農業標準化列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在地方農業資金中列出專項費用,實行農業標準化專項基金制度,為制定和發展農業標準化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同時開拓多渠道、多層次的投入機制,一方面,可以將政府財政投入與金融信貸機構貸款結合起來,通過政策性低息貸款、股份制貸款以及政府貼息方式為龍頭企業和生產農戶向金融機構貸款充當“媒介”。另一方面,積極鼓勵農業院校、科研單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私營個體經濟實體加大對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層次的投入機制。
3.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在農業標準化生產過程中,要想生產出符合標準的農產品的基本要求就是生態環境要有保證,所以要對環境綜合整治,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實施農業標準化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在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企業及集貿市場周圍要嚴格加強環境監控,堅決防止各種污染源的產生與擴張,保證水質、土壤、大氣環境達標。
4.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把實施農業標準化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以產業化帶動標準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過程,就是對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實施標準化的過程,也是對農民的生產行為按標準化要求進行引導和規范的過程。加大農業產業化經營力度,要充分利用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把成千上萬農戶的生產經營引導到農產品標準化軌道上來,從而加快農產品標準化進程。同時要加大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的建設,在建設過程中,應該注重在宏觀上搞好規劃,聘請有關部門或專家進行科學論證,根據市場需求確定基地的合理規模。同時政府要在不違背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加強引導,以保證土地從低生產率的使用者手中轉到高生產率的使用者手中。。
5.實施名牌戰略。農業標準化與農業品牌的創建是互相促進、密不可分的關系。標準化是培育品牌、發展名牌的重要手段,標準化貫穿在品牌、名牌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中。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有助于品牌的快速形成。通過創品牌活動,帶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配套的農業綜合標準的制定和貫徹實施,將農業科技優勢和資源優勢轉換成商品優勢,嚴格實行標準化生產,要從生產的每一個細小環節抓起,如清洗、分級、包裝等,都要環環緊扣。從而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
6.加強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監督檢測是農業標準化實施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做好對農產品質量檢測的同時,要加強農業生產環境和生產技術規程的檢驗檢測,搞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二是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在主要農貿市場設立農產品質量檢測站,對進入市場銷售的農產品進行快速抽檢,合格的允許進入市場指定的優質優價農產品專營區銷售,并逐步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專營市場,樹立無公害產品的市場品牌,逐步實行按質分攤位掛牌銷售,調動廣大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的積極性。三是加大投入,使基層縣市也可建立農產品檢驗檢測機構,來負責本區域內的農產品安全檢測。
參考文獻:
[1]周開洪,鄧仁根,張美良.江西農業標準化生產的對策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5,(4).
[2]蘇國賢.張鴻喜.中國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問題及對策[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3]李東輝.黃大金.李興華.湖南省農業標準化建設的現狀及其發展探討[J].湖南農業科學,2000,(6).
[4]黎桂先,蔣志毅.貴陽市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建議[J].農業質量標準,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