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學術期刊受眾明確而集中,社會地位高,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貢獻大。質量是科技學術期刊的靈魂和生命,是決定科技學術期刊能否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應用調查問卷方法并結合排列圖法,可以找出科技學術期刊質量的構成要素及其影響因素,利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系統可以研究科技學術期刊的質量構成要素及其影響因素對于科技學術期刊質量的影響。
關鍵詞:科技學術期刊;期刊質量;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7-0293-03
科技學術期刊能否生存、發展,取決于期刊自身質量和其生存的環境,尤其以質量最為重要。眾多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視角對科技學術期刊質量問題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但沒有深入研究科技學術期刊質量的構成要素及其影響因素對科技期刊質量的影響。本文力圖找出科技學術期刊質量的構成要素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并研究其對于科技學術期刊質量的影響。
一、科技學術期刊的質量構成要素
質量是科技學術期刊持續發展的根本。學術質量、編校質量和印刷質量不僅體現科技學術期刊本身的水平和地位,體現主辦單位、編委會和編輯的水平和風范,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相關領域的科學發展水平和學術地位的體現。因此,本文主要從稿源質量、審稿質量、編輯質量、出版質量等方面對科技學術期刊質量進行評價。
稿源質量是指期刊收到的投稿稿件的學術水平。稿源與刊物是兩個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作者的論文要以刊物為載體進行傳播,而刊物有賴于充足的稿源生存和發展;刊物學術水平高、影響大才能吸引作者,反過來,有了高質量的稿源刊物才能辦得好。
審稿質量是指對學術論文質量進行評判和審定的程度。目前,我國的科技學術期刊大多數實行的是同行評閱制度,在這種體制中審稿人對稿件質量的評價非常重要,編輯依據審稿專家的意見決定稿件是退稿或退修,決定稿件是否能出版。所以,審稿質量直接影響著科技學術期刊的質量。
編輯質量主要是指編輯的創造精神及加工質量,也就是指編輯從選題、加工再到編排、校對等一系列活動中進行再創作的質量。編輯質量是期刊生存的前提,期刊的質量是與編輯隊伍的素質高低成正比的。一篇學術論文在學科發展史上是否具有開拓性、是否有所創新,學術期刊的編輯是最初的判斷者,而判斷的準確與否取決于編輯的學術素養及對學科發展動態和前沿的把握。
出版質量是指刊物的排版、校對、印刷、用紙、裝幀等方面的質量。具體表現為:版式設計科學、規范、合理、美觀,布局協調;版權、目次頁內容符合標準要求;四封莊重、富有特色;印刷清晰,墨色濃淡相宜、均勻,無污跡;裝訂整齊、規范、堅固、無差錯;按期出版發行。期刊印刷質量的好壞往往給人以第一印象,在印刷、紙張、時間等方面都要做好檢查監督,以保證期刊出版的質量。
二、各質量構成要素的影響因素調查與分析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并結合排列圖方法確定稿源質量、審稿質量、編輯質量和出版質量的影響因素。問卷中列出了可能對各質量構成要素產生影響的各因素,并請填寫者對各影響因素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
1.問卷發放與回收情況
為全面獲取不同群體的觀點,問卷調查的對象選擇具備讀者和投稿人雙重身份的中級以上職稱(含中級職稱)的高校教師和高校在讀的博士研究生、科技學術期刊的審稿人以及編輯。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90份,回收問卷326份,其中有效問卷278份,有效回收率為71.3%。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情況見表1。
2.各質量構成要素主要影響因素的確定
應用統計方法中的排列圖法,并按照累計被選頻次達到70%~80%確定各質量構成要素的主要影響因素(即排列圖中的A類項目)。依照上述方法,確定期刊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為讀者認可度、政府認可度、學術機構認可度;稿源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為作者學術素質、論文資助項目、錄用比和作者機構分布數;審稿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審稿者素質、審稿模式和查重規則;編輯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編者素質、編輯規范為;出版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排版質量、印刷質量。
三、科技學術期刊質量構成要素對期刊質量影響的研究假設
基于前文分析,本文提出如下6條研究假設:
H1:在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稿源質量與期刊質量呈正相關,稿源質量越高,期刊質量越高,反之,期刊質量越低。
H2:在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審稿質量與期刊質量呈正相關,審稿質量越高,期刊質量越高,反之,期刊質量越低。
H3:在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編輯質量與期刊質量呈正相關,編輯質量越高,期刊質量越高,反之,期刊質量越低。
H4:在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出版質量與期刊質量呈正相關,出版質量越高,期刊質量越高,反之,期刊質量越低。
審稿質量高的期刊,會由于作者擔心自己論文水平低不被錄用不敢投稿而損失一部分稿源,但往往敢于投稿的作者學術水平較高。此外,審稿周期的長短,審稿費的高低都可能對期刊的稿源質量產生影響。因此,審稿質量對于提高稿源質量可能具有正向作用。
H5:在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審稿質量與稿源質量呈正相關,審稿質量越高,稿源質量越高,反之,稿源質量越低。
由于編輯與出版之間不僅在稿件處理流程上前后銜接,而且編輯對于稿件中文字、圖形、公式等內容的校對,對論文主體結構、語言運用、邏輯關系等方面的把握,對于出版質量都可能產生直接影響。因此,編輯質量對于出版質量可能具有正向作用。
H6:在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編輯質量與出版質量呈正相關,編輯質量越高,出版質量越高,反之,出版質量越低。
四、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質量構成要素對期刊質量影響分析
結構方程分析,是基于變量的協方差矩陣來分析變量之間關系的一種的統計方法。很多社會學、心理學以及經濟管理領域研究中涉及的變量,由于無法準確、直接的測量,稱之為潛變量(latent variable)。相對于傳統的統計方法不能妥善處理這類潛變量的缺陷,結構方程模型能夠同時處理潛變量及其指標。
1.初始結構方程模型的構建與識別
為便于敘述及說明,對文中涉及到的期刊質量、期刊質量的4個構成要素以及其各自的主要影響因素用英文縮寫字母表示。具體表示方法見表2。
利用AMOS4.0軟件,本文建立了初始結構方程模型M0,如圖1所示。該模型通過設置代表各質量構成要素主要影響因素的14個觀測變量(JQ1、JQ2、JQ3、MQ1、MQ2、MQ3、MQ4、RQ1、RQ2、RQ3、EQ1、EQ2、PQ1、PQ2)和代表期刊質量及其構成要素的5個潛變量(JQ、MQ、RQ、EQ、PQ),對觀測變量和潛變量之間的關系以及潛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測量(圖1中,e1~e14以及d1~d3分別表示所對應變量的誤差項)。對模型M0分別進行了參數量識別、測量模型的識別和結構模型的識別的檢驗,結果表明該模型是可識別的。
2.模型的擬合與確定
經對模型M0擬合并修正后,確定了最終模型M1。擬合結果如表3所示,模型具體結構如圖2所示。
3.路徑假設檢驗與結果討論
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的結果表明,除審稿質量與稿源質量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假設H5)沒有通過檢驗外,其余5條假設都通過了檢驗,即得到了實證研究的支持。
(1)稿源質量對期刊質量的影響
表3中,稿源質量與期刊質量之間的標準路徑系數為0.83,表明稿源質量與期刊質量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支持本文提出的假設H1。同時,稿源質量與期刊質量之間的標準路徑系數大于審稿質量、編輯質量和出版質量分別與期刊質量之間的標準路徑系數,表明稿源質量是科技學術期刊質量的最重要的構成要素。此外,在稿源質量的影響因素中,作者的學術素質(MQ1)的標準因子載荷最大(0.92),表明作者的學術素質是稿源質量的最重要影響因素。錄用比(MQ3)、論文資助項目比例(MQ2)和作者機構分布(MQ3)的標準因子載荷分別為0.75、0.74和0.72,表明上述三個因素對稿源質量也具有重要影響。
(2)審稿質量對期刊質量的影響
表3中,審稿質量與期刊質量之間的標準路徑系數為0.62,表明審稿質量與期刊質量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支持本文提出的假設H2。同時,審稿質量與期刊質量之間的標準路徑系數大于編輯質量和出版質量分別與期刊質量之間的標準路徑系數,表明了審稿質量對于科技學術期刊質量的影響僅次于稿源質量。此外,在審稿質量的影響因素中,審稿者素質(RQ1)的標準因子載荷最大(0.85),表明審稿者素質是審稿質量的最重要影響因素。審稿模式(RQ2)和查重規則(RQ3)的標準因子載荷分別為0.79和0.78,表明上述兩個因素對審稿質量也具有重要影響。
(3) 編輯質量對期刊質量的影響
表3中,編輯質量與期刊質量之間的標準路徑系數為0.35,表明編輯質量與期刊質量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支持本文提出的假設H3。此外,在編輯質量的影響因素中,編者素質(EQ1)的標準因子載荷為0.83,大于編輯規范(EQ2)的標準因子載荷0.72,表明編者素質是編輯質量的最重要影響因素,其次是編輯規范。
(4)出版質量對期刊質量的影響
表3中,出版質量與期刊質量之間的標準路徑系數為0.28,表明出版質量與期刊質量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支持本文提出的假設H4。此外,在出版質量的影響因素中,排版質量(PQ1)的標準因子載荷為0.79,大于印刷質量(PQ2)的標準因子載荷0.76,表明排版質量是出版質量的最重要影響因素,其次是印刷質量。
(5) 審稿質量對稿源質量的影響
表3中,審稿質量與稿源質量之間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僅為0.09,且臨界比C.R未通過檢驗,表明審稿質量與稿源質量之間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本文提出的假設H5沒有得到支持。
(6)編輯質量對出版質量的影響
表3中,編輯質量與出版質量之間的標準路徑系數為0.37,表明編輯質量與出版質量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支持本文提出的假設H6。
結語
本文將科技學術期刊質量歸結為稿源質量、審稿質量、編輯質量和出版質量,通過問卷調查確定上述各質量構成要素的主要影響因素,并建立了科技學術期刊質量影響因素對期刊質量影響的結構方程模型。研究結果表明,除假設H5未通過檢驗外,其他研究假設都通過了檢驗,即稿源質量、審稿質量、編輯質量和出版質量都分別與期刊質量具有正相關關系,編輯質量與出版質量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此外,研究結果顯示了各影響因素對相應期刊質量構成要素影響程度的差異。
參考文獻:
[1] Garfield E. Science Indexes for Science: A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 Science,1955,122:108-111
[2] Garfield E. How can Impact Factors be Improved?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96,313:411-413
[3] Gorman G E; Calvert P J. Journal Quality in the Asian Region: 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for the IFLA Round Tabl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s. Serials Librarian,2001,41(1):99-112
[4] Lee K P; Schotland M; Bacchetti P; etal. Association of Journal Quality Indicators with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Clinical Research Articles. 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2:287
[5] Broome M E.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Is Still a Rose: Assessing Journal Quality. Nursing Outlook,. 2007,55(4):163-164
[6] Rousseau S. Journal Evaluation by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sts: A survey. Scientometrics, 2008,77(2):223-233
[7] Duanning Zhou; Jian Ma; Turban E. Journal Quality Assessment: An Integrated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pproach.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1,48(4):479-490
[8] Zheng Jia-wei. Try to Improve Journal Quality by Improving Standards and Editing Process. Shanghai Kou Qiang Yi Xue, 2005, 14(2):97-98
[9] 梁延麗.科技期刊質量控制芻議——以《北京水務》為例談科技期刊的質控問題[J].編輯學報,2006,18(9):113-115.
[10] 萬玉玲,楊南.量化管理機制在期刊工作中的實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4,(4):391-393.
[11] 李軍紀,馬艷霞,阮愛萍.加強高校學報質量控制的策略[J].編輯之友,2007,(4):6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