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既有競爭又有合作關系的產業集群內部,彼此間的相互信任就成為集群得以形成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信任對于產業集群有著降低成本、減少風險、促進創新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供應鏈及產業集群企業的活動中,存在著值得人們關注的信任缺失問題。因此,必須大力提升產業集群信任機制。
關鍵詞:產業集群;信任機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F2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6-0157-03
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區域中(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核心),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集聚,并且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Porter,1998)。大多數學者認為,這些關聯企業或機構之間存在大量的專業分工和協作,互補競合,共生共榮,構成了一個網絡關系綜合體。而驅動這個綜合體存續的主要因素,不僅有經濟的,還包括信任關系在內的一些社會和文化因素。美國新經濟社會學代表人物哈里森·懷特( HarrisonWhite,1992)甚至認為,“信任最大化”和結構如企業間聯系的網絡是產業集群形成的重要決定因素 [1]。的確,從實踐來看,一些成功的集群也是靠內部成員間的信任,培育出持續競爭優勢。各個具有競爭優勢的傳統產業集群內,各企業之間、各勞動者之間既合作又競爭,共同鑄成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企業之間的高度協作和信任促成了各個集群的競爭活力。也就是說,在既有競爭又有合作關系的產業集群內部,彼此間的相互信任就成為集群得以形成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一、信任的分類及其對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有關產業集群研究中非市場交互作用因素主要包括信任機制和非貿易依存關系如何促進企業集群化越來越為廣大理論研究者所重視。研究的核心主要是強調存在信任機制而且地理位置上的彼此靠近的企業比那些沒有信任機制的企業更加能獲得發展的先機。在社會科學中,信任是一種依賴關系,即個人或團體彼此相信并甘于托付的一種內心承諾。一般來說,企業間的信任機制可以分為三種:(1)能力型信任(Competence trust),即指生意伙伴之間都有足夠的信心來完成各自承擔的責任。比方說,在準時生產系統中(Just in time),高水平的能力信用機制的存在將大大降低產品檢驗成本,從而提高了供貨效率。(2)契約型信任(Contractual trust),即通過契約關系而衍生的信用。它可以通過口頭協議的形式產生,也可以通過詳細完善的書面形式形成。總的來說,企業更加傾向書面形式來確定彼此間的信任。(3)友善型信任(Goodwill trust),即指信任的建立不是依靠一時沖動而臨時達成協議,而是生意伙伴之間依靠成熟和良好的期望而建立。它是企業間不追求繁縟的條文約定和特定的發展目標為基礎,而是注重主觀能動的發揮彼此優勢而避免機會主義錯誤。
在上述不同類型的信任機制中,對于產業集群中的企業來說具有人際關系跡象的友善信任機制比其他形式的信任機制更加能促進企業和集群的成長。這是因為,與地緣、親緣相聯系的人文紐帶可以加強供應商—客戶的承諾和信任,從而使中間產品的交易能夠非常順暢的完成。在友善信任機制的框架下,生意伙伴之間有義務相互協助,彼此分享信息,避免自我意識無限擴大化。其結果,必將大大的促使生意表現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比方說,它可以解決供應商刻意保留所知道的生產工藝的弊端,轉而無私的提供給購買商或者協助購買商開展生產活動。這種信用機制不但保證了長遠利益,而且大大的兼顧了眼前利益。
那么,信任機制對產業集群發展究竟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分析表明,產業集群無論是在形成初期、成長期還是發展期,供應鏈和產業集群都需要信任。概括起來,信任機制在產業集群成長和演進過程中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四點:
1.有利于降低集群企業的合作成本。基于共同的產業文化和價值觀建立起來的以合作和信任為基礎的社會網絡,可以減少集群企業之間合作中出現的激勵成本和監督成本。同時,集群內企業間的信任關系,還可以使有關市場、技術等信息在集群內迅速傳播,從而降低企業的市場搜尋成本等。研究表明,產業集群中不少企業的業務或合作機會都是由親情、朋友、同鄉等“圈內人”提供的。例如,在嵊州領帶供應鏈及產業集群各企業間相互信任合作,通過共同訂單分包完成業務,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合作效率的例子相當普遍;他們為在共同的區域促進營銷,幾乎每年舉辦以“中國領帶”為主題的越鄉文化節會活動;領帶行業協會積極幫助企業進行商業和產品生產的策劃,幫助搜尋合作伙伴等等;政府對于企業出國參加“博覽會”,宣傳嵊州領帶產業形象的行為,也給予積極支持,構成了穩定的靜態信任合作關系;集群企業間通過共同開發新市場,共同承擔新技術和新工藝改進的合作;特別是幾家有實力的大企業正在謀劃成立一個規范的股份有限公司,積極爭取上市,通過資本市場謀求進一步發展,這是通過信任合作表現出的較強的動態創新效率。這樣,通過集群企業間相互信任的共同合作,使供應鏈及產業集群在生產、營銷、產品技術推廣、融資等各方面的成本大大降低,現已發展成為“中國百佳產業集群”之一。
2.有利于規避集群企業的經營風險。集群企業的經營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外部市場需求的變化,或者成員企業之間的失信行為,導致合作難以持續。前者是不可控的,后者則是可控的。企業為了規避失信風險,往往是更換合作伙伴。但是,選擇新的合作伙伴意味著企業將面臨較大的行為風險、合同風險與脫離地區的成本風險,影響整個供應鏈及產業集群的運作效果。如果合作伙伴之間是相互信任的,對彼此的合作都比較滿意,它們之間就會建立長期的頻繁的合作關系,減少供應鏈及產業集群重新選擇新的合作伙伴的風險。因此,處于供應鏈及產業集群中的企業,由于脫離產業環境的社會信譽成本和遷移機會成本高,不會輕易違背合同脫離集群,以免導致由于重新選擇新的合作伙伴帶來諸多行為風險與合同風險。
3.有利于增強集群企業的應變能力。首先,信任意味著企業之間嚴格遵守合同條款,比如按時交貨、按時付款、保證產品和服務的一貫質量等,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縮短談判和磋商過程,從而減少由此引起的時間耗費。其次,信任還意味著超越合同之上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將減少企業在應付突發事件中的相互推諉,隨之減少企業在處理未預見的偶然事件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消耗。最后,信任還意味著在執行合同的過程中當有所出入時愿意忽略偶然的缺陷,使企業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扭轉局面。總之,集群企業之間在高度信任的基礎上建立的這種協同關系,可以使供應鏈及產業集群對不穩定、不確定的外部環境變化作出快速的反應。
4.有利于推動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在充滿信任的環境中,面對面的交流信息反饋進一步加快,增強了隱含經驗類知識和編碼化知識的流通。由于供應鏈及產業集群企業的活動根植于地方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的網絡之中,隨著地方社會網絡的形成和發展,產業集群企業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不斷增強,從而促進交易雙方達成合同與履行合同的速度加快。就是說,良好的信任度促進企業提高生產與服務的柔性以及在不可預測的事件發生時增強雙方的責任感,努力謀求雙方的共同利益隨著信任的加深,產業集群的創新活動發展到一個臨界質量水平后,就會隨時間的推進形成循環性正反饋積累優勢,促進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從而進一步增強產業集群的競爭力。
總之,產業集群的信任機制有助于減少集群組織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防止機會主義和道德風險,降低企業間的交易成本,也有助于維護集群的分工和生產體系,形成產業集群高效、靈活的交易模式,促進企業間的知識共享和集體學習,最終使產業集群具有其他產業組織難以匹敵的競爭優勢。
二、產業集群信任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任何一種信任機制,都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對當事人的信任,另一部分是對維持信任機制的信任。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信任都是不完全的。但是,在供應鏈及產業集群企業的活動中,存在著值得人們關注的信任缺失問題。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每年訂立的合同有4億份左右,而合同履約率卻只有50%;中國企業每年由于失信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 855億元,因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 800億元,由于合同欺詐造成的直接損失達55億元。每年因為公司高層相互不信任而散伙、破產而造成的損失,由于企業間相互不信任喪失了許多原本可以合作的機會而造成的巨大損失。概括起來,主要問題有:
1.狹窄而稚嫩的熟人“信任半徑”。在集群形成的初期,集群內大多數企業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組織,這無疑是一個以信任為根基的“熟人社會”,因為是熟人,所以彼此之間就很容易有了信任的可能。一些有家族關系、朋友關系、鄰居關系、同學關系的要么成為合伙人,要么在資金、技術等方面提供幫助,相互提供信息,相互之間協作關系比較密切。所以,企業間的信任多是基于對個人信息的了解,血緣、地緣、業緣成為企業間信任的基礎。這種“信任半徑”(Radius of Trust),即人們樂意把自己的信任擴展到的范圍大小,自然是狹窄而稚嫩的。企業之間在生產、銷售和采購環節上的相互聯系就是建立在這種信任的基礎之上。
但是,這種基于“人情圈”擴散而形成的信任是比較狹窄而稚嫩的。個別企業或(個人)的敗德行為很容易破壞整個企業集群由信任建立起來的運行秩序。比如隨著集群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有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獲取利潤,就會出現偷工減料,制造假冒偽劣產品等欺詐行為,如果政府監管不嚴,市場體制不完善,這種敗德行為就會迅速蔓延,這使得基于個人的企業間信任受到很大沖擊。為此,必須以各類制度來保障集群內企業間之間保持相互信任,規范企業在交易中的各種行為,從而整個集群處于高效率的狀態。目前,產業集群內這種基于制度的信任還很不完善,比較容易發生供應鏈及產業集群企業“信任鏈”斷裂現象。
2.脆弱而短拙的專業合作網絡。目前,產業集群多為資源密集型產業,以初級加工方式為主,極大地限制了產業鏈的延長,企業之間專業化分工不夠發達,在生產上相對獨立,發展的過程中缺乏應有的技術、信息等方面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交流,不能很好地建立技術與營銷網絡。在這些企業之間,非但沒有規范化的專業化分工和合作以及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創新,反而在市場競爭中,互相詆毀,相互拆臺,導致信息、技術、知識的流動嚴重不暢,造成企業間的交易費用居高不下,影響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優勢。
3.渙散而失范的中介服務組織。許多產業集群內缺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有效支撐,如行業協會功能發育不完善,行政色彩濃厚,只管收取會費,服務不到位等;信用評估機構嚴重缺乏,會計事務所、審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擁有大量企業信用信息的機構不足。部分中介組織執業道德較差,比如,向客戶單位有關人員支付回扣;曲意逢迎客戶單位,提供虛假認證,損害投資者利益;競相壓價,詆毀競爭對手等。還有,一些企業咨詢意識缺乏,對外部資源介入企業管理心存抵觸,使中介組織的服務空間受限。所有這些,對產業集群內部信任機制的建立形成了一定的制約作用。
4.淡漠而異化的社會文化氛圍。在市場經濟圖景下,過度的效益驅動被廣泛滲入到社會文化領域。很多企業沒有樹立正確的誠信價值觀念,加上誠信教育的缺乏,使得很多產業集群內缺乏誠信文化氛圍,從而使供應鏈及產業集群企業之間的信任度日趨滑坡,原有的信任變得淡漠而異化,甚至爾虞我詐,導致失信惡性泛濫。另外,一些產業集群內缺乏包容開放的社會人文氛圍,企業之間的過度競爭造成了敵意的心態,更減少了合作。特別是某些地方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歧視和限制外來企業和人口,阻礙了信息、資源的自由有效的流動和配置。
三、提升產業集群信任機制的對策
1.加強政府誠信的建設。政府誠信是整個集群信任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建立集群信任機制,就必須大力加強政府誠信的建設。比如,限制政府的權力,轉變政府的職能,建立有限而有效的政府,從而壓縮政府的失信空間;推行高效行政與回應行政,增加信用能力;實行政府政務公開,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使公眾對政府和公共部門擁有的公共信息享有知情權,從而改進信任關系;強化權力監督約束,追究失信官員的行政責任。
2.建立有利于集群發展的企業征信模式。企業征信制度,是指由專業化的信用管理或服務企業(公司)對全社會企業和個人的資信狀況進行系統的調查和評估,并按照市場化原則向社會開放征信資料和數據、提供信用報告的企業信用管理制度。借鑒發達國家的征信制度,建立有利于集群發展的企業征信模式,在集群內通過依法征集、披露和使用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使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損,從而促使整個集群內的企業和個人誠實守信。
3.加強集群內企業信用中介機構的建設。根據征信模式建立的征信公司,可以把集群內企業和個人的有關信用、商業信譽及道德品質等綜合信息聚集起來,形成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檔案,以備查詢。加快構建一個功能強大、方便快捷的開放型數據庫,開展技術轉讓服務、網絡信息服務、培訓服務等。進一步健全為資金流動服務的銀行等金融機構,為勞動力流動服務的人才交流中心,為加強同業人員交流合作而成立的行業協會、俱樂部以及法律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完善財務管理、執業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形成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內在機制,擬采取信用等級制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管理。
4.健全有關信用的法律體系。進一步加強法律制度建設,發揮其在建立健康的信任機制中的主導地位,只有法制化的程度提高了,信任機制才能得以建立。雖然中國已有“合同法”、“公司法”等經濟法規,但尚缺乏系統性的信用法律體系,還應更加完備和具體到關于保障信用關系的相應規則上。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盡快構建以《信用基本法》為龍頭、由多部配套和相鄰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組成的信用法律體系。
5.培育以誠信為基礎的集群文化。產業集群運行機制的核心是“信任和承諾”等人文因素,這種以誠實和信賴為精髓的產業文化能夠推動企業間正式與非正式交流的正常運行,避免企業之間惡性競爭,減少經濟摩擦。塑造區域誠信文化,一方面,地方政府應當運用輿論的力量對企業進行誠信教育,大力宣傳、引導集群誠信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與社會中介機構聯合,對集群內企業進行公正、客觀的信譽評級,向集群內外公布,對信譽良好的企業大力推介,對信譽差的企業則給予警示。
參考文獻:
[1][美]哈里森·懷特.機會鏈:組織中流動的系統模型[M].張文宏,等,譯.上海:格致出版社,1995:5.
[2][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M].彭志華,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王輯慈,等.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王春曉,和丕禪.信任、契約與規制:集群企業間信任機制動態變遷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3,(2).
[5]許淑君,馬士華.供應鏈企業間的信任機制研究[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0,(6).
[6]任興洲.從中國征信發展歷程看未來模式選擇[J].廣東經濟,2005,(5).
[7]康世瀛.產業集群與供應鏈形成發展的基礎推動力——信任[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1).
[8]曹休寧,劉友金.非正式制度時下的集群企業信譽機制[J].財經研究,2006,(11).
[9]陳通,田紅坡.集群企業信任機制的探討[J].經濟問題,2002,(11).
[10]劉友金.中小企業集群式創新[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11]馮德連,張興云,葛文靜.中國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信任機制[J].經濟問題,2003,(11).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