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動協調是同步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基本視角。必須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努力做大工業總量,著力提高工業質量,主動接受產業轉移,積極打造特色工業,為城鎮化提供物質基礎和發展動力;必須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穩步推進農業人口轉為城鎮居民,不斷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為工業化拓展依托空間、集聚發展要素。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 新型工業化 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4-0151-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盵1]“同步推進”揭示了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協調發展的關系,也為欠發達地區加快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提出了雙輪驅動、協調發展的新思路。這就要求我們把握二者之間互動協調發展的關系,建立互動協調發展機制,在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有機結合、協調發展中推進新型工業化。
一、互動協調:同步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基本視角
工業化是工業型主導經濟代替農業主導型經濟的經濟形態演進過程,其核心內容是經濟結構的成功轉變和社會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其最明顯的特征是農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中的份額不斷下降,制造業和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城鎮化是以農村人口不斷城鎮遷移和集中為特征的歷史過程,包括了人口城鎮化和地域城鎮化兩個方面。
在現代化進程中,工業化和城鎮化不可分割、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表明,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兩者能實現基本協調和適度同步發展,工業化率與城市化率的進展曲線幾乎是兩條平行上升的曲線,兩者之間呈現良性互動的關系,相關系數平均達0.997[2]。工業化是推進城鎮化的加速器,并為城鎮化夯實經濟物質基礎、提供發展動力;城鎮化是工業化的載體和土壤,促進工業化和服務業發展,為新型工業化拓展依托空間、集聚發展要素。
目前,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完成,城鎮化正逐步推進。推動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關系到中國以及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質量和效率的高低以及能否可持續發展。
二、推進新型工業化以增強城鎮化的物質基礎和發展動力
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物質基礎和發展動力,特別是在城鎮化的初級階段和中級階段,工業化是城鎮化的主要動力。工業的集中性和大規模生產,必然引起資本、人口、勞動等要素不斷向城鎮集聚,從而推動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城鎮化進程也是工業化的過程。工業化之所以能推動城鎮化迅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生產規模的擴大,二是生產的集中或集聚,前者與工業規模經濟效益直接相關,后者與工業效益集聚密不可分。具體而言,產業革命擴大了生產規模,推動小城鎮迅速發展成為大中城市;產業革命要求生產走向集中,而工業集聚又促生了大規模的城鎮;產業革命使人口再生產發生根本性變化,人口迅速增加則為城鎮化提供了主體;產業革命帶來交通革命,新的交通設施使城市社會經濟系統合為一個范圍很寬的大系統[3]。
當前,欠發達地區城鎮化基礎較弱,水平偏低。究其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工業化對其支撐力不足,工業化與城鎮化雙重滯后、相互制約。因此,欠發達地區必須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其工業化水平,進而為加速城鎮化進程、提高城鎮化水平提供物質基礎和發展動力。
1.努力做大工業總量。目前,欠發達地區工業化水平普遍較低,工業總量相對偏小,這直接影響了城鎮化的進程。工業產出總量的增長必然帶動非農產業就業人數的增長,從而使更多的農業勞動者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轉移,相應的,也將關聯帶動更多的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隨著工業現代技術的發展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工業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力度也將不斷加大,農業生產效率亦將不斷提高,這有利于推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發展;工業增長所帶來的財富增加將有利于改善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各項軟硬件條件,進而為城鎮化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此外,在政府引導和市場的作用下,區域性產業集群發展日益成為工業布局的新趨勢,配合產業集群發展的城鎮配套建設和人口集中,也將有利于傳統城鎮的規模擴張和新興城鎮的發展,從而對城鎮化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4]。因此,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欠發達地區要發揮自身的土地和資源優勢,廣泛開展外引內聯,切實立足本地資源,充分利用高新技術,依托內地市場,出臺優惠政策,在空間差和時間差的交錯中發揮后發優勢,努力做大工業總量,強力帶動城鎮化發展。
2.著力提高工業質量。工業發展質量與城鎮化發展直接相關,只有切實提高工業發展質量,才能為城鎮化提供足夠而可持續的支撐,也才能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城鎮化的發展離不開新型工業化產業的支撐,沒有相應的產業及市場的發展,城鎮最終也是沒有生命力的。盡管欠發達地區由于工業化起步較晚,自然資源還比較豐富,但在當今社會,試圖通過挖掘和消耗自然資源來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已不可行。因此,欠發達地區一方面要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產業,另一方面更要走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科技含量高,能耗低,環境污染少,并能使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高質量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高起點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縮小與工業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高質量地完成工業化任務,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3.主動接受產業轉移。接受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欠發達地區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期和關鍵點,她可以快速提升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借助外力實現欠發達地區工業化的突破。因此,欠發達地區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經濟突破性發展,必須主動、有選擇地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注意統籌協調好接受產業轉移與培育自身產業的關系,有選擇地接受國際和國內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應積極支持本地企業,大力扶持本地企業做大做強,構建“外引內培、以外促內”的快速穩定發展的經濟模式,加快工業化進程。
4.積極打造特色工業。特色決定競爭力,打造特色工業有助于吸引更多資金、人才到欠發達地區投資、發展。目前,欠發達地區未開發資源相對豐富,區域特色比較明顯。因此,欠發達地區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立足自身地域特色,積極發展特色工業,以特色產業為中心,發揮其連帶效應,帶動上下游關聯產業發展,以特色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三、加速城鎮化進程以拓展新型工業化的依托空間和發展要素
工業化與城鎮化的作用和影響是相互的,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基礎和動力的同時,也向城鎮化提出了空間拓展和要素集聚的需求。城鎮化滯后容易使工業發展依托空間狹小、發展要素缺乏。因此,欠發達地區要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必須通過加快推進城鎮化,促進生產要素集聚,為其提供空間保障、集聚發展要素。城鎮化促進工業化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城鎮化為工業化集聚資本。城鎮具有居民一般較為富裕、金融機構較多、金融服務體系完善等優勢,加快城鎮化建設,有利于為工業化集聚資本。第二,城鎮化為工業化供給土地空間,城鎮化的過程本身就是城鎮土地擴張的過程。欠發達地區城鎮化既可為本地新的工業發展提供土地資源,也可為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提供了土地資源。第三,城鎮化吸引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密集的勞動力資源將為工業化提供從組的人力資源支撐。第四,城鎮化會產生中心城市,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帶,進而使社會經濟生活發生巨變,為工業化提供基礎保障[4]。可見,城鎮化是工業化的載體,沒有城鎮化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工業化。
當前,中國城鎮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在欠發達地區尤為明顯,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型工業化的推進?!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科學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皟灮鞘谢季趾托螒B,加強城鎮化管理,不斷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1] 因此,必須堅持以城鎮化為抓手,用科學規劃找準城鎮定位,用科學精神推動城鎮建設,用科學管理保障城鎮發展,為新型工業化提供依托載體、集聚要素。
1.要加快推進欠發達地區城鎮化,為新型工業化拓展依托空間。在條件比較成熟的地區培育發展壯大若干城市群,進一步強化中小城市的產業功能,不斷增強小城鎮的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加快推進大中小城市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網絡化發展,積極挖掘現有中小城市發展潛力;優先發展區位優勢比較明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強的中小城市,有重點地發展潛力大的小城鎮,并逐步把具備基礎條件的縣城、中心鎮和重要邊境口岸逐步發展成為中小城市。
2.要穩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向城鎮居民轉化,壯大新型工業化產業工人隊伍。城鎮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轉移農村人口1 300萬,城鎮化水平越高,轉移出路越廣,就業比重也就越大[4]。城鎮化水平過低或滯后,轉移出路狹窄,將導致就業比重也就越小、農村與城鎮問題凸顯。因此,要通過制度保障、建立機制把有穩定勞動關系并在城鎮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逐步轉為城鎮居民,為工業化補充產業工人。同時,還要加強農民工的管理、教育培訓和服務工作,將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對農民工基本培訓實行補貼,對其加強文化素質和技能培訓,逐步提高工業化素質和能力農民工,使之逐步實現農民到農民工再到城鎮工人的成功轉型。
3.要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增強工業化發展的潛力。要堅持以人為本、節地節能、生態環保、安全實用、突出特色、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原則,科學編制城市規劃,健全城鎮建設標準,強化規劃約束力。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規范新城新區建設,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調整優化建設用地結構,防止特大城市面積過度擴張。預防和治理“城市病”[1]。堅持產業集聚、功能完善、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則積極發展城鎮。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
121193916_3.htm.
[2]方向新.城市化: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載體[EB/OL].湖南社會學,http://www.hnsh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68.
[3]姜愛林.21世紀初中國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的戰略思考[J].現代城市研究,2001,(5).
[4]付保宗.以產業集群帶動城鎮發展[N].中國經濟導報,201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