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綠色建筑的興起,如何開發綠色建筑旅游資源才能更好地展現其特色及內涵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通過對生態旅游概念的剖析,總結了生態旅游的內涵。然后,從綠色建筑的定義和特點出發,從五個方面詳細分析了綠色建筑開發生態旅游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提出綠色建筑開發生態旅游的四項內容,為綠色建筑的旅游活動提出了可行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綠色建筑 生態旅游 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4-0171-03
建筑是文化的載體,是人文景觀的主體,也是人文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綠色建筑的興起,建筑更以其嶄新的姿態吸引著眾多旅游者的目光,如國家體育場“鳥巢”、上海世博園等。但是,如何開發綠色建筑旅游資源才能更好的展現其特色及內涵,才能與其建筑理念相吻合,目前尚無定論。本文擬從生態旅游的角度對開發綠色建筑旅游資源進行探討,以期探索適合于綠色建筑的旅游形式。
一、生態旅游概念剖析
生態旅游是個外來語,英文為“ecotourism”,是ecological tourism的縮寫。該名詞于1986年在墨西哥召開的一次國際性環保會議上正式提出,之后,許多國家的專家和學者都從不同方面和角度對其定義進行了探討。但是,由于著眼的角度和層次不同,再加上生態旅游的概念與其他概念含糊交錯,目前為止,關于生態旅游的概念與內涵仍處于百家爭鳴階段。其中,比較公認的定義有以下幾種:其一,1993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東亞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域會議對生態旅游的定義:“倡導愛護環境的旅游,或者提供相應設施及環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損害生態系統或地域文化的情況下訪問、了解、鑒賞、享受自然及文化地域。”其二,國家旅游局等部門出臺的《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管理暫行辦法》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識為取向,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確保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生態環境保護與公眾教育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的旅游活動。”這是第一次以國家政策法規的形式將生態旅游的概念確定下來。其三,2006年,國家旅游局、建設部、國家環保總局三部門聯合召開的“全國生態旅游現場會”給出的定義:“生態旅游不僅是旅游產品,也不僅僅是一種旅游活動方式,更是一種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旅游重要業態和發展方式。發展生態旅游與生態保護是相互促進的,生態旅游應該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維持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為當地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綜合以上定義和國內外各專家學者給出的定義,本文認為,生態旅游的內涵應包括以下內容:(1)旅游目標:應具有生態特征,蘊涵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性。(2)旅游結果:應對環境不產生負面影響,并使旅游者和當地社區居民在旅游與參與的過程中獲得環境教育,在對資源有限的認知基礎上建立資源意識。同時,生態旅游應能促進各方面的環境道德責任感,應能提供對資源、當地社區和行業的長期益處。(3)旅游理念:應充分體現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促進積極的環境道德觀。(4)旅游性質:生態旅游是一種新型的、可持續的旅游活動,旅游者、當地居民、旅游經營管理者等應具備很強的環境意識。
二、綠色建筑的定義及特點
1.綠色建筑的定義。綠色建筑也稱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綠色建筑技術導則》中將其定義為: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綠色建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的概念,它貫穿于建筑的規劃、設計、建設、使用以及維護的全過程,覆蓋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綠色建筑符合并體現了國際公認的三大主題:以人為本,呵護健康舒適;資源的節約與再利用;與周圍生態環境相協調與融合。
2.綠色建筑的特點。關于綠色建筑的特點,由于側重點和角度不同,不同文章的總結也各不相同,但其主旨基本一致。三、綠色建筑開發生態旅游的可行性
1.符合生態旅游內涵。綠色建筑的開發符合生態旅游內涵。具體表現為:(1)作為旅游的目的地,綠色建筑具備生態性。綠色建筑概念的產生是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生態價值觀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之后,綠色建筑的理念漸漸完善,并發展起完整的評價體系,如美國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LEED)、《英國建筑研究院環境評價系統》(BREEAM)、加拿大的《綠色建筑挑戰》(GBC)、中國的《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等。這些評估體系為綠色建筑的生態性提供了定性、定量評價方法,保證了綠色建筑的生態內涵。(2)從旅游的結果和理念上來看,生態建筑開發生態旅游,必須保證與生態建筑本身所遵循的原則的匹配性。同時,生態建筑作為人文景觀,其所展示的人文風貌本身就融入了環境教育,如建筑如何與自然共生,如何實現資源能源的節約,如何實現循環再生等等。(3)綠色建筑開發生態旅游,必然是一種新型的、高素質的旅游活動。無論是旅游的參與者,還是旅游的管理者,都至少應理解綠色建筑的內涵及特點,而這些需要一定的知識背景。
2.擴大旅游環境容量。綠色建筑通常設在城市。開發綠色建筑的生態旅游,可以將參與生態旅游的游客由原始風光的鄉村吸引入城市,從而分散旅游點,緩解鄉村地區的環境承載力,擴大地區的旅游環境容量。
3.普及生態理念。綠色建筑從外觀到材料,到電力系統、水力系統等內部結構,都滲透著生態主義思想。開發綠色建筑的生態旅游,可以使游客從置身于綠色建筑所在的場所開始,即可由外至內的學習并感受生態理念。同時,在開發生態旅游的過程中,會輻射帶動旅游相關行業的發展,而行業內的相關人員必將加深對綠色建筑生態理念的理解。
4.促進建筑的“綠色”發展。開發綠色建筑的生態旅游,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并使小區居民受益。在利益的驅動下,綠色建筑將不僅僅是開發商打出的廣告,而會切切實實的以符合綠色建筑相關標準的形式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同時,隨著綠色建筑理念的普及及深入,消費者環境意識增強,對自身的關注更加密切,于是,消費理念會發生變化。隨著消費者消費理念的改變,會促使開發商向著消費者的要求對建筑進行開發,從而促進綠色建筑的真正發展。
5.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無疑,開發綠色建筑的生態旅游會輻射帶動相關產品的消耗,帶動有關旅游服務業的興起,從而帶動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
6.提升城市品位。綠色建筑的開發將重塑城市形象,為城市貼上生態標簽,從而提升城市品位。一個以綠色建筑為導向的城市,將以其和諧、舒適、健康的城市環境吸引眾多游客。
四、綠色建筑的生態旅游內容
1.建筑之旅。由于設計要求上的獨特性,綠色建筑往往具有獨特的建筑形態。目前,大部分綠色建筑都在以其建筑藝術吸引著游客。例如,中國的國家體育場,以形似鳥巢而著稱。卡里多尼亞的吉巴歐文化中心,以“編織”的構筑模式,巧妙地將竹簍式的造型與自然通風結合,體現了當地土著文化的魅力。松下電子公司采用梯形建筑立面以減小建筑物的體積,同時,為了減少底層的陰影區域以及地面風速,南北兩部分的地坪彼此錯開,中間形成一個同樣的梯形中庭空間。事實上,所有的設計者在進行綠色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除了追求綠色生態的理念之外,都會在建筑造型上大費周章,建筑的美感始終是設計者追求的目標。例如,楊經文的“未來系統”設計思想,充滿了仿生意味。福斯特則注重建筑形象與周圍環境的充分融合。總之,綠色建筑獨特的建筑造型,在旅游中往往成為最引人注目的看點。
2.文化之旅。綠色建筑包含著濃厚的生態文化,這些文化在旅游中會成為另一個亮點。綠色建筑的生態文化主要體現在其生態思想上,具體包括:(1)生態共生性思想。即各層次生態系統的整體共生性原則。也就是說,建筑應與自然共生。首先,綠色建筑必須以“環境為本”,充分考慮地方氣候和地形地貌兩大環境因素的影響,與其相適應,同時,在滿足人類自身需求的同時,滿足其他生物和環境的需求。其次,綠色建筑應采用“無害化”設計,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2)生態平衡思想。綠色建筑系統是一個完整的網絡系統,各類生態因子是其網絡上不同位置的節點,它們的互動實現了能量的流動和系統的平衡。因此,對任何一類因子的傷害都會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構成威脅,所以應關注各類生態因子自身新陳代謝的規律。綠色建筑在設計及建設的過程中應重視當地的地質、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等因子間的關系,謹慎動土、保持水土、保護植被,促成各因子間的良性轉換。(3)可持續性思想。綠色建筑的永續、循環利用及動態平衡反映了生態平衡的觀點。在綠色建筑的發展中,應盡可能多地利用可再生資源,如太陽能、地熱來滿足人們對能量的需要,在利用過程中防止再生循環的中斷及污染的產生。對于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則應創造出更多的機制,使其盡可能多地被循環利用,延長使用環節,使其中蘊涵的價值、能量盡可能多地釋放,減少人們對資源的利用速度,防止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并且促進不可再生資源在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盡快加入到其他物質的循環中去。
3.自然景觀之旅。綠色建筑的自然景觀充分體現了與周圍環境的和諧性,是生態旅游的另一個看點。綠色建筑的自然景觀基于植物配置設計,包括:(1)屋頂綠化。屋頂綠化是節約土地,開拓城市空間,改善人居環境的有效辦法。屋頂綠化可以為市民開創一個新意的活動空間,陶冶人們的情操;可以減弱城市風暴和城市噪音,凈化空氣;可以隔熱,防止因溫差過大造成對屋頂的破壞,保護屋頂結構;能提高城市品位,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等。目前,屋頂綠化的營造技術和藝術水平已日趨成熟。如美國折加特維大樓為六層臺階式建筑,分別在各層建造屋頂花園,高低錯落,連成一片,使各層都能觀賞到窗外的屋頂花園。(2)墻面綠化。墻面綠化是垂直綠化的主要形式,常利用具有吸附、纏繞、卷須、鉤刺等攀緣性的植物綠化建筑墻面,或在墻內外側種植花灌木,是一種占地面積小而覆蓋面積大的綠化形式。綠色建筑的墻面綠化有利于生態環境,植物的生長過程可明顯改善小氣候。(3)室內綠化。植物可以凈化空氣,調節室內空間的小氣候,可以清除空氣中的細菌病毒,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另外,室內綠化植物的配置有分隔空間、引導空間、柔化空間的作用。植物的形色可以美化室內環境。例如,美國建筑師約翰·波特曼,在塑造中庭空間時,植物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要素,它能形成空間,分割空間,在紛雜的氛圍中塑造靜謐的小環境。同時通過綠化在光線下的投型,將斑駁的陰影投向建筑,使其在建筑空間中彌散,塑造出詩意的自然特色,并通過與建筑構件幾何形態的對比,以其自由活潑的姿態使人感到空間品質人性化的一面。(4)室外環境綠化。綠色建筑注重室外環境綠化,使建筑充分融入自然。室外環境綠化的位置在建筑物的室外包括廣場、道路兩旁、露天土地等。種植的植物種類廣泛,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草本植物、藤蔓類植物都可以。室外環境綠化更能體現綠化配置的適宜性和多樣性,增加綠色建筑的美感。總之,綠色建筑以其“綠色”的外衣,和諧的融入其周圍綠色的大自然。立體的綠化配置,為其增添獨特的自然之美。
4.社區參與。社區參與始終是生態旅游的重要內容。綠色建筑開發生態旅游,將帶動廣泛的社區參與。這是由于:(1)綠色建筑本身是人類活動的場所,許多綠色建筑是建在生態住區,旅游者必須與當地居民相接觸。(2)綠色建筑開發生態旅游必須獲得當地居民的支持。旅游理念的普及、旅游的管理、旅游的可持續性、旅游地的保護等,都離不開當地居民的參與。
五、綠色建筑開發生態旅游應注意的問題
1.旅游容量的劃定。旅游容量又稱旅游承載力,它是指在既能保護旅游資源及生態環境不受破壞,又能滿足游客需求的條件下,一個旅游區在一定時限內能容納的最大游客數量。生態旅游應能保持綠色建筑的綠色特征,同時又能維持一定的游客量,因此,必須結合建筑區域的特點,科學制定生態旅游規劃,合理開發旅游資源。
2.相關人員的教育。即營造生態旅游的社會環境,保持生態旅游的生態特色。相關人員的教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1)對從業人員的教育。生態旅游的從業人員直接面對游客,又經常居住在旅游區點內,他們的言行對旅游環境有很大影響。因此對從業人員進行相關的培訓,使其了解和掌握生態旅游方面的內容和相關準則以及生態旅游服務的技巧,是生態旅游地開發和管理成功的重要因素。應通過培訓、發送宣傳資料等形式向他們灌輸環境保護知識,提高職業道德水準和生態文明素質。(2)對游客的教育。相對于其他形式的旅游,生態旅游應該對環境保護給予更多的關注,對旅游者環境教育給予更多的彰顯。因此,應該對游客進行生態環境教育,包括基本的環境知識、生態知識、生態文化理論和審美知識等,通過這些知識的普及,使游客了解其必須履行的生態義務,知道其必須奉行生態道德,從而使生態旅游達到預期的目的。
六、結語
綠色建筑作為新型的、可持續的建筑形式,其獨特的建筑藝術、深厚的生態文化、和諧的自然景觀、廣泛的社區參與,正越來越多的吸引著游客的目光。如何開發綠色建筑的旅游形式,是一個關系到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開發綠色建筑的生態旅游,既符合綠色建筑的原則及內涵,又可緩解現有生態旅游的壓力,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深化生態理念,因此,必將成為綠色建筑旅游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承包公司.中國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2.
Reasons of Developing Ecotourism of Green Building
HU Wei-xua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Safety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With the rising of green building,to revealing its features and connotations,it becomes a problem deserving pondering for how to develop greening building as tour resources.In this paper,the notion of ecotourism is analyzing.From the different notions existing now,the connotations of ecotourism are summed up.Then,on the basis of the notion and specialties of green building,five feasibilities are concluded,and the feasible form of the tour of green building are brought forward.
Key words:green building;ecotourism;developing
[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