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單位健康體檢方興未艾,但也帶來各種沖突,諸如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等。單位健康體檢中存在著行政法律關系、合同法律關系、勞動法律關系、侵權法律關系等諸多復雜法律關系。單位體檢合同的雙方是醫院與單位,體檢者應該“分清因果,理清關系”,可以通過單位向醫院主張違約,或直接向醫院主張侵權,來維護自身的權益。
關鍵詞:單位體檢;法律關系;救濟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6-0212-02
一、案情回放
2007年5月14日,原告瞿?菖?菖、謝?菖?菖、黃?菖?菖所在單位?菖?菖?菖縣地方稅務局組織該局干部、員工到?菖?菖?菖縣中醫院體檢。包括原告在內的多名員工被體檢出有乙肝。體檢結果出來之后,醫院將結果送交給原告所在單位?菖?菖?菖縣地方稅務局工會,由工會通知員工領取體檢結果。在領取體檢結果的過程中,原告被查出患有乙肝的消息不脛而走。原告因此非常痛苦,多方吃藥,但經過其他醫院檢查,知并沒有患乙肝,再次到縣中醫院復查,確實沒有患乙肝。原告遂將該醫院告上法庭,訴稱因其誤檢,隱私被向外傳播,名譽權受到侵害致自己精神痛苦、名譽及財產受損,要求被告賠償損失并賠禮道歉、收回名譽。
上述案例是單位健康體檢易發糾紛中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隨著社會的發展,單位健康體檢方興未艾,但是糾紛也日益增多,尤其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比較嚴重。為了更好地保護體檢者的合法權益,很有必要深入地了解單位健康體檢中的法律關系。
二、單位健康體檢中的法律關系分析
單位健康體檢中,法律關系比較復雜。筆者認為,主要存在有行政法律關系、合同法律關系、勞動法律關系、侵權法律關系等幾種法律關系,在此試作簡單闡述。
單位健康體檢糾紛中的法律關系圖
1.行政法律關系。單位健康體檢行為,作為一種醫療行為,醫療衛生管理機構對此有管理的權利與義務。首先,行使行業準入的行政許可權利。非經管理機構許可,任何單位不能從事健康體檢的業務。其次,行使監督管理權利。對違規違紀的行為有權進行行政處罰。管理機構有權對體檢設備、場所進行現場檢查,有權對上崗人員的資質進行檢查。對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可以要求醫療機構限期整改,并可以依法進行處罰。最后,行使行政調解等解決糾紛的行政職能。從便民利民的角度出發,醫療衛生管理機構自然而然承擔著第一位調處糾紛的職能。在醫、檢糾紛中,醫療機構一般處于強勢地位,醫療衛生管理機構作為醫療機構的上級管理部門,對于平衡醫、檢雙方不對等的地位,維護體檢者的合法權益,起著重要的作用。
2.勞動法律關系。在單位健康體檢中,存在著兩種勞動關系。一種是醫療機構與醫護人員之間存在的勞動關系,醫療機構的體檢業務,通過其醫護人員來實施,醫護人員的職務行為實際上應為醫療機構的行為。另一種是體檢單位與被體檢者之間存在的勞動關系。員工有權利參加單位組織的作為福利內容之一健康體檢行為。這兩種勞動關系都受到法律的保護。
3.合同法律關系。關于單位體檢中的合同法律關系,有三種理解:第一種,認為體檢中的合同雙方是醫療機構與被體檢者個人。持有這種觀點者,尚個人權利,強調個人權利,主張一旦醫、檢雙方有糾紛,被體檢者可以直接以違約將醫療機構訴諸法律,以便最大限度保障個體的權利。第二種,認為體檢合同是一份為第三者利益訂立的合同。合同雙方是體檢單位與醫療機構,但因合同涉及第三者(被體檢者)的利益,故第三者基于利益關聯,可以以違約為由將醫療機構訴諸法律。第三種,認為體檢合同的主體雙方是體檢單位與醫療機構。體檢合同是由體檢單位與醫療機構磋商、訂立。雙方的權利義務具有相應性,體檢單位享有知道體檢結果的權利,應該履行支付體檢費及組織員工進行體檢的義務;醫療機構有對體檢單位員工實施健康體檢的義務,同時享有獲取體檢費的權利。
筆者傾向于第三種觀點。前兩種觀點都違背了合同的相對性原則:第一種觀點拋開體檢單位來談,在實踐中也是很難行得通的。第二種觀點從利益關聯的角度來分析問題,也違背了合同相對性原則,可能導致違約的無限擴大。筆者以為單位組織的體檢有別于患者個人的體檢。(1)前者關系雙方是單位與醫院。單位與醫院協商各具體事項,單位對醫院負責,醫院對單位負責。后者關系雙方是患者與醫院。(2)前者參加體檢者具有被動性。參加體檢者在參加活動之前有選擇權,可以選擇參加或不參加,這是個利益權衡的過程。一旦選擇參加,則參加體檢者須接受單位體檢的程序和結果,具有被動性。后者具有自主性,其目的是患者自己了解自己的疾病狀態。(3)前者單位有知情權。單位因為工作性質需要,工作環境健康或提高員工身體健康等多種動機,希望了解員工的個人健康狀況。單位支付了體檢費用,對體檢結果有知情權。后者體檢結果只有患者自己知道。
從前文所述之乙肝案例看,原告參加的體檢活動自始至終是一次單位組織的體檢。基于契約,醫院只對付款的體檢單位負責。
4.侵權法律關系。在單位健康體檢的過程中,被體檢者權益最容易受到來自兩方面的侵害。一是醫療機構及醫護人員的侵害。被體檢者遭到的侵害,很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醫護人員的職務行為,另一種是醫護人員的個人行為。如果是前者,這種行為對醫護人員來說,實際上是一種事實行為。雖然體檢行為是由醫護人員具體施行,但是因為醫護人員是在履行工作職務,其行為就是代表醫療機構的行為,按照《侵權責任法》的規定,這種情況應該由醫護人員的所屬單位予以賠償。如果是后者,則應該由醫護人員個人予以賠償。二是體檢單位的侵害。一般而言,體檢單位與被體檢者是單位與員工的關系,不可能去侵害被體檢者的權益,但是現實生活非常復雜,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比如前述的瞿、謝、黃三人乙肝案,原告的隱私即是在體檢結果送交單位后發生了失密。類似情況單位是有責任的。
三、單位健康體檢中被體檢者權利的救濟
筆者以為,救濟被體檢者的權利,應該“分清因果,理清關系”,從不同的渠道加以救濟。以前述案例為例:
從違約救濟來看,作為體檢者的瞿、謝、黃三原告不能向醫院主張違約。因為體檢合同不是由體檢者個人與醫院簽訂,雙方不是體檢合同的當事雙方,根據合同的相對性,雙方不能相互主張違約。然則三原告的權益如何才能得到保障呢?只要經復檢沒有乙肝,那么就說明醫院構成了誤檢,瞿、謝、黃三原告可以通過自己的單位即體檢單位,向醫院主張誤檢構成違約,要求醫院賠償其直接與間接的損失。
從侵權救濟來看,瞿、謝、黃三原告的維權成本較高。
1.損害結果難以確定。從財產上看,本案難以計算原告因體檢結果造成的既得利益與可得利益的損失。從非財產上看,原告訴稱名譽因體檢結果而受到損害,但是缺乏相應的證據支撐。
2.違法行為難以確定。在體檢中,醫療儀器、設備的精確度,以及體檢醫生的學識水平、體檢者體檢當時的身體狀況等多種因素都會影響到體檢結果,出現“誤檢”是醫學常規所允許的。醫院將體檢結果送達給體檢單位的行為是否侵害了體檢者個人的隱私權呢?單位組織體檢中,按照合同的相對性,醫院只對單位負責,并保守秘密。員工權衡利益,可以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不參加體檢;也可以為了單位提供的機會或福利,對單位放棄自己的健康隱私權,讓單位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單位由此有權了解體檢參加者的體檢結果。醫院沒有擅自散布該結果,也沒有以書面或口頭形式宣揚該結果,將體檢結果送交單位的行為不構成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不侵犯體檢者的名譽權。
3.因果關系難以確定。以前述案例來說,原告訴稱的精神痛苦,一方面由于原告沒有及時“復查”就沉浸在對乙肝的恐懼之中,另一方面主要是原告擔心他人知道自己患有乙肝而對自己加以歧視。體檢結果是在哪里被泄露出去的?是在原告的單位。因此,原告訴稱的損害與醫院的行為之間沒有因果關系。
4.主觀過錯難以確定。單位體檢,主觀上各方都沒有傳播體檢者隱私、侵害其名譽權的故意;如果有義務而沒有盡到應盡的義務,那么從主觀上說是存在過失的。如行為人沒有盡到善良的注意義務、沒有以合理的形式通知體檢者本人、沒有及時提示“復查”等。從本案看,醫院在主觀上沒有過錯。
綜合看前述案例,原告主張違約的同時又主張侵權,這很難得到法院的支持。筆者以為,要么通過體檢單位向醫院主張違約,要么由體檢者直接向體檢單位主張侵權,這樣更能保障體檢者的合法權益。
從程序上看,體檢者可選擇行政救濟或司法救濟。司法救濟程序一般成本較高、時間較長,行政救濟程序能夠相應降低體檢者的維權成本,加強衛生職能部門對醫療機構的監管,切實保障執行,從而維護體檢者的合法權益。筆者以為,如果協商不成,走行政救濟程序更有利于化解矛盾、解決糾紛。
參考文獻:
[1]張文顯,和諧精神的導入與中國法治的轉型——從以法而治到良法善治[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3).
[2]王雪萍,謝育敏.論醫患關系的法律屬性及其立法規制[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8,(5).
[3]趙敏,曾予.探究醫患法律關系的法律屬性[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8,(2).
[責任編輯 王曉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