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GATT/WTO)等國際組織的多年努力,關稅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削減,與此同時,一些傳統的非關稅壁壘也被納入了規范管理行列,使得這些壁壘對本國的進口保護作用日趨下降。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是否應該設置技術貿易壁壘(TBT),從而保護人們的財產安全,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技術貿易壁壘;進口保護;非關稅壁壘
中圖分類號:F7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7-0175-02
一、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保護主義性質研究
A.O. Sykes(1995)指出,管理國內市場產品銷售的不同標準與法規是非關稅障礙的可能來源,用時髦的提法就是可能成為技術性貿易壁壘。S. Thomshmy(1998)提交的關于技術法規壁壘的博士論文中指出,非關稅壁壘是由或然性保護措施、國內稅收、管理壁壘和貿易限制法規構成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其中貿易限制法規的一種形式[1]。R. Fisher等(2000)研究了標準的貿易保護效果,結論是政府制定的最小標準既是表面非歧視,也是貿易保護[2]。
張榮鼎(1995)認為,技術壁壘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提高商品質量、保護消費者利益,另一方面容易被用來作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有力手段[3]。施用海、邵宏華(2003)認為,技術性壁壘已經成為發達國家保護國內市場的主要手段,并對我國出口企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黃岳衡等(2004)闡述了進口國為了保護本國的利益,可根據不同地區疫情風險發生的概率及檢疫商品質量偏差狀況,設置幾個檔次,然后應用測量不確定度理論分析每個檔次所代表的風險,從而為本國制定內生技術壁壘提供控制依據[4]。陳新華、馮中朝、劉潔(2010)用我國食用油料產業作為研究對象,說明了技術貿易壁壘的保護作用[5]。
二、技術性貿易壁壘有效保護度定量研究
1997年,A.V. Deardorff等把運用在衡量關稅有效保護的方法引用到非關稅壁壘的度量上。2001年,J. C. Beghin 和B. Jean-Christophe指出,關稅等價法中的那兩種價格都是很難獲得的,實踐中通常對本國和進口產品的貿易數量和供給、需求彈性做出調整,以估計出沒有非關稅壁壘時的價格[6]。2002年 Bijit Bora和Aki Kuwahara給出了存量方法的兩個指標頻數比率和覆蓋率的計算公式,解釋了兩個指標的含義和優缺點。
基于以上的方法,國外學者作了許多嘗試。K. E. Maskus 和J. S. Wilson(2000)提出了一個圍繞著產品標準和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的政策選擇及量化問題的概述,并進一步給出對貿易技術壁壘進行實證分析的框架[7]。N. Gardal和O. Shy(2000)從產業組織的角度探討了如何量化兼容性標準對貿易流量的影響問題[8]。Barry Krissoff等(1997)分析了美國蘋果在日本、韓國和墨西哥市場面臨的關稅和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三個出口市場分別建立了局部均衡模型(一般均衡模型是整個宏觀經濟的模型)[9]。Veronika Movchan(2003)針對烏克蘭的實際情況,計算了包括技術性貿易壁壘在內的存量指標。并運用這些指標分析本國的一些行業的非關稅壁壘的作用效果[10]。
2001年,馮宗憲和柯大鋼用一般均衡模型(CGE)計算了我國各產業部門的有效保護程度,并對我國關稅有效保護結構進行了分析。2003年,高文書運用局部均衡模型,對貿易技術壁壘的靜態經濟效應進行了深入剖析,證明技術性貿易壁壘會受進口國供給和需求的影響而表現出有效保護作用[11]。2006年,鮑曉華計算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兩個存量指標,并用計量經濟學方法測定了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進口貿易的限制效應[12]。
三、發展中國家應用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可行性研究
Sherry Stephenson(1997)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第一選擇是采納現有的國際標準以及國際標準化組織與國際電工委員會的國際標準化指導原則,如果尚無國家標準,那么發展中國家的最佳選擇是采納它們主要貿易伙伴市場上使用的標準,而不是制定它們自己的本地標準。1999年,D. Roberts討論了WTO農產品貿易技術壁壘規則對發展中國家的含義[13]。1999年,S. Henson 和R. Loader討論了衛生和植物檢疫壁壘對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和食品出口的影響[14]。1999年,J. S. Wilson分析了發展中國家對WTO有關協議的執行及其在出口方面受到的影響,結論是需要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制度建設和技術上的援助[15]。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許多學者對應用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2001年,金祥榮對我國綠色貿易制度的效應做出了實證分析 [16]。2003年,王志明、袁建新分析了我國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出口國的經濟效應。2004年,魯文龍等設置了一個最小值質量標準(MQS),對開放和封閉經濟體中的最小標準分別做比較,表明進口國政府設定MQS會增加本國的福利,因此中國也應該設MQS為技術壁壘。2005年,沈蕾深入分析了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客觀原因與主觀根源,從而揭示出合理設置技術性壁壘對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17]。
結語
從總的研究趨勢上看,隨著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基本問題認識逐漸深刻,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實證分析和定量分析逐漸成為關注的熱點,國內外學者在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效果的實證分析中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技術性貿易壁壘是一個新興的壁壘,我們對其缺乏一個比較客觀、準確和全面的理解,認識還不夠深入。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目前,我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應對外國技術性貿易壁壘問題上,而對我國內生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研究很少。第二,2000年4月27日世界銀行舉辦了關于“是否有可能對標準和技術性壁壘的貿易效應進行定量研究”的研討會。雖然這次研討會召開后,掀起了技術性壁壘定量研究的小高潮,但是國際上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定量的分析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就更加欠缺。第三,在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定量分析方面,往往采用單一的模型分析,樣本和數據選擇較少,并且主要還是采用局部均衡法對某一行業進行福利等經濟效用分析,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對整個宏觀經濟做分析的很少。
參考文獻:
[1] Thomsbury, S. Techncal regulations as barriers to agricultu ral trade[J]. Blackburg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1998:15-22.
[2] Fischer, R., Serra, P. Standards and protec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1(52): 395-397.
[3] 張榮鼎,朱曉勤.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J].國際貿易,1995,(6): 22-23.
[4] 黃岳衡,馮宗憲.對如何設置內生性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探討[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4,(5):10-14.
[5] 陳新華,馮中朝,劉潔.技術性貿易壁壘(TBT)對我國食用油料產業安全的影響與保護的有效性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1):675-677.
[6] Beghin, J. C., Jean-Christophe, B. Quantification of Sanitary, Phytosanitary, and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for Trade Policy Analysis [J].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2001,(291): 20-34.
[7] Maskus, K. E., Wilson, J. S., Tsunehiro, O.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J].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Dissemination Center,2000:5-20.
[8] Gandal, N., Shy, O. Standardizatio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53):365-378.
[9] Krissoff, B., Calvin, L., Gray, D. Barriers to trade in global apple markets, fruit and tree nets situation and outlook[J].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1997,(8):25-30.
[10] Veronika Movchan, Igor Eremenko. Mesurement of Non-tariff Barriers: The case of Ukrane[J]. The Fif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Trade Study Group (ETSG), 2003:3-6.
[11] 高文書.貿易技術壁壘經濟分析[J].財貿經濟,2003,(9):59-62.
[12] 鮑曉華,朱鐘棣.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測量及其對中國進口貿易的影響[J].世界經濟,2006,(7): 4-6.
[13] Roberts,D.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the WTO Agreement on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Trade Regulat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aw,1999,1(3):384-397.
[14] Henson, S., R. Loader. Barriers to agricultural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J]. World Development,2000,(1):85-102.
[15] Wilson, J. S. The Post-Seattle Agenda of the WTO and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Issues fo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J]. Wold Bank, 1999:48-58.
[16] 金祥榮.貿易保護之度的經濟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65-79.
[17] 沈蕾.論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商業研究,2005,(6):26-29.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implementation TBT necessity in China
WANG Xiu-xiu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5,China)
Abstract: After GATT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GATT/WTO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tariff level in year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the meantime, some traditional non-tariff barrier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ranks, made to regulate these barriers to their import protection increasingly.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i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should set ( TBT ) to protect the property security, is a problem should be settled urgently.
Key words: TBT;import protection; non-tariff barri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