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ERP即“企業資源計劃系統”,是從西方引進的先進企業管理理念。該系統在我國企業運作并未展現預期的實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企業歷史沿革、人員素質等都對該系統的良性運作產生制約。ERP要在我國企業管理中真正發揮實效還有漫長的消化期。鑒于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相對成熟又亟待變革的實際,可以先在會計領域導入ERP理念。所以,擬就企業財務運作關聯ERP系統做一初步探討。
關鍵詞:ERP;企業;管理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7-0160-02
一、財務運作關聯ERP系統的思路
財務運作導入ERP系統理念,是財務系統和ERP系統的無縫結合,即以ERP管理思想貫穿企業財務運作,以傳統的財務系統為骨架,用管理對象、管理業務模型來增加財務系統的維數,強化財務系統的管理職能,滿足企業動態的管理需求。構建基于財務的ERP系統,就是要在ERP和財務系統之間搭建一個平臺。這個平臺更有利于ERP管理思想和財務系統理論的交叉融會、取長補短,指導我們進行管理系統和軟件的開發、設計?;谪攧盏腅RP系統理念,是考慮我國實際情況,針對ERP在中國的實施現狀提出來的,根據這個理念設計出來的系統和軟件,將會更貼合我國企業的現實,易于實施和消化理解,在今后的財務經濟管理活動中,真正發揮作用。
二、財務運作關聯ERP系統的可行性
(一)傳統財務系統的優勢
會計伴隨著人類經濟活動而孕育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紀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計的理論體系、操作體系已經達到十分成熟的地步。相比其他管理系統,中國的財務管理理論水平與世界財務管理先進水平的差距是比較小的。
財務系統是一個以提供資金流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它借助專門的方法,利用貨幣為主要的度量單位,處理各企業和單位資本運動所發出的信息,通過信息的分析、加工和處理,可以連續、系統、全面、綜合地反映資本運動的狀態、規模、特征及其關系與變化,以幫助信息使用者做出令人滿意的經濟決策、選擇。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財務系統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應用的范圍也是非常廣泛,相比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專業信息系統,財務系統發展的時間更長,應用的范圍更廣,表現得更為成熟和穩定。
(二)財務體系在應用方面的不足
會計的目標是為決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然而傳統會計卻只能提供隱含改變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財務會計事項的信息,很難提供管理人員所需的企業戰略決策、計劃、控制和業績評價等方面的信息。雖然傳統的財務核算體系基本反映了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提供了完整、正確的經濟信息,可是從企業管理者角度來說,僅僅反映和記錄企業經營活動是不夠的。管理者還需要針對這些結果進行判斷分析,找出企業日常經營中存在的問題,進而解決這些問題。
以上原因導致了財務系統管理職能的弱化。只有加強會計的管理職能,才能對企業的現代化管理產生促進的作用。在設計ERP系統時,選擇財務系統作為構建系統的基面應是一個切合實際的選擇。
三、構思面向財務的ERP系統模型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財務系統可以作為導入融合ERP理念的好的平臺,但要做系統的整合、調整,進行一定的延伸和擴展,以便適應、滿足企業動態的管理需求。要達此目的,就必須構建一個基于財務的ERP系統模型,處理相關要素和信息,否則,基于財務的ERP系統也就只有理論上的意義,不可能將其運用于財務實踐活動中。
現實世界中的系統是紛繁復雜的,通過對目標要素的歸納推理,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構建一個接近現實的模型,人們就可以對現實世界中的復雜系統進行簡化和抽象。通過這種簡化和抽象來幫助人們加深對系統的認知,在進行簡化和抽象時我們抓住的是問題的本質,濾掉其他非本質的因素,進而高效、科學地解決問題。
和其他軟件開發一樣,ERP系統軟件的開發和設計亦需要先確定一個關聯模型。本文據此提出了一個管理對象、管理業務模型,在設計基于財務的ERP系統時,該模型能很好地完成對用戶需求的抽象分析,可以高度提煉用戶的各種動態需求。
(一)管理對象、管理業務模型的描述
管理的本質就是使管理對象達到管理者想要的狀態,或者固定在某個范圍內。要想使管理對象達到想要的狀態或固定在某個范圍內,就必須要有控制和反饋;而這兩個要素的實施是需要數據支持的,要得到數據,就必須對管理業務的發生進行記錄,然后將這些信息反饋給管理者。管理對象、管理業務模型就是對這種管理過程的抽象和模擬。
(二)管理對象、管理業務的概念
1.對象的概念
對象就是管理者所要管理的事物或是一種目標,它包括具體的事物實體或是一種關系表現形式等。從管理的角度上來說,對象就是所要管理的資源。
2.屬性的概念
屬性是管理對象本身具有的特性、或是對象在業務的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參數屬性。屬性是用來描述和定義對象的,一般分為靜態屬性和動態屬性。靜態屬性,顧名思義,就是靜態的,不易發生變化的,它用來標識對象,以便于把各個對象區分開來。動態屬性是指屬性的數量關系會隨著經濟業務的發生、變化而發生改變,管理者根據變化后的動態屬性實施一系列的控制分析,得出需要的正確結論。
3.對象和對象的關系
在一個系統中對象和對象之間可以是一種相互獨立的關系,也可以是一種相互關聯的關系。用圖1來表示對象與對象的關系如下:
(三)管理業務的定義
管理業務是管理者管理對象時,產生的一系列操作過程及記錄結果。通過記錄這些過程和結果,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掌握所要管理的資源的目前狀況,另一方面可以根據反饋回來的結果來進行管理規劃。
(四)管理對象、管理業務關系模型
對象與業務之間是一種被管理與管理過程定義區間變化的關系。靜態屬性僅是用來標識對象的,一般不會發生變化,但管理業務的發生會使管理對象的動態屬性發生改變,管理者通過控制、分析變化后的動態屬性,來設計下一步的業務。這是一種動態的邏輯控制過程,是管理企業資源的一種指導思想和模型,對象和業務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圖2進行描述。
在財務系統中,會計科目就是管理對象,在科目下記錄的經濟業務就是管理業務。每個會計科目的內涵和外延就是科目的靜態屬性,科目的期初余額、本期發生額、期末余額是科目的動態屬性,經濟業務的發生會使科目的動態屬性改變,管理者根據已經變化了的動態屬性進行經濟決策,規劃下一步的管理步驟。
軟件系統的開發是需要建模的,一個良好的目標模型應該能很好地提煉用戶的不同的管理需求,這樣設計出來的系統才會更加實用、有效。本文提出引入管理對象、管理業務模型的概念,在設計基于財務的ERP系統時,用這個模型來概括用戶的管理需求。如果說管理對象、管理業務模型,能夠高度概括和提煉用戶的需求,那么,這個模型應該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靈活性,當用戶產生新的管理需求或需求發生變化時,這個模型應該能夠很好地去提煉、表達新的管理需求,適應企業動態管理的需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