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就業難是困擾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大現實問題。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而造成心理壓力過大。就業難,引發而來的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日益突出。旨在分析當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幾種表現和影響因素,探究應對策略,以達到促進大學生健康就業、充分就業、全面就業。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6-0100-02
自1999年高校擴招開始,高等學校在數量、規模、專業設置等方面急劇增長,促使中國高等教育逐步進入大眾化時代。眾所周知,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生力軍,解決好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民生之本,關系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就業問題既是重要的政治問題及社會問題,也是關系每個畢業生切身利益的經濟問題。不妥善解決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就不能很好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將引發各種矛盾,最終會對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是政府、高校當前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的概念
研究中國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必須首先明確大學生就業心理的概念。然而,關于大學生就業心理概念的界定至今尚未有統一論述。目前,學者們普遍認為,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是指大學生在考慮就業問題,為獲得職業做準備及在尋求職業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心理現象。就業是大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更是大學生人生中面臨的重大抉擇,多數大學生從進校起就會開始考慮自己的前途問題,并為未來的就業提早做各種準備。因此,就業心理是貫穿在整個大學的學習與生活中的心理現象。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表現
1.等待心理。此種心理往往是由于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對外界環境估計不足,認知不確切,而造成他們缺乏對就業形勢的清晰判斷,過分注重經濟意識和區域觀念,講究地區經濟發達,地理位優越,待遇優厚,不愿意嘗試到經濟一般的地區、規模較小的單位工作,結果一直等待合適崗位出現,“高不成,低不就”,雖然專業熱門、素質優秀,卻成為了就業大軍中的掉隊者。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種輕視自我或低估自己能力的消極心理狀態。某些大學生因為自己不是“身出名門”,專業過冷,學歷不高、長相平凡,既無關系可找,也無金錢可用,總是認為自己毫無優勢可言,在擇業過程中表現的缺乏信心與勇氣,縮手縮腳,優柔寡斷,一旦求職失敗更是自慚形穢,一蹶不振,致使自己始終徘徊的就業大門之外。
3.焦慮恐懼心理。在擇業受挫后,多數畢業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他們或者因為所畢業的院校名氣較差、自己的學歷層次較低而不敢大膽求職,或者因為學業成績不佳、能力一般而感到煩惱,或因為用人單位過高的要求與嚴格的錄用程序而感到恐懼,還有的因為對所找的單位期望值太高等。許多畢業生在求職屢遭挫折后,往往會產生一種焦慮恐懼的就業心理。他們往往情緒緊張煩躁,意志消沉,懷疑自己的能力,對前途沒有信心,個別人甚至產生絕望的心理,出現極端行為這種焦慮心理,在一些就讀冷門專業、成績較差、性格內向的畢業生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極大地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4.嫉妒心理。看到別人某些方面條件比自己好,或找到的工作比較理想時,認為別人的優勢是對自己的威脅,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懼和憤怒,于是借助各種報復的手段來求得心理的補償。在擇業過程中嫉妒心會使同學之間人際關系緊張,也影響求職的順利進行。
5.依賴脆弱心理。當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由于從小養尊處優,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較差,往往依賴性較強,缺乏責任感和獨立決策能力,在就業競爭中缺乏進取精神。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激烈的就業競爭,他們往往是被動選擇,過多地依賴他人,他們或依靠父母或寄希望于親朋與社會關系。這種缺乏主動性和擬用機遇的就業心理,導致許多畢業生就業期望值或很高或很低,當這種依賴心理一旦被殘酷的現實擊潰時,他們大多痛恨憤世,極度亢奮或抑郁,有的甚至走上報復社會的歧路。
6.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指在求職中不考慮自己的興趣、專業等特點,盲目聽從或跟隨別人的意見以及盲目尋求熱門職業的現象。一部分大學畢業生由于獨立性不強,缺乏實踐經驗,在求職過程中,易受別人暗示。他們對自身主客觀條件不能準確分析,對自己適合什么樣的職業以及將來準備從事什么樣的職業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與目標,也不深入了解各種職業,盲目跟隨大流。持有這種心理的畢業生往往脫離自己的實際狀況,跟在別人的后面走,容易受社會思潮和社會觀念的影響,缺乏個人主見,過多地表現出盲目從眾與趨新。在就業市場中哪個攤位前人多,他們就往哪里去,別人說什么工作好,他們就尋求什么工作,而全然不顧自己的能力和現狀不會揚長避短。這種憑一時激情而人云亦云的求職者,在就業時難免遭受不必要的挫折,有時可會因此而延誤或喪失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就可能獲得的就業機會。即便是暫時順利謀到了一份職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有可能會遇到本來可以避免的麻煩。
三、應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的基本對策
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對于中國社會的穩定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因此,我們必須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及合理的建議來幫助大學畢業生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使他們以最佳的心理狀態來迎接這一重大抉擇。為此,解決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1.國家采取有力措施。需要國家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盡可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盡快完善和規范畢業生就業市場,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公開、公平的競爭機制;同時需要社會關心、幫助就業困難的大學生群體以及高校大力加強就業指導和心理咨詢工作。
2.正確認識自己,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只有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才能改正、完善自己。因此,正確認識自己是成功就業的第一步。只有充分認識、了解自己的興趣、個性、能力和價值觀,并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樹立正確的就業目標;只有合理定位自己,對自己做出客觀的評價,才能理智地對待自己的優缺點,做到不卑不亢,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變被動為主動。另外我們還要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增強一點抗挫折的能力,做好迎接未來挑戰的準備。在心里給自己一些信念,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相信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未來無限精彩,只有敢于進取,勇往直前的人才能贏得最后的勝利。
3.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己的就業觀念。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所以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應該及時更新。過去那種統一包分配的時代早已遠去,今天的社會給大學生提供了自由擇業、人才流動的更大空間。因此大學畢業生應該加強自主擇業的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心態,筆者認為,先就業、后擇業。應該是一種正確的擇業觀,因為人先要溫飽和生存而后才能談發展。當前,中央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政策,去基層并不意味著沒有前途,所以大學生應該轉變一些錯誤認識,科學辯證地看待問題,到祖國需要我們的地方去。與時俱進,端正職業動機,把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索取和貢獻的關系,擇業時不僅要考慮個人愛好也要兼顧社會對人的需要,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健康、和諧的發展。
4.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提高綜合素質。大學生應該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知識結構,結合社會環境,對將來要從事的職業以及發展方向做一個合理的規劃,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職業。畢業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自我評價、樹立目標、環境評價、職業定位、實施策略以及評估與反饋。此外,畢業生應掌握一些就業技巧,了解一些就業知識,根據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要求來有意識地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個人綜合素質的高低是其在競爭中能否取勝的一個關鍵。因此在校學生不僅要專業技能過硬,更要加強實踐技能、為人處事技能等一些綜合技能的訓練,這對于提升就業中的自信心,增大成功率有重要作用。
5.接受客觀現實,主動適應社會。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一個客觀現實擺在我們面前,因此我們的態度應該是欣然接受而不是抱怨生不逢時,正確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應該積極主動適應環境。畢業生人數的猛增使得大學生已不再是天之驕子,他們只是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中的一員。要想在這個競爭和多變的社會取得一席之地,大學生應該加強社會實踐,增強社會適應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注重理想、信念和責任感的培養,激發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外還要加強人格鍛煉,以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新的就業制度和國家優惠政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所以大學生應該加強競爭意識,在客觀環境不變的前提下,思想上積極主動,爭取實現順利就業。
總之,大學生就業不僅對他們自身來說是一個重大問題,而且對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國家來說,都是一個重大問題,尤其是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消極影響依然存在的情況下,更要重視這個問題。這就要求各方共同配合,幫助大學生克服就業心理問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為他們以后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蔣鳳麗.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調適[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51-152.
[2]孟令權,鄭曉敏.影響大學生就業心理因素分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07-109.
[3]敖曉妍.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挫折現象及其輔導模式[J].江西社會科學,2003,(9):243-244.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