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莊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哲學思想。他的“逍遙”思想在當時具有較為廣泛的影響,但是最終卻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他的叛逆思想也使得他不贊同儒家和墨家的某些思想。但莊子思想卻包含了許多辯證法的因素,這在當時的社會是具有一定的先進性的。
關鍵詞:道家 “逍遙” 自由 相對主義 辯證法
中圖分類號:B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4-0289-02
提到庖丁解牛、因禍得福、盜亦有道、涸轍之魚這些成語,我們應該并不陌生,這些詞語之所以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為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人們所熟知的小故事,這些故事中所蘊涵的道理發人深思。這就是莊子寫文章的一大特點。莊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我們應該也會有所耳聞,在這里我想就我所了解的道家思想和莊子的思想作以淺顯的分析。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莊子者,宋之蒙人也”,僅此一句話,沒有更詳細的介紹,這就使得后人對莊子的生卒和籍貫產生了許多紛爭。首先關于生卒,有很多說法:
1.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馬敘倫) 。
2.生于公元前355年,死于公元前275年(呂振羽) 。
3.生于公元前328年,死于公元前286年(范文瀾) 。
4.生于公元前365年,死于公元前290年(楊榮國) 。
5.生于公元前375年,死于公元前295年(聞一多)[1] 。
而現在學術界多采用的是馬敘倫先生的說法,也就是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對于莊子的國屬,廣泛集中于三種說法:即楚人、宋人、齊人,這些地點在現在的地圖上看來就是安徽蒙城,河南商丘,山東東明這三個地方。而這些地方的確定也并不是胡亂猜測的,而是根據莊子文章中所提到的地方拼湊對應而來的,這些地方現今也都有莊子故里,莊子墓,莊子觀,莊子釣臺等莊子文化遺址的存在。因此莊子的國屬至今也存在很大的爭議,我們先暫且不談,讓我們來了解下莊子主張的思想。
莊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而“道”家思想的真正創始人是老子。莊子繼承并發揚了老子的思想。之所以稱謂道家,顧名思義,其哲學的核心概念就是“道”的思想。其思想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方面:一是本根之道,即道是天地萬物的總根源和構成天地萬物最原始的混沌未分的始基或材料。二是法則之道,也就是把道看做自然界的內在秩序和必然性,具有客觀法則和規律的意義。三是無為之道,表明道的特性是自然無為的。在莊子看來,天地萬物產生和形成都是有其基礎和條件的,而“道”卻不依靠任何條件,是自己產生的自己。莊子非常認同老子的觀點“為天下父母”,也就是說天下萬物都是有了“道”的存在才得以生成和存在。莊子認為宇宙的生成過程是先由“道”產生有形的物質世界,而物質世界在經過發展和變化之后又回歸到無形的“道”之中。莊子所謂的物質即是由物質性的“氣”構成,是按照一定規律聚散生滅的,只有“道”才是聚散生滅的法則。而“道”本身是無聚散生滅,不生不死,無始無終的??偟恼f來,莊子的“道”有兩種基本的規定性:(1)“道”是宇宙的絕對本源。(2)“道”是支配天地萬物的規律。
莊子追求的逍遙精神一直是某些人所向往的,但是辯證的看這些觀點又是人們不應盲目跟隨的。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只有遭受愁苦和勞累,在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遇到的困難莊子認為都是對人類的折磨,于是他選擇的是逃避現實生活,而追求精神上的逍遙,只有在“齊萬物”、“齊生死”和“道”中,才能找到人生存的真諦,才能達到逍遙的最終目的。莊子眼中最逍遙的人他稱之為“真人”,所謂“真人”就是他以自然無為為本,所以他睡覺的時候不會想到什么而做夢,他醒來時也不會產生任何憂愁,他吃東的時候并不感覺特別的香甜,他的呼吸也與大家不一樣,他呼吸時能把氣運到腳跟,一般人的呼吸只能把氣運到喉內?!跺羞b游》是莊子向往自由的最高境界,在莊子心中,要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就要超越社會中那些渾濁的自我和世俗的功名利祿,要使自在的人性不受身外之物的誘惑和傷害,只有做到了克服外物的束縛,超越物質世界和肉體的限制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逍遙。莊子認為,人存在于世界所受苦難的來源無外乎就是物和觀念的束縛,要擺脫這些羈絆和束縛,與道合為一體,達到以精神逍遙為最高境界的人生逍遙。雖然說我們要辯證地看莊子的自由觀,但它對世人影響的廣泛性是不容忽視的。他不受權貴和世俗的誘惑,追求人格獨立的自由精神。他喚醒深藏在人們心中的自由意識,鼓勵人們為自己的自在生存與封建惡勢力相抗衡,這種思想賦予了人們豁達的胸襟和勇氣,讓人們即使在面對失敗的時候也能夠保持樂觀主義的心態。值得我們肯定的是莊子提醒我們“立身處世,不做那種隨俗浮沉的庸人,而做一個風骨凜然的特立獨行之士;不做一個消極頹廢的悲觀主義者,而做一個性情開朗的樂觀主義者”[2]。
在莊子眼中,儒、墨兩家的許多思想也是他應當批判的。他并不贊同禮治、德教的做法。他認為,對于人們生活的社會的治理,不應該是依靠禮、樂、賞罰等人為規定的干預,而應一切順其自然,而不是人為地添加任何束縛。莊子還對儒家提倡仁義和墨子主張的兼愛都進行了批判。在人們從各自私利出發的時代,卻在大肆宣揚“兼愛”,講無私正是因為你心中有私。如果想真正的無私,那就要回到原始社會。他認為人類生死的歸屬就是自然。人由自然而生,又歸回到自然中去,是最符合邏輯規律的,但是社會卻將人們異化了,失去了人原有的本性和自由。但是莊子改變不了的是人偏偏就是社會性的動物,其與社會的關系是與生俱來的,人類只能在固有的社會關系中獲取自由。他沒有認識到在順應自然的過程中我們同樣可以獲得自由,生存的目的并不是改變規律,還可以在認識規律的同時利用規律為人類服務。仁義禮樂也并非是錯誤的,它們也可以是用來規范社會關系和行為的準則。人擺脫不了社會屬性,同樣人不能離開群體獨立存在,即使真的獲得了自由,那也是在社會關系下、群體中的自由,而不是拋開社會關系的自由。莊子也極力地反對“舉賢才”,反對人類具有科學文化知識,這固然是不對的,但是在這不對之中我們又不難發現存在這一思想的合理因素。他認為,人應該像原始社會那樣“無私”、“素樸”、“無相害之心”,在人們學會了更多的知識以后,就會追求功名利祿,私心必然是避免不了的,他反對“舉賢才”,因為有了更多的“賢才”,他們便成為了高人一等的官吏,想盡各種辦法欺壓人民,統治人民,給人民造成窮困的生活境況。在考慮這些合理因素的同時卻恰巧忽略了“舉賢才”之后會有為人民服務、替人民說話的好官。而這些合理因素卻成為他阻礙社會進步、否定科學文化作用的有力證據。莊子寫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厄言日出。寓言就是將自己想說的話或者要做的事假借他人的言行從故事中表達出來;重言是能借用過去的圣賢和名人經典性的話,能結束爭辯總結性的語言,是德高望重的人說的;厄言就是說像酒杯裝滿了酒,使自然流出來一樣,從杯中自然而然地按人的自然之性,順口說出的語言。寓言是他寫作上為獲得好的社會效果所采用的一種主要寫作方法;重言是反應他思想主張和信念的核心;厄言是為支撐主干言論起烘托作用的。莊子正是運用了三種手法融為一體的寫作手法,巧妙地批評了儒、墨兩家。
莊子思想具有明顯的相對主義態度,但是又不乏辯證法的思想。“萬物與我為一”是莊子最典型的相對主義觀點,夸大相對性,否認客觀事物的大小、好壞、美丑、成毀之間的差別,在一般人看來這些相對的評價之間是有嚴格區分的,莊子看來,“成”、“毀”兩者之間是相通的,從運動和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其二者具有內在的聯系,一個事物的“成”就是另一個事物的“毀”,反之亦如此。這也和我們所知道的矛盾的對立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道理是相似的。大與小的關系,莊子首先認為兩者是相對的,他否定了“大天地而小毫末”這一觀點,而且進一步說明了之所以存在大與小的相對性是由于“觀之差”的結果,也就是說,每一事物自身都具有大與小的雙重性,但是這一特性只有通過與其他事物相比較、相聯系才能表現得出來,具體地說就是所選的參照物不同,大和小的概念也就不同。最后,莊子認為這些只是“道”產生“氣”,它們的存在只是暫時性的,其最終都要歸于“道”,所以說它們的存在并不重要,都是一樣的。莊子這種觀點的錯誤性就在于他主觀地運用了概念的靈活性,否定了概念的確定性。他用“道”生萬物的觀點來否定上帝創造人類和宇宙,是具有無神論的傾向的。前面我們還提到他認為世界萬物的存在是由于物質性的“氣”的聚合散而形成和消失的,“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行變而有生?!盵3] 由此可見是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喬力認為,“相對主義當然不是正確的理論,但是它有助于人們沖決獨斷論的羅網,解放思想,另辟蹊徑,走上認識真理的道路?!盵4] 莊子的相對主義是從一切對象的自身以及其關系中揭露矛盾,指明這些對象是相對的,不穩定的,從而在思想上否定,瓦解這些對象。這是一種走入歧途的辯證法,它是人類認識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或階段。
從我以上簡略地介紹和分析中不難看出,莊子具有向往逍遙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巧妙的寫作手法,他所提出的和反對的思想之間又存在許多矛盾,然而他又有許多與時俱進的結論,能夠與現今的說法相迎合。所以,對于莊子的思想和文章還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賈順先.莊子思想新探[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1.
[2]張小平.道家哲學的民主精神[J].哲學動態,2009,(6):51.
[3]馮友蘭.殷周至戰國[G]//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67.
[4]喬力.中國文化經典要義全書:上[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