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階段,影響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因素很多,包括農村居民收入的低水平循環增長、教育機會的不均等、農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資與收益的不對稱和農村人力資本高等教育收益率較低等。
關鍵詞:高等教育;農村;人力資本投資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7-0022-03
在構建和諧社會、實踐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希望通過高等教育改變子女社會地位的愿望雖然相當迫切,但是農村人力資本能否對高等教育投資,實際上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高等教育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因素
(一)農村居民收入的低水平循環增長
眾所周知,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農村經濟一直處于落后狀態,農民收入水平低,城鄉經濟差距大。在物價水平同等上漲的條件下,農村居民收入低水平循環增長則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農民對其家庭的教育、健康等方面投資潛力。在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規模一定的條件下,家庭收入就成為影響家庭和個人受教育程度的最主要因素。就目前我國農村情況來看,多數農村家庭收入都只能維持在解決溫飽水平上,即使有些家庭進行了教育投資,也是以降低生活水平為代價的。當然,這些家庭不包含農村中“富裕戶”、“冒尖戶”等極少數家庭。但是,教育作為一種投資行為,與收入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高等教育的這一特征更為顯著。
(二)教育機會的不均等
從社會教育規模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規模尤其是高等教育規模在不斷擴大,農村家庭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不斷增多,也即農村人力資本的存量和增量積累規模都呈現出增加趨勢,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如果深入探討,我們不難發現我國教育存在種種不容忽視的問題,諸如社會教育資源過多集中于城市,國家一貫對農村公共教育投資的弱化,等等。如果以農村家庭的子女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幾率為1,那么,城市家庭子女上大學的幾率為13,即城市家庭子女上大學的機會比農村家庭高12倍。由于教育體制受市場化的沖擊,家庭教育和社會階層等背景的效用不斷轉化為資源和下一代的教育機會,這種趨勢正在通過教育不平等機制日趨固化。據國家統計局有關資料,以北京市、四川省為例,2009年每10萬人口中的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分別為4 433人和1 300人,北京是四川的3.4倍,而四川又是以農業為主的人口大省。如此可見,邊遠落后地區的農村居民與大城市居民相比在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上存在巨大差距。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僅從社會公平公正角度說,各級各類學校招生時也不應該施加某種限制條件。
(三)農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資與收益的不對稱性
教育投資是一種收益產生于未來而成本發生在現在的投資行為,具有投資收益見效慢的特點,同時,也具有投資主體與受益主體不完全一致的特點,這在高等教育上尤為明顯。農村孩子們身上的教育支出都是父母所提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以后再參加工作就會離開農村,而父母卻依然留在農村。這就導致了這樣一個后果:農村家庭的教育投資所積累的人力資本絕大部分并沒有對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什么貢獻,而是對城市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也就是說,農村教育投資成本在農村,收益卻在城市,從而出現了農村教育投資的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稱性。也可以說,農村的教育產生了對城市經濟發展而言的正的外部性。
(四)農村人力資本高等教育收益率較低
貝克爾認為“惟一決定人力資本投資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這種投資的有利性或收益率”。投資收益率對于農村家庭投資積極性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接受完高等教育后,無論是投資高等教育的家庭還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個人,都想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獲得可觀的物質或精神方面的收益,而且期望這個收益要高于所付出的教育成本。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畢業生都能找到如意的工作,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擁有滿意的生活,這樣勢必影響農村家庭投入高等教育的積極性。一般來說,按照經濟學的規律,隨著投資額的增加,邊際收益就會逐步遞減,加之投資本身具有一定的風險,大的投入不一定就會有大的收入,所以,一旦不能獲得預期的收益,人們投入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勢必大減;與之相反,如果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相比沒有接受高度教育的人來講,工作的機會多,工作環境好,同時相同時間內所獲得的勞動報酬多的話,人們就會繼續投資高等教育,所以,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收益同樣影響著農村家庭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五)就業難是農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資的最大阻礙因素
與農村家庭對高等教育的高投入相比,大學生的就業率卻在不斷下降,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尤甚。中國農民素有“望子成龍的傳統思想,他們都知道子女一旦跳出“農門”,不僅在經濟上能得到回報,更可以光宗耀祖,滿足心理需求。越是農村來的大學生越想留在城市,渴望的薪酬水平越高,這反映了他們急于擺脫貧困和改變命運的想法。但隨著國家就業制度的改革,現在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即使上了大學也可能是一畢業就面臨著失業,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傾家蕩產培養出的大學生因無處就業拿著畢業證書回到家里,成為農村待業一族。這對一個費盡心血的農村家庭來說,不僅不能帶來經濟上直接和間接的回報,反而會出現“讀書致貧”和“讀書返貧”現象。為此,不僅許多家長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資欲望降低,很多學生自己也為此對學校教育失去信心而選擇輟學,盡早加入打工行列。
(六)家長的文化程度
家長的文化程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人家庭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對城鎮職工來說,家長文化程度比較高,除自己在這方面的需求數量較大、檔次較高之外,在培養子女上也較舍得花本錢;從社會心理因素上講,文化程度較高的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文化程度上等同或超過自己。對農民來說,除了上述因素外,文化程度和收入之間存在較密切的關系,文化程度高,引起收入較高;而收入較高,又促進智力投資增加。正如德洛爾曾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所說,受教育越多,就越想受教育。
二、農村人力資本高等教育投資的影響因素的原因
(一)內因與外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農民的收入低下和農村較小的吸引力
總體來說,農村家庭收入水平低下的原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農民自身的原因,即內因論。如農民知識貧乏、人力資本稀缺;農業生產安于現狀,不愿接受新技術,使農業增長緩慢;農民沖動與怠惰等等。另一類認為是與農業和農村經濟密切相關的宏觀經濟體制和政策導向的原因(溫鐵軍,陳雪原等),即外因論。溫鐵軍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三農”問題的癥結不在農業和農村內部,而在于社會制度,對于農民收入低的原因,筆者贊同陳雪原的“雙因論”觀點,即農民收入低下的內在原因在于農民文化水平低,人力資本水平低;外在原因在于長期城鄉分割的制度安排。但是,筆者不同意陳雪原關于農民怠惰與沖動等論斷。陳雪原認為,在農民身上同時表現出“沖動與怠惰交替”的特征,農民“沖動主要源于發財急切心理之下的僥幸心理,表現為市場中的盲動和一錯再錯”;農民“怠惰主要源于頭破血流之后的灰心喪氣、一蹶不振”。其實,仔細推敲就會發現,農民在“市場中的盲動和一錯再錯”以及在市場上“屢戰屢敗”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他們缺乏必要的市場知識和經驗,以及至今仍存在著的許多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排斥。事實上,農民的生存條件是相當艱難的,需要付出很大的艱辛和努力。而且,對于經濟落后的農村來講,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吸引具有高知識存量的人力資本到農村,來為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從而導致農村投資、城市受益這樣一個不對稱現象。
(二)教育有失公平致使教育收益率低
教育是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途徑之一,而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要受到來自家庭收入、社會教育規模等因素的制約和限制。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理論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同樣的高等教育收費標準給城鄉家庭形成的相對成本不同,收入較高的城市家庭的相對成本遠遠低于收入較低的農村家庭。這就意味著出生于城鄉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不同的。同等條件下,城市孩子有著較多的就學機會,而有些農村學生迫于家庭經濟壓力只好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個別學生早在中學階段就放棄了上大學的努力。城鄉家庭高等教育相對成本的差異使教育的公平性受到了挑戰。這種城鄉差異導致的高等教育不公平,是應該通過調整國家具體的政策來解決的。
(三)隱性失業是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對于現在的大學生隱性失業問題,人們忽視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主要是經濟轉型中特殊制度背景下勞動力市場供求雙方相互選擇的結果。在某些城鎮地區尤其是高校比較集中的大中城市,大學畢業生有相對過剩的跡象。但對于廣大農村而言,則是絕對不足。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熱切期盼和呼喚人才,大學畢業生在農村具有廣闊的就業潛力和創業舞臺。促使大學畢業生走向農村,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應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適應大眾化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較快解決大學生畢業生就業難的現實途徑。
三、改善農村人力資本高等教育投資狀況的對策建議
第一,切實提高農村居民人力資本投資的負擔能力。農民既有的收入水平應是農村家庭及個體高等教育投資的首要制約因素。只有其當收入可以維持整個家庭的基本生活,才有可能將一部分收入用于子女的教育,教育投資支出首先直接受到收入水平所確定的預算約束線的制約。然而改革開放以來,雖然農業產量全面增長甚至連創歷史新高,但是由于農產品供給相對過剩,價格持續走低,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明顯下降。近年來,內需不足與經濟不景氣也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影響。長期以來,就全國而言農村收入水平不高,增長緩慢甚至下降,并一直遠遠落后于同期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因此,我們可以采取措施來切實提高農村居民人力資本投資的負擔能力。
第二,加強農村家庭的成本意識和風險意識。農村家庭應從各方面收集足夠、完整而準確的有關專業就業情況、學雜費、生活費、助學金、獎學金、勤工助學等方面的資料,結合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及社會的發展大趨勢來選擇專業。一般說來,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地域的高等教育的各項費用都是不同的甚至差異很大的,而農村家庭可支配的貨幣又不多,應選擇性價比較高的教育,力爭以最小成本獲取最高收益。所以,農村家庭要主動積極地了解、學習國家相關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市場信息,結合實際經濟實力及子女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相應的高等教育,從而使投資行為更具合理性。此外,要積極參加學校定期舉辦的“家長學校”或“家長會”等活動,加強雙方的聯系和信息交流,以獲得更多有關子女學習和成長情況信息,使家長能從多方面了解子女,從而作出有利于促進子女全面發展的教育投資決策。
第三,政府維護教育公平,實行差別性收費。統一學費標準既不利于公平,也會失去效率,但只有差別化的學費制度而無其他資助和獎勵制度相配合,公平目標也將受到影響。在確定學費標準時,考慮不同學生的支付能力,用助學金和補貼貸款等形式對一部分學生提供資助,資助數額同學生的支付能力相聯系;或以自費、委培、公費、獎學金等不同的可行的獎勵形式使消費者為同一高等教育服務付出不同的代價,因此而使必須支付的凈學費呈現出差異性,實現個人差別收費。
綜上所述,政府和農村人力資本都應該采取積極和主動的措施以改善目前現狀,提升農村人力資本的素質,最終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和諧公平。
參考文獻:
[1] 陳雪原,張文茂,劉樹.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農村改革——“第三屆北京郊區現代化發展論壇”會議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2006,(1):75-80.
[2] 程方平.中國教育問題報告——入世背景下中國教育的現實問題和基本對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93-94.
[3] 李煜.制度變遷與教育不平等的產生機制——中國城市子女的教育獲得(1966-2003)[J].中國社會科學,2006,(6).
[4] 西奧多·舒爾茨.教育的經濟價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9.
[5] 秦婉順,厲以寧.教育投資決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91.
[6] 加里·貝克爾.人力資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42.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investment on the rural human capital
AI jun,SUO Zhi-lin
(North-ea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Abstract: Higher stage, th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of many factors, including the income of low level of growth, education is not equal opportunities for tertiary education, investments and income of rural families of the asymmetry, and the human capitalreturn rate lower and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countrysid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