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工潮”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逐步深入已持續了二十多年,在為中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的同時,也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通過對農民工對于城市發展的利弊分析,試圖找到一條解決農民工與城市發展矛盾、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之路。
關鍵詞:城鄉和諧 農民工 城市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4-0160-02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通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決議,決議指出: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目前,中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城鄉矛盾作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主要因素之一,被擺在一個十分突出的位置。
和諧社會的構建包括三個層次: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其中最重要的人與人的和諧。當前,人與人的和諧首先表現為城鄉發展的公平——城鄉和諧發展上,要促進城鄉的和諧發展,就必須要解決好三農問題,要解決好三農問題,就不能回避進城農民工問題,就必須要解決好農民工與城市發展問題。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調查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中國的進城農民工數量約為1億。這個數量龐大的群體,在給城市的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解決這一矛盾,促進農民工與城市的和諧發展,我們將從機遇、挑戰及對策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農民工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1.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農民工的進入,填補了城市職工不想干、不愿干的工作,如建筑、環衛工、保姆等;促進了城市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大大的提高了城市的勞動效率;擴大了城市的消費需求,拉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司介紹,全國500家最大的鄉鎮企業,大都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其職工60%是外來農民工,90%以上的清潔工都是外來民工,建筑、托運、修理、裝修、廢品收購等苦、累、臟、險行業,80%都是民工,可以說,如果沒有民工,一個城市將會陷于癱瘓。
2.加快了城市化進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數量從1978年的193個增加到2000年的663個。城鎮人口從1.7億增加到4.56億。這些與允許農民的自由流動有很大關系。大量的農民涌向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為城市化的大幅度提高打下了堅實的人口基礎,只要能恰當的引導,這些將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有利契機。另外,許多在城市里賺了錢而又頭腦比較靈活的農民工紛紛回農村辦企業、辦工廠,不僅給當地的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而且促進了當地的小城鎮建設,促進了農村城鎮化,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
3.促進了城市文化的多元化。農民工進城就業促進了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大量農民工的涌入,在滿足城市發展所需勞動力、為城市居民帶來便利服務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同的文化。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農民工相聚在同一城市,各種不同文化在一起交流、碰撞,讓城市居民接觸到更多的外來文化,從而推動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發展。
二、農民工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挑戰
1.增加了城市的就業壓力。農民工紛紛進城就業,一方面填補了城市的一些空白崗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城市人的就業崗位,增加了城市的就業壓力。可以說,相當一部分農民工的就業是以增加城市失業人口為代價的。據國家統計局有關資料顯示,近年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處于小幅攀升態勢。1999—2000年,失業率保持在3.1%左右,2001年升至3.6%,2002年底為4%,2001年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與國企下崗職工共1 400萬人,約相當于城鎮經濟活動人口的7%。如果再加上非國有企業下崗職工600萬人,全國大概有2 000萬下崗和失業人員,相當于城鎮經濟活動人口的10%。而根據聯合國國際勞工局發布年度報告,2004年中國城市登記失業人口為17%,也就是說中國城鎮職工的失業人數在3 000萬以上,這還不包括每年新增的700萬左右的勞力,這些失業人口已經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很大壓力,如果再加上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向城市的涌入,無異于使本已嚴峻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
2.引發了較嚴重的治安問題,甚至滋生違法犯罪活動。農民工向城市的流動,給城市的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甚至使得違法犯罪活動得以滋長。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中國交通線上的偷盜、搶劫、兇殺、賣淫、嫖娼、賭博等各種犯罪活動,多數是流動民工所為。北京市豐臺區的“浙江村”,1991年頭10個月發案111起,外地人員所為的達69起,是總發案數的62.1%。1988 —1991年五年內,湖南省在流動人口中發現違法犯罪線索29 783條,破獲刑事案件14 802起。在民工高度聚集的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些城鎮中,各種刑事犯罪多數也是民工所為,有的地方其比重甚至高達90%左右。當然,我們并不簡單認為:城市的治安問題嚴峻,城市犯罪率的升高是農民工大量涌入城市的必然結果,但應該算是原因之一。
3.加重了城市基礎設施的負擔,引發其他各種社會問題。大量農民工的涌入,加重了城市基礎設施的負擔,也給交通、環境保護、計劃生育等問題增加了難度和壓力。大量農民工的涌入帶來了新的人口問題。由于現行戶籍制度不允許農民進城(這里指大中城市)落戶務工經商,對流動人口又缺乏新的有效的管理辦法和手段,因而使城市不僅沒有成為限制人口增長的現代生活天地,反而成為“超生游擊隊”的隱蔽所,流動民工超生現象十分嚴重。在城里民工聚居區域,常可看到一些民工夫婦帶有自己的兩三個甚至四五個孩子。可以說,流動人口的超計劃生育問題已成為計劃生育的難點。而且,由于農民工的整體素質不高,其環保意識不強,自我約束不夠,不少人存在亂扔果皮紙屑隨地吐痰等不良習慣,這也給城市的環保工作帶來了難度。
三、解決農民工與城市發展問題的對策
盡管農民工進城有許多無法回避的問題,但它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是社會的一個進步,我們應該正視它,積極采取措施,搞好制度建設,為農民進城打工提供較好的微觀生存環境,實現農民工與城市的和諧發展,具體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1.加快城市化建設,進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通過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城市化建設,來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是實現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的主要途徑,這一點無論是理論界還是政府決策層都達成共識。由于中國地區差異性極大,在城市化道路方面要遵循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因地制宜,統籌兼顧,選擇出更適宜于本地的城市化發展戰略。第一,西部地區的城市發展應該依托現有大中城市的發展,有選擇的重點建設小城鎮。西部地區的城市體系在整體上發展還很不完善,各級城市一定程度呈分散化的自我發展,缺乏聯動的效應,因而西部地區的發展要走大中小城市同步發展的路子;第二,中部內陸地區應該以本地區現有城市化的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多級中心城市,同時大力發展小城鎮。中國中部地區城市化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城市體系框架已初步形成,但是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不突出,缺乏承上啟下的次經濟中心城市,中部地區發展方向是發展多級中心城市;第三,東部沿海地區,應以大城市的發展為依托,發展城市群和城市帶以及輻射發展小城鎮。這樣,可以增強這些地區的國際競爭能力,有利于加快這些地區的發展,可以吸納更多的勞動力。
2.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為農民工的合理、有序流動創造條件。(1)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是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的基本保證。在建國初級,嚴格的戶籍管理有其客觀性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在步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后,越來越成為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的障礙,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戶籍改革的核心是剔除粘附在戶籍關系上的種種社會經濟差別,真正做到城鄉居民在社會經濟發展面前地位平等,獲得統一的社會身份。(2)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問題的根本保證。只有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才能使進城農民降低對土地的依賴關系,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部門和城鎮合理有序流動問題才能得到真正解決;也只有建立社會化、多元化、科學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促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和成熟起來。(3)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問題的重要保證。我們知道,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步伐加快,勞動力資源的重新配置勢必加速。只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勞動力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允許農民自主擇業才能更為有效的解決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問題,加快城市化進程。這就要求有關政府部門應轉變思維,打破制約農村勞動力流動的保護主義,建立城鄉統一開放的勞動力市場,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的成本。
3.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是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合理有序流動的一個基本前提。目前,中國農村勞動力普遍素質不高,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要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真正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保證農村適齡兒童都能入學,為以后的就業打下基礎;二是要搞好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比重,擴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在職業學校開設更為實用的專業課程,使職業學校的學生在畢業后能盡快就業;三是要加強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工技能培訓的政策,否則農民工很難跟上產業升級的步伐。流出地和流入地的政府部門都應當為農民創造各種培訓機會,企業也應該為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提供機會。另外,還需要引導農民改變落后的舊觀念、舊思想、舊習慣,打破農民的小農意識、封閉意識、保守意識,樹立“敢闖”、“敢干”的新觀念。
參考文獻:
[1]黃萬麗.農民工問題與對策[J].許昌學院學報,2003,(3).
[2]趙曉.處于臨界點的中國失業問題[N].經濟導報,2002-07-08(16).
[3]張興杰,王騮.論“民工潮”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J].經濟體制改革,2001,(4).
[4]趙玥.農民工與城市發展[J].萊陽農學院學報,2004,(9).
[5]姚永麗,魯碧華.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問題及對策探析[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