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湖南省14個市2001—2008年病床數目與人口數目進行統計,運用泰爾指數定量分析湖南省病床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并對泰爾指數進行分解,計算區域間差異與區域內差異分別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研究表明,區域間的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大于區域內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湖南省內病床資源配置缺乏公平性,尤其是區域間的不公平較為明顯。
關鍵詞:病床資源配置;公平性;泰爾指數;貢獻率
中圖分類號:F76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7-0302-03
一、研究對象的重要性和研究的背景
1.關于衛生資源公平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帕森斯總結道:“人類個體的能力最終是最重要的社會資源,所以健康是極其重要的。在社會學家看來,疾病基本上使這種實施社會價值的任務和角色的能力失常。教育是通過學習提高能力,而健康則是能力的維持,它們是提供和保障人類價值的兩大中心。”[1]
從18世紀啟蒙運動提出人生而自由平等,到20世紀確認人生而享有健康權利,既是醫學進步的寫照,也是社會進步的產物。健康在現實社會的政策選擇應當永遠都是“倫理原則決定經濟原則”[2]。所以,實現衛生資源的公平合理配置是對基本人權的保護。
2.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將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預防和消除傳染病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方面,確保了基本衛生保健服務的廣泛可及性和公平性,使廣大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無須支付高額費用就能享受到基本衛生保健服務,我國人口的健康狀況得到了顯著改善。然而,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我國在“平均主義”衛生政策和低水平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傳統醫療保障制度,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形式。在市場經濟驚濤駭浪的沖擊下,我國傳統醫療保障制度這條“舊船”迅速解體的同時,新的衛生保障制度依靠“雙軌制”讓一部分人坐上了安全的“救生筏”,卻讓更多的人在波濤洶涌的海水中掙扎沉浮。
醫療衛生服務分為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服務和非基本醫療服務,其中,公共衛生服務屬于典型的公共產品,應由政府來提供,包括計劃免疫、傳染病控制、婦幼保健、職業衛生和健康教育等在內。世界銀行在一份針對中國衛生問題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衛生總費用的格局并沒有完全支持‘預防第一’和‘人人健康’這個業已宣布的全國政策目標”[3]。政府在疾病預防項目上的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逐年減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越來越多地依賴于收費,那些出不起錢的貧困人群自然就得不到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保健。邊遠貧困山區的兒童“四苗”接種概率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衛生防疫站更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有償醫療服務的開展,輕視無償的公共衛生服務。其結果必然嚴重影響衛生資源配置的可及性原則,“人人享有衛生保健”也就很難實現。
湖南省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衛生體系。但在衛生資源方面仍存在諸多的問題,比如,病床資源配置就存在地區間的差異。本文基于這樣的現實對湖南省病床資源配置的公平性進行研究。
二、湖南省三區域病床資源配置的地區差異分析
1.研究思路
首先,本研究按照湖南省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將湖南省劃分為三大區域——三城市區域、五城市區域和六城市區域。三城市區域是湖南省現在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包括:長沙、湘潭和株洲。根據近幾年的統計數據,長沙的人均GDP遠遠高于其他各市,而湘潭和株洲雖低于長沙,但相對于其他各市,卻也略勝一籌。五城市地區,即三城市地區周邊的五個市,包括:衡陽、岳陽、益陽、婁底和郴州。這五個市是湖南省近幾年的發展對象。據數據表明,除岳陽的GDP略高外,其他四個市差異不大。六城市區域即剩下的六個市,包括:永州、懷化、湘西、常德、張家界和邵陽。根據近幾年的統計數據,近八年的年人均GDP除常德略高外,其余五個市均比五城市區域的人均GDP略低,屬于較為落后的水平。
其次,本研究主要分析湖南省各市病床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因此,主要運用2001—2008年期間湖南省以及各市的病床資源配置的泰爾指數來分析全省以及這三大地區的病床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并進而分析各市之間的病床資源配置的公平性。
2.指標選擇
為了準確地反映各區域之間以及各區域內部各市之間病床資源配置的分布差異,本文采用泰爾指數考察人口和其相對應的病床數目是否匹配,來判斷病床資源分布的公平性。一般認為,當每個人獲得的病床數是一樣的時,此時的病床資源配置是絕對公平的;而當部分人群占有比其人口比例更多的病床資源配置時,就會產生不公平現象。如果每個人獲得完全相同數目的病床,那意味著每個人的病床數與均值的差值為0;如果每個人份額不一樣,則可以通過測量個體與均值的差異大小來計算不公平系數,偏離均值越大表明越不公平。
在西方經濟學上分析地區差異時,經常用泰爾指數是因為其具有可分解性。所謂可分解性是指總體差異課分成“組內”和“組間”的不平等。泰爾指數的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Ta=×1n/
Tb=×1n/
Tc=×1n/
T1=na×1nna/Xa+nb×1nnbXb+nc×1nnc/Xc=區域間差距
T2=na×Ta+nb×Tb+nc×Tc=區域內差距
T=T1+T2=區域間差距+區域內差距=全省分布的總體差距
其中,ni為第i個城市的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na、nb、nc分別代表長株潭區域、五城市區域和六城市區域的人口總數占全省總人口的比例;Xi為第i個城市的病床數目占全省病床總數的比例;Xa、Xb、Xc分別代表長株潭區域、五城市區域、六城市區域的病床數目占全省病床總數的比例。
3.實證分析
從湖南統計局網上查得2001年到2008年各市的病床數與人口數,計算出泰爾指數后,繪制折線圖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2001—2008年這八年間,反應全省病床資源配置公平性的泰爾指數在2001—2003年呈現出下降的現象,而從2003—2006年這幾年間變化較為穩定,但到了2007年有了個大幅度的上升,2008年稍微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其他年份(2006年的泰爾指數是0.033 1左右,2007年卻躍升為0.084 6,到了2008年泰爾指數稍微下降,為0.058 2)。隨著時間的推移,泰爾指數未明顯的下降。出現了這種現象,說明湖南省未對醫療衛生領域中的病床資源配置的公平性予以高度關注,湖南省需加強在病床資源配置方面的合理管理與政策引導。
比較圖1所描述的湖南省三大區域的泰爾指數,可以發現2001—2008年五城市區域的泰爾指數最低,但是2001—2008年泰爾指數呈緩慢增長的現象。一方面說明五城市地區各市間的病床資源配置較為公平,同時,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如果不采取相關措施的話,該區域的病床資源配置的差距會有擴大的趨勢。六城市區域在2001—2005年的泰爾指數相對其他兩個區域是最大的,但之后的這三年該區域的泰爾指數迅速下降,而且比長株潭區域要低。說明該區域相對另兩個區域,在前六年各市的病床資源配置的不公平性表現較為明顯,但是由于某些因素(這些因素留待以后探討),該區域的差距在縮小。而長株潭區域在2001—2006年的泰爾指數居于三區域之中,而且較為平穩,但之后就明顯有了上升,而且成了三個區域中泰爾指數最大的區域,說明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間的病床資源配置差距在擴大。以上表明三區域間的差異也很大(如2008年,長沙占全省總人口的9.4%,而病床資源配置為20.7%;六城市區域中的邵陽占全省總人口的11%,而病床資源只占全省的8%)。可以看出,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往往越是以較少的人口占有較多的病床資源,這從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病床資源配置相對于人口來說的不公平性。
總的來說,全省的泰爾指數雖有上下波動,但下降的幅度遠遠小于上升的幅度;而長株潭區域、五城市區域和六城市區域的泰爾指數雖沒有大起大落,相對全省而言較為穩定,但有緩慢增長的趨勢。說明各市間病床資源配置的差距在擴大,急需相關措施進行調整,將其控制在合理范圍。
4.湖南省衛生資源配置的差異分解
為了更為方便地反映三大區域病床資源的配置情況對全省病床資源的配置情況的影響,下面進一步分析三大區域之間以及三大區域內部病床資源配置的差異對全省病床資源配置的影響。
衡量總體病床資源配置差異的泰爾指數為:
T=T1+T2=T1+na×Ta+nb×Tb+nc×Tc
方程兩邊同時除以T,則變形為:
+na×+nb×+nc×=1
式中:為區域間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na×、nb×、nc×分別為三個區域的內部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貢獻率的大小反映了該因素對總體差異的影響程度。
從表1可以看出,總體上,全省病床資源配置的差異主要是由區域間差異帶來的,除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外,區域間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一直在55%以上,甚至在2007年達到了87%。相反,區域內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除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外,均低于40%。在區域內差異中,五城市區域的貢獻率一直處于最低,六城市區域的貢獻率最高,而長株潭區域的處在二者之間。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區域間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雖有一定起伏,但從長久看是構成全省差異的主要原因。所以,當務之急是要縮小區域間的差異,不能厚此薄彼;三大區域內的差異雖不構成總體差異的主要原因,但貢獻也不小,尤其是六城市區域,所以,區域內的病床資源配置也要合理調整。
三、基本結論和政策含義
根據對湖南省病床資源配置的統計描述,以及依據泰爾指數的測度方法,分析了2001—2008年間病床資源配置的區域差異,并對總體病床資源配置的差異進行了分解,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湖南省病床資源盡管總量有了增長,但相對于經濟發達的省份來說,病床資源規模仍然偏低。
第二,湖南省病床資源原配置的總體差異從整體上來說呈上升的趨勢,且長株潭區域、五城市區域和六城市區域的區域間病床資源配置差異雖無很大波動,但有緩慢增長的趨勢。長株潭區域的病床資源配置受經濟的影響很大,在三區域之中差異逐漸趨于最大;而五城市區域的差異最小,相對也較穩定。
第三,對湖南省病床資源配置的總體差異進行分解后可以看出,總體差異主要來自于區域間的差異,而區域內的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相對來說較小。不過,區域內的差異也不可小視,尤其是六城市區域的區域內差異,它構成了區域內差異的主要部分。而無城市區域的區域內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同樣也是最小的。
湖南省衛生行政部門要合理設置衛生區域內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引導醫療資源合理配置,避免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重復、盲目擴大規模,逐步縮小城鄉、地區差別,充分合理利用醫療資源,滿足全省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但不管湖南省采取什么樣的政策,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可能沒有差距,因而病床資源的配置差異會仍然存在,不可能追求絕對平衡的發展。但是,這種差異長時間的存在或擴大必然會影響湖南省全省及各市的和諧發展。因此,縮小湖南省病床資源配置的差異,實現病床資源配置的公平,一方面,醫療資源的配置應當符合當地衛生發展總體規劃的要求,同時也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要從當地的醫療供需實際出發,充分發揮現有醫療資源的作用,適當調控各市醫療機構的發展規模,保證全省居民,尤其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居民享有合理的醫療資源;另一方面,湖南省以后的調整的重點應放在長株潭區域、五城市區域和六城市區域這三個區域之間的調整,加大對六城市區域的合理規劃,合理調整,縮小該區域差異。
“完善醫療保障制度。顯然,從地區差異的實際情況出發,構建不同的醫療衛生保障體系,使得全體國民都享有大體相當的基本醫療保障,是目前較為實際的做法。”[4]所以,這也同樣適合湖南省的病床資源配置。
有人對建立適用于資源配置的區域分類標準提出了:“由于各類行政區域情況復雜,如何按不同的社會經濟、衛生資源、資源利用、疾病與健康狀況等對行政區域進行分類,對各類區域制定相應的配置標準,目前尚未有規范的方法。目前研究可考慮利用‘專家咨詢法’設計出一套以區域的人口、經濟、社會發展、居民健康狀況、衛生需求與利用等情況為依據影響資源配置的指標體系。”[5]所以,可以收集湖南省多個不同區域資料,利用現代多因素統計分析方法進行指標篩選,篩選出靈敏度高、代表性好、獨立性強和具有實用性的指標,并利用篩選出的指標研究符合病床資源配置所需的分類方法。
參考文獻:
[1] 劉瑞,武少俊,王玉清.社會發展中的宏觀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周雁翔.公平、效率與經濟增長:轉型期中國衛生保健投資問題研究[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3.
[3] 孫燕銘.當前衛生資源配置狀況及政府責任的思考[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
[4] 凌莉,方積乾,湯澤群,張壽生.制訂衛生資源配置標準應該考慮的問題[J].中國衛生經濟,1999,(3).
[5] Bourguignon F. Decomposible inequality measures[J]. Economitrica,1979,47(3):456-47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