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年來,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四大理論成果。認真總結中國共產黨九十年來理論創新的經驗啟示,對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進黨的理論創新,進而引導實現新的社會變革,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理論創新 經驗 中國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D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4-0268-02
中國共產黨九十年的歷史,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發展史,也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的歷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還必須堅持理論創新,用不斷創新的理論武裝全黨,指導不斷發展的實踐。
一、中國共產黨九十年理論創新的歷史軌跡
1.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理論飛躍。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它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
2.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大理論成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理論飛躍。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的生產力得到了不斷的解放和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大理論成果。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新概括,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標志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理論的統一與創新。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4.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緊抓住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個基本問題,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茖W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新形勢下,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取得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新勝利。
二、中國共產黨九十年理論創新的歷史經驗
1.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理論創新的根本原則。理論創新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這是理論創新的根本前提。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理論基礎,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但是,理論創新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決不是固守馬克思主義,而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不斷以發展變化著的客觀實際為依據來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從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就要求我們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必須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
2.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依靠集體智慧是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理論創新的根本出發點,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重視群眾實踐,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黨的歷代領導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過程中,把尊重實踐和尊重群眾結合起來,愛護和支持群眾的首創精神。另一方面,堅持黨的集體領導,發揚黨的民主,還必須重視領導集體的創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恢復了集體領導制度,因此,每一重大理論的創新往往都是領導集體所有成員共同參與的結果。
3.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理論創新的根本前提。能否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始終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根本前提。我們黨的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理論突破和理論創新無一不是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聯系在一起的。1980年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上,鄧小平第一次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提升到思想路線的高度。理論創新具有很大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才能一切從實際出發,適應發展著的實踐需要進行理論創新。
4.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是理論創新的重要依托。中國共產黨每一次的重大理論創新,都是在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過程中取得的,又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黨的建設的進一步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全面系統地發展了毛澤東關于執政黨建設的理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鄧小平執政黨建設思想。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鄧小平的黨建理論,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理論創新和理論武裝卓有成效,黨的凝聚力、創造力、戰斗力不斷增強。
5.勤于學習、善于學習是理論創新的重要條件。理論創新要求黨必須加強理論學習,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提高理論創新能力。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回顧了毛澤東號召全黨重新學習的經驗,提出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把學習搞好,認真建立學習制度?!?[1]江澤民把學習問題擺在突出位置,提出全面系統學習的觀點。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提出了建設學習型政黨和形成學習型社會的重大任務,將全黨的學習擺在了更為突出的位置上。世界在變化,形勢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深入,勤于學習,善于學習,是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的決定性因素。
三、中國共產黨九十年理論創新的歷史啟示
1.理論創新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力量之源。理論上的成熟是政黨成熟的重要標志,而不斷進行理論創新是理論成熟的必然要求。我們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黨的理論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黨的興衰存亡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要保持理論的先進性,就必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正如胡錦濤指出的那樣:“堅持以反映時代特征和實踐要求的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并根據實踐的新鮮經驗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堅持先進性、不斷推進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2]
2.理論創新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又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只有用理論創新的新成果武裝全黨,指導實踐,我們才能發揮歷史主動性,創造性地推進我們的事業。有了毛澤東思想,我們黨才能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有了鄧小平理論,我們黨才能開拓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有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理論創新,我們才能在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發展出現新變動時,抓住機遇,使中國社會主義蓬勃發展。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能不斷引導中國社會向前發展,來自于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的指導,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
3.理論創新必須堅持人民群眾是主體的必經之路。理論創新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增強全社會的創新意識,這是理論創新的必經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說到底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只有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聰明智慧,我們才能找到解決矛盾和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健康發展。因此,理論創新是全社會的一件大事,我們只有增強全社會的創新意識,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理論素質,吸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理論創新的過程中來,才能保證黨的理論創新具有最徹底的群眾性、實踐性和革命性。
4.理論創新必須堅持立足中國實際的根本前提。黨在領導革命和建設事業過程證明,只有立足中國實際來創造性地思考各種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才能不斷解決不同時期中國革命和建設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發生的種種失誤,無不與對中國國情的了解不夠有關。正是這一歷史經驗教訓,使我們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冷靜下來重新全面認識中國的基本國情,作出了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判斷。這一理論為中國的社會發展準確地確定了歷史方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找到了立足點,從而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設了絕對必需的前提條件。
5.理論創新必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基本原則。實踐創新推動理論創新,理論創新又指導和推動實踐創新,兩者是互相促進的。只有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始終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緊跟實踐的發展,理論創新才有可能展開,才有可能取得創新的理論成果。離開實踐,脫離實際,理論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理論創新最終要靠實踐來推動和檢驗,正是由于實踐是理論創新的源泉、目的、發展動力、檢驗標準。要適應實踐發展的需要進行理論創新,就必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根本原則,在黨的基本理論指導下,一切從實際出發。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0.
[2]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361.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