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目前情況下,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出現一些問題是難以避免的,而且這些問題也不可能一次性地或在短時期內加以解決。因此,需要不斷完善自行申報納稅的制度和依法構建有利于促進納稅人依法申報納稅的社會氛圍。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 ;納稅申報;誠信納稅
中圖分類號:F810.4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7-0078-02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納稅人需要到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的情形有5種。從目前我國個人取得收入和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情況看,需要個人辦理納稅申報的主要是“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情形。由于“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情形相對于其他幾種情形的人數較多,因此,從2006年開始實行的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納稅人自行納稅申報制度受到了廣泛關注,也正是如此,進一步完善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制度也就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實行個人所得稅納稅人自行納稅申報制度的意義
(一)進一步增強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和監督稅款使用意識
實行個人所得稅納稅人自行納稅申報制度,有利于推進財政決策民主化、法制化的進程。在代扣代繳制度下,納稅人得到的實際收入往往都是稅后收入,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繳了多少稅,是否如實繳納了稅款,也無需了解稅收政策與制度的變化,只是被動地接受了被扣稅款的事實。實行自行納稅申報制度,使納稅人實際上參與了稅收管理活動,按照我國目前的納稅申報表填列辦法,納稅人要清楚地填寫稅前收入、已繳稅款等項目,這就需要納稅人進行稅前收入計算或向扣繳義務人索要完稅憑證等工作。通過對稅收管理活動的參與,納稅人既了解了稅法、稅收政策,清楚地知曉了納稅給自己帶來的利益變化,也更加關心和重視稅法、稅收政策的變化,關心和監督稅款使用的去向,形成對政府政策選擇及行為的約束。稅收政策與政府行為的科學化、合理化、法制化,反過來又會促進納稅人對稅收工作的理解、關心、支持,使納稅人的納稅意識普遍得以增強。
(二)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
我國目前居民貧富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在部分人中也出現了“仇富”的不正常心態。通過自行納稅申報,能夠使更多的人了解高收入者在獲得高收入、占有更多社會資源的同時,也繳納了相對較多的稅款,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作出了更多的貢獻。自行納稅申報的實行也使政府能夠清楚地了解當前社會各階層的收入狀況、收入來源、收入渠道、收入規模,從而有利于對高收入者的納稅狀況進行監控,有利于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稅收調控政策、稅收制度和征收管理辦法,進而有利于促進收入和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同時,自行納稅申報也會使這部分納稅人更加關心政府的政策和行為,推動政府科學決策、科學管理、科學服務水平的提高,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三)有利于推進個人所得稅制改革的進程
眾所周知,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是分類所得稅制,其改革的方向是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所得稅制。個人所得稅的綜合課征相對于分類課征具有更強的公平收入分配功能,面對目前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盡快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也是促進收入公平分配的迫切需要。但是,綜合課征制下的稅款確定與繳納采取的是申報納稅制度,而在我國目前的稅收環境下,全面的自行納稅申報顯然是難以有效進行的,自然綜合課征制也難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在一部分納稅人中實行自行納稅申報,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增強納稅人自行納稅申報的意識和水平.充分掌握納稅人的收入信息,積累處理納稅申報的工作經驗.為未來綜合與分類相結合所得稅制下的綜合課征所要求的自行納稅申報提供管理經驗、奠定管理基礎。
二、影響納稅人自行納稅申報的主要問題
(一)納稅人主動申報意識不強
雖然2005年12月國務院頒布的《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就明確了年所得超過12萬元的個人需要進行納稅申報,但由于納稅人普遍存在著納稅意識較弱,亦缺乏學習和了解稅法的主動性,以及在過去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制度中形成的習慣性依賴,人們對自行申報缺乏正確的認識。或不知道自己需要進行申報,或不清楚如何進行申報,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將自行納稅申報誤解為再繳一次稅,為此,影響了申報的順利進行。由于認識的不足,在過去的一年中,大多數納稅人并未就年度終了后的納稅申報做出相應準備,對全年收入沒有做詳細的記錄,或沒有完整地保存收入憑證和完稅憑證。這樣,對于收入項目單一、集中,或多為大額收入,以及稅務機關著重監管的重點納稅人,就年內收入進行申報相對較為容易;而對于收入項目多、次數多、收入分散,每次(項)收入額相對較小,且多為現金收入的納稅人,準確理清及申報其全年所得存在一定的困難。在目前普遍實行代扣代繳制度的情況下,有時扣繳義務人在支付個人收入時扣繳了應納稅款,但并沒有給納稅人開具扣稅憑證,納稅人在申報時,由于不清楚已納稅額,也不會還原計算收入額,而這時再向支付單位索取扣稅憑證有一定難度,特別是一些異地支付和一次性交易,還可能根本無法取得扣稅憑證,這樣就都影響了納稅申報的準確性。
(二)缺乏暢通的信息來源渠道
由于歷史和交易習慣等原因,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仍然存在著大量的現金交易,個人現金往來和收入極多,而且我國的現金管理制度相對松弛,這使得稅務機關在個人所得稅征管上存在相當大的困難,稅務機關難以獲取個人收入和財產狀況真實準確的信息資料,征管成本高但效果不佳。特別是在對高收入者的征管實踐中,由于其收入來源往往多形式、多渠道,具有分散性和隱蔽性,而稅務機關在目前的體制下由于稅務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缺乏實質性的配合措施(比如稅銀聯網、國地稅聯網等),信息不能實現共享,形成了外部信息來源不暢,稅務部門無法準確判斷稅源組織征管。同一納稅人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內取得的各項收入,在納稅人不主動申報的情況下,稅務部門根本無法統計匯總,對高收入人群更容易產生征管漏洞和檢查死角。不利于稅務機關監控各種涉稅交易和個人的實際收入來源。
(三)個稅申報的激勵機制和懲罰機制不健全
我國對依法自覺、主動、如實的納稅申報者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職工繳納的個人所得稅與與其在今后的養老、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沒有關系,納稅人難以體會到稅收所應當帶來的社會福利,從而制約了納稅人申報納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二,缺乏合理的退稅、免稅政策。由于我國個人所得稅采用的是分類稅制模式,在代扣代繳稅款時已經作了費用扣除,按應納稅所得額納稅,所以,在年底自行納稅申報時,納稅人只有補稅的選擇,沒有退稅的可能,積極性必然受到影響。
我國現行稅收罰則的處罰偏輕和罰款數量規定上的彈性, 加上執罰人員的主觀隨意性和人治因素的存在, 使納稅人的不遵從成本微乎其微, 從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的實際執行情況來看,一些沒有完全履行納稅義務的個人也沒有受到相應的處罰,這必然會影響納稅人主動申報的積極性,從而削弱了自行申報制度的執行力。
三、完善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制度的具體建議
在我國,一部分納稅人自行納稅申報還屬于一種新的具有探索性、積累經驗性質的工作,從目前個人所得稅管理的內外部條件來看,對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納稅人實行自行申報制度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目前稅收管理的外部基礎條件和現有征管技術條件。在我國經驗不足、條件欠缺的情況下,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是難以避免的,而且這些問題也不可能一次性地或在短期內全部解決,需要在今后的納稅申報中不斷積累經驗、及時調整、逐步完善。
(一)在全社會形成依法納稅申報、依法納稅的氛圍
近年來,稅務部門十分重視稅法宣傳工作,各類媒體也不斷地對稅法知識、稅制改革等問題進行重點的宣傳與報道,依法納稅的觀念與意識已經逐漸在社會公眾中形成。目前主要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納稅事宜、自行納稅申報事宜不了解或重視程度、關注程度不夠。稅法宣傳的重點應當針對這種情況,采取多種形式,面向公眾建立納稅申報告知和善意提醒機制。通過廣泛告知和有針對性地善意提醒,逐步增強全體社會成員的納稅意識,為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制度的實行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完善納稅服務體系,為納稅申報奠定良好的基礎
根據我國目前的情況,筆者建議,結合納稅申報中遇到的難點和主要問題,諸如如何解決納稅人缺乏必要的年度收入記錄、如何有效地進行全面提醒、如何解決納稅人無法獲取扣繳稅款憑證、如何幫助納稅人準確計算“年所得”、如何界定家庭收入的歸屬、如何推動有效的稅務代理、如何真正消除納稅人的一些不當疑慮、如何讓納稅人知曉主動納稅申報對其是有利的等一系列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納稅服務,解決制度中存在的納稅人“難為”問題,使納稅人愉快、順利、便捷、高效地完成納稅申報。
(三)強化相關部門和單位在涉稅事務中的法律義務和責任
從目前的情況看,稅務機關有效實施稅收征管的“瓶頸”在于相關部門沒有與稅務部門形成很好的協調配合機制,沒有承擔起在涉稅事務中的相關義務與責任,沒有及時順暢地向稅務機關傳遞涉稅信息。無論是稅款征收,還是納稅人自行納稅申報,都需要稅務機關更加準確地了解和掌握納稅人的涉稅信息。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稅務機關之間個人信息傳遞共享機制的同時,應通過法律明確規定政府各部門、公共管理部門、金融部門及支付單位向稅務機關及時傳遞個人涉稅信息的法律義務和責任,盡快實現信息及時傳遞和準確查詢,增強納稅監督與稅務管理的針對性、及時性,以利于實現和強化稅務機關利用計算機管理系統自動核查納稅人申報情況。同時,通過法律的形式強化這些部門和單位在辦理相關業務中必須承擔的協稅、護稅義務與責任,形成促使納稅人如實進行納稅申報的社會管理機制。
(四)建立誠信納稅的激勵約束機制
建議將個人納稅狀況作為個人信用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從而使個人納稅狀況與個人諸多方面的利益聯系在一起,以促使納稅人從提升自身在社會交往、經營活動中信用水平的角度,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遵從稅法、依法納稅、依法履行納稅申報義務。從目前情況看,應將個人完稅證明或年度納稅申報單作為個人辦理銀行信貸、信用擔保等情形的收入狀況證明,作為意外傷害賠償、國家賠償、誤工補助、收入賠償等個人收入補償的計算依據,作為對個體經營者和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或小額優惠貸款的信用依據等等,在全社會形成鼓勵納稅申報的社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