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二五”期間,水泥工業的發展方向將不再是以新增生產能力為主導,行業發展的重點是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將成為水泥行業的常態。水泥行業規模經濟效應明顯,擴大企業規模有利于規模經濟的充分發揮;同時,水泥是一種體重、量大、低值的短腿產品,受銷售半徑制約很大。企業通過并購產生的規模經濟效應所帶來的成本節約很可能會被由規模過大所帶來的運輸成本增加所抵消。故有必要在并購重組背景下對水泥企業規模的合理性進行探討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水泥企業 并購 規模經濟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4-0098-02
引言
隨著中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對水泥的需求量持續走高,水泥行業成為各地方爭相投資和發展的行業,并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為快速的行業。當前,水泥行業已被國家明確定義為產能過剩的行業,并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進行規范和限制。水泥行業兼并重組的進程從2009年第四季度就開始提速,旨在清理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擬建項目、嚴控新建項目的國務院38號文發布,終結了水泥行業數年來“新建為主、并購為輔”的發展策略。以大吃小的并購戲碼不斷上演,而大企業間也是暗潮涌動,大企業間的并購正在醞釀。水泥行業雖然說是規模經濟效應明顯的行業,但是企業規模經濟的發揮仍然受制于企業的合理規模;另外,水泥市場受運輸半徑的影響非常大(100公里通常為水泥公路運輸的最佳運輸半徑),具有很強的區域性,水泥企業的過大規模必然導致運輸成本的增加。如果并購后水泥企業由規模擴大所帶來的成本的增加抵消了規模經濟所帶來的成本的降低,那么企業就應該停止并購。因此,對并購重組背景下水泥企業的合理規模的探討具有一定意義。
一、水泥企業的合理規模
(一)水泥企業合理規模的概念
水泥工業企業的合理規模,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以滿足水泥消費需要為前提的企業最佳規模。它是隨技術水平、經濟水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的。合理規模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一個動態概念。水泥企業合理規模的標志應該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單位產品投資最小、原燃材料消耗最少,技術裝備最合理,勞動生產率最高,單位產品市場成本最低。從宏觀角度看,符合生產力合理布局的要求,物流順暢合理,工廠規模與市場需求相適應。
(二)決定水泥企業規模的影響因素
決定水泥企業規模的影響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工業布局、市場需求、地區經濟、運輸條件及水、電條件等;內部因素包括礦山資源、技術裝備、生產組織等。選擇合理的規模就是把上述兩類因素統一起來,保證在生產和流通兩個方面,達到最低的勞動消耗和最好的經濟效果。現將主要影響因素分述如下:
1.工業布局與工廠規模的關系。合理的工業布局是提高社會生產效果的重要條件之一。而工廠規模是體現生產力布局的一個重要方面。工廠規模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又影響著工業布局。改善工業布局不僅包括對企業在地理分布上的調整,也包括對企業規模的調整。因此,工廠規模應服從國家或地區整體戰略布局的需要。
2.水泥消費量與工廠規模的關系。在符合布局要求的前提下,水泥工廠的規模,首先決定于在經濟運輸半徑范圍內的水泥消費量。可按下式計算:Q=πR2q其中,Q:工廠規模(噸/年);R:水泥的經濟運輸半徑(公里);q:水泥消費密度(噸/公里2年)。q=q1q2。q1:按人口計算水泥平均消費量(噸/人年);q2:水泥消費范圍內的人口密度(人/公里2)。
水泥消費密度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水泥消費密度較大,工廠規模一般比消費密度較低的中、西部地區要大。在水泥消費密度較大地區的工廠規模較小,或在水泥消費密度較小地區的工廠規模過大,都是不合理的。
3.礦山資源與工廠規模的關系。水泥原料資源主要包括石灰石和硅鋁質原料,尤其石灰石礦山資源對工廠規模起著最直接的制約作用。中國是世界上石灰巖礦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除上海、香港、澳門外,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均有分布。據有關地質部門統計,全國石灰巖分布面積達43.8萬平方公里(未包括西藏和臺灣),約占國土面積的1/20,全國已發現水泥石灰巖礦點七八千處。因此建廠規模一定要與資源條件相適應。
4.運輸條件與工廠規模的關系。水泥是一種體重、量大、低值的短腿產品,由水泥生產到市場消費直接按運輸條件及運輸費用決定工廠規模極為重要。不同運輸方式的運價率不同,其合理的運輸距離也不相同。一般來說,公路運價率最高,鐵路次之,水運最低。因此,采用公路運輸時合理的運距應小于水運。在相同的水泥消費密度下,工廠規模增大,消費半徑就增大,運輸費用也隨之增大。當運輸費用的增大超過規模增大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時,則應適當縮小工廠規模。如何衡量運輸的經濟性?通常以水泥運輸費用占生產成本或銷售價格的比重作為衡量標準。不同國家允許運輸費用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西方發達國家允許水泥運輸費用占生產成本的30%~40%。發展中國家一般控制在30%以下。根據中國的運輸條件,水泥的運輸費用對生產成本的比例控制在30%左右是比較合理的。
(三)合理規模數學模型探討
昃向禎在他的文章中通過借鑒瑞士學者羅伊斯(AK.Reuss)計算水泥工廠的最佳規模的方法,對他的公式進行修正,從而提出了適合中國水泥工業最佳規模的計算公式。
昃向禎認為,羅氏模型以水泥消費為基礎,從水泥生產成本加上運輸費用的最低值來確定最佳規模的思路是可取的。但他認為按該模型計算出的最佳規模偏高,原因可能是國外的運輸費用及勞動力價格與中國有較大的差別。所以昃向禎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對羅氏模型公式的常數項進行了修正。修正后的公式為:Q=255 000q0.34906。
(四)2009年中國六大區域水泥工廠合理規模統計
根據中國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人口數據,以及數字水泥網上的水泥產量,計算出中國2009年六大區域水泥工廠合理規模。全國六大行政區工廠平均合理規模可分為六個層次:華東最大,西南最小。依次是:華東(256.1萬噸)>中南(211.9萬噸)>東北(143.5萬噸)>華北(139.4萬噸)>西北(86.3萬噸)>西南(25.5萬噸)。全國平均153.9萬噸。除了華東和中南的平均合理規模在全國平均合理規模之上,其他四個行政區都在全國平均合理規模之下。東北和華北的平均合理規模與全國平均合理規模相差不大,但是西北和西南的平均合理規模與全國平均合理規模相差甚遠。但是,企業合理規模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每個區域的規模本來就應該有差別。不同區域之間的合理規模沒有可比性,但是能為每個行政區域內的省市提供一個借鑒。另外,具體到每省每地而言,工廠合理規模的大小也要按照具體條件確定,該大則大,該小則小,如靠近大城市或沿江沿海水運方便的地方規模可大些,相反消費密度低、交通不便的地方規模可小些。而且合理規模是一動態概念,隨著地區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水泥消費密度不斷上升,合理規模也應隨之變大。
二、并購重組過程中水泥企業合理規模的思考
水泥行業存在著規模經濟,企業間的并購重組也是為了發揮出水泥企業的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是說明各種生產要素增加,即生產規模擴大對產量或收益的影響。當生產規模擴大的比率小于產量或收益增加的比率時,就是規模收益遞增。當生產規模擴大的比率大于產量或收益增加的比率時,就是規模收益遞減。當這兩種比率相等時則是規模收益不變。根據規模經濟理論,通過并購活動使其資產、管理能力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得到不斷下降的LAC曲線。但是LAC曲線下降到最低點以后開始上升,這說明作為特定的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是可以無限擴張的,適宜的生產規模受到并購后企業資產存量、管理能力、人員分工等因素的限制,所以生產規模一旦超出了最優狀態,就會出現規模不經濟。規模經濟是以企業合理規模為基礎的。企業規模經濟的發生應該是合理規模和其他影響企業業績如文化、技術和管理等因素起協同作用的時候,而且企業擁有合理的規模還是基礎條件。試想,如果水泥企業為了發揮規模經濟一味地追求企業規模擴大,以為企業規模越大,規模經濟就越明顯,忽視了合理規模,那么企業并購后的績效也是可以預見的。要想提高競爭力,在并購重組過程中,注意企業的合理發展規模是非常必要的。
在大多數行業的生產中,企業在得到規模內在經濟的全部好處之后,規模內在不經濟的情況往往要在很高的產量水平上才會出現,所以在中國水泥行業第二輪大企業間的并購即將開始之前,水泥大企業應該考慮并購后是否會出現規模不經濟的問題。此外,水泥是一種體重、量大、低值的“短腿”產品,運輸費用在水泥的商品價值占了很大比例,所以需要考慮運輸的經濟性。運輸的經濟性通常以水泥運輸費用占生產成本或銷售價格的比重作為衡量標準。不同國家允許運輸費用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西方發達國家允許水泥運輸費用占生產成本的30%~40%;發展中國家一般控制在30%以下。根據中國的運輸條件,水泥的運輸費用對生產成本的比例控制在30%左右是比較合理的。所以在考慮水泥企業規模的時候,既要考慮規模經濟的充分發揮,以降低單位平均成本;又要考慮水泥產品區域性特征。因為過大的企業規模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會被過多的運輸成本所抵消,甚至規模經濟所帶來的成本降低還不及運輸成本的增加。
三、建議
并購是把雙刃劍,它只能是做強企業的手段,而不能是目的。現在很多水泥企業一味的忙于擴張,忽視了并購后企業的合理規模的問題。水泥企業的合理規模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在并購過程中水泥企業要注意規模的合理性擴大,而不要為了并購而并購。規模經濟的發生需要一系列企業內部管理的因素的有效整合,但也需要企業合理的規模。企業規模過大和過小都不利于企業規模經濟的發生。當然不同省份的合理規模不一樣,而且同一省份不同城市的合理規模也不一樣。因此要根據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建立合理的規模。
參考文獻:
[1]祁紹平,肖強,劉文.水泥業務并購:是餡餅還是毒藥?[J].中國建材,2010,(2):64-69.
[2]王燕謀.關于抑制產能過剩的一些看法[J].中國水泥,2010,(1):7-8.
[3]昃向禎.要重視水泥工業合理布局與合理規模[J].中國水泥,2005,(6):18-24.
[4]中國統計信息網.
[5]數字水泥網.[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