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闡述了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互動發展的關系,淺探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現狀及模式,剖析對區域經濟發展與職業教育互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區域經濟發展與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對策與政策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職業教育;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6-0231-02
區域經濟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區域性、應用性和崗位性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特征。實現區域經濟與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是一個亟待進一步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
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互動關系。
(一)區域經濟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
職業教育存在于區域經濟社會環境之中,受到區域經濟社會環境的制約。
1.區域經濟發展狀況決定著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水平和結構。區域經濟發展是職業教育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決定著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和水平。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決定著職業教育資金支持規模,提供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人口數量以及他們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程度、培養目標、內容和手段等。區域經濟的增長和結構的優化升級決定了對職業教育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的需求,從而引起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和結構的互動調整與升級。區域經濟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對職業教育發展的規模、質量和層次結構有著不同的需求。區域產業結構及變化決定著區域內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不同區域的產業特點對勞動力的類型結構有著不同的要求,進而影響著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和內容。
2.區域經濟體制決定著職業教育的體制和機制。經濟體制的改革必然帶動職業教育的管理體制、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就業分配等方面制度的相應變化,如市場經濟體制必然要求職業院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經濟制度的優劣決定著社會對職業教育參與的積極性。此外,區域經濟規劃的重點影響著職業教育的發展重點和結構分布。
3.區域經濟環境決定著職業教育功能的發揮。職業教育的功能表現,除了職業教育的內部要素之外,還與它和環境間的相互作用有關。職業教育表現出哪些功能,是其本身與它的環境共同決定的,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呈現出來,離開其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區域環境,職業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二)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職業教育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主要表現在:
1.職業教育能促進區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職業教育可以大范圍地培養農村實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使他們易于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生產附加值,開辟增加收入的新渠道。
2.職業教育可以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與人力資源結構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當二者一致時,將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提高經濟效益,加快經濟增長;當二者相悖時,則反之。因此,人力資源結構決定著區域產業結構能否順利調整和升級,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基礎。當今社會,技術技能型人才缺乏已成為阻礙中國各區域產業調整升級的重要因素。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能較好地緩解這一矛盾。
3.職業教育可以提高區域吸引外資的能力。當今中國正日益成為世界加工工廠,勞動力的可獲得性是投資環境的構成因素中一個非常重要因素。因此,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可以為本地區培養大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招商引資創造良好的人才環境。富士康集團到鄭州落戶就在于河南豐富的人力資源魅力。
4.職業教育可以降低區域對自然資源的消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必須依賴于科技進步,科技進步一般包括兩個過程:發明和轉化;而轉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著素質和技能水平,可以直接促進到科學技術的吸收、轉化和創新,通過人力資源能力的提高,進而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中國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問題分析
(一)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現狀
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利用智力資源興辦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方面,與時代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1.職業教育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的低層次性。職業教育在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過程中,戰略意識有待加強。這突出地表現在與對區域經濟建設起舉足輕重作用的大中型企業的協作、聯系的廣度遠不如與中小鄉鎮企業;開發、生產、咨詢、顧問等淺層次的協作所占的比例較大;職業教育未能發揮主力軍或指導性的作用。
2.職業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中人才培養的差異性。近年來,職業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但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來說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企業發展中需要的高素質的創造型、應用型人才太少,專業人才和熟練勞動者整體素質與時代的要求存在著較大差距;另一方面,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專門人才仍顯不足。
(二)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問題分析
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于職業學校、區域企業雙方都大有裨益。可目前進展不理想,原因何在?
1.職業教育的結構分布。區域職業教育的結構分布主要包括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和層次結構。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如果與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相互適應,則更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反之,則職業教育的一部分投入會成為人力資源的專業轉換成本,從而產生資源浪費。據研究:如果一個高中畢業生對社會創造的價值為1,中職畢業生所從事的職業與所學專業對口時對社會創造的價值為1.2,不對口只為0.8。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也影響教育投入效用的發揮,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應與區域經濟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以及區域的技術結構相適應。
2.制度環境。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將受到制度環境的制約。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能促使職業教育發揮最大的作用,是區域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和重要保障。
3.社會文化。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的促進作用,不僅受到法律制度的影響,它還受到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制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社會文化。社會文化影響著人們的信念和選擇的標準,在一定客觀現實基礎之上,決定著人的生活方式和行動方式。理想的社會文化可以使職業教育對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而一些不適宜的社會文化因素,如人們對職業教育的鄙視態度、重學歷輕能力的觀念等,可以使職業教育的效用降低。
4.經濟增長。一個區域的經濟長期沒有增長,那么職業教育的經濟效益就會下降。經濟的不增長意味著經濟生活處于平衡狀態,經濟活動的范圍在特性上沒有變化,對能力和就業人員的需求變化減少,通過職業教育所提高的能力將得不到發揮,職業教育對社會經濟的作用就受到限制。
三、促進中國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措施
目前發達國家主要有市場主導型、政府主導型和跨國家型三種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盡管發展模式不同,但都重視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重視市場的基礎性作用,重視教育、培訓事業資金投入,以提高勞動者素質。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結合中國實際,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1.確立協調互動發展的模式。政府應主導職業教育和統籌硬件建設,辦學上引入市場機制,職業教育機構主動尋求與社會經濟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與之形成良性互動。職業教育體系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區域,應考慮建立較為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區,而應根據地方經濟實力和發展需要,建立相應的職教體系。職業教育類別與產業結構相適應。發達地區由于產業結構較為合理,三個產業的結構趨于現代化,因此職業教育的類別、專業設置上應以第二、三產業為主。而在欠發達地區,主要面向第一、二次產業培養所需人才。
2.企業應重視職業學校力量。市場經濟社會,企業一定要推動企業和職業學校的密切合作,提高企業的技術發展能力。區域企業要主動邀請職業學校有關專家參加咨詢和論證。企業一方面要采取優惠政策鼓勵職業學校教師到企業兼職、講學或當顧問,提高企業科技人員的知識水平。另一方面要支持企業專家登上職業學校講臺。還要積極支持協助職業學校在企業建立教學實踐基地,以培養技能性實用性人才。
3.建立現代開放職業教育體系。應建立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相適應的以高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教育與培訓相結合,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構建互相銜接、相互貫通,多層次、多元化、終身化、保障性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4.制定有效合作的激勵政策。國家要建立和完善職業學校與區域各企業相互了解,密切合作的途徑,實現職業學校與產業界的經常性接觸與對話;職業學校主管部門及職業學校本身要建立、健全、完善和加強對職業學校廣大教師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的激勵措施。通過政策法令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來保證職業學校與區域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如今,中原經濟區建設已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這使得中部崛起可期可待。而我們河南職業教育勢必抓緊融入中原經濟區建設浪潮中,才能真正成為經濟建設的生力軍,才能真正使自身發展得更快更好更強。
參考文獻:
[1]龐祥武.論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J].理論界,2005,(1).
[2]林金良.論區域經濟建設與區域職業教育的發展[J].教育與職業,2006,(36).
[3]諶瑩,唐志軍.發達國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策研究[J].改革與開放,2008,(3).
[4]吳彤林.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09,(6).
[5]常雪梅.促進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J].高教與經濟,2010,(1).[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