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資源基礎理論的角度出發,得出了經理人創新精神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之一;而目前職業經理人創新精神缺失的原因就是委托代理模型所導致的,通過對霍爾姆斯特羅姆和梅爾格羅姆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提出了解決的策略。
關鍵詞:委托—代理;創新;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6-0177-02
一、創新資源的內涵及現狀
巴尼以VRIO來界定企業的資源并指出現代企業的想要獲得競爭優勢,就是要努力獲取符合價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及不可模仿的企業資源,并通過這些資源為企業帶來潛在的經濟租(Rent)。理論界根據租金的性質不同,通常把租金分為三大類:一是通過政府保護或者共謀合作而造成很高的進入障礙,進而獲取的壟斷租金。二是由于具有稀缺性資源而獲取的理查德租金。三是由具有風險意識的革新者或企業家獲取的熊彼特租金[1]。雖然經濟租的本質不同,但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條件就是要求企業必須保持異質性。如果異質性只是暫時現象,那么租就可能流失,企業將會失去它的競爭優勢。企業治理的主要任務就是努力獲取資源創造租,并盡量延續租的時間,最大化保持異質性的條件以便為企業創造租金。
二、委托—代理創新精神不足的根源分析
隨著職業經理人引入,委托—代理管理成為企業治理機制研究的重要內容。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 1976)通過把企業契約關系引入生產函數,強調權利結構和組織結構在激勵自我利益和個人最大化,以達到實際上可能的產出方面的重要作用。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32)認為公司治理應致力于解決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公司治理的焦點在于使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利益相一致。委托代理理論的提出在一定層次上為企業的治理和發展提出了一個思路,但在對企業治理動態來看,現有的委托代理模型在對代理人創新意識的激勵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或不足。
委托—代理理論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是信息不對稱。由此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代理人),可能會利用這方面的優勢損害信息劣勢方(委托人)的利益。換言之,當代理人的利益與委托人的利益相沖突時,代理人往往會產生“道德風險”行為。信息不對稱的存在的客觀事實正是代理成本發生的最基本原因。根據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與自利原則,委托—代理理論否認經營者無私假設:如果這種關系(委托代理關系)的雙方當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代理人不會總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行動(詹森、梅克林1976,1988)。代理人不僅有自己的利益(效用函數),而且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利益,且其利益通常與委托人利益不一致,使得委托人須通過對代理人進行適當激勵,以及通過承擔用以約束代理人越軌活動的監督費用。在初始契約簽訂時,雙方擁有完全信息,即關于個人能力、效用函數等的信息都是“共有知識”,但在初始契約簽訂后,經營者選擇行動,自然“選擇”狀態,行動和自然狀態一起決定產出結果,企業可以觀測到產出結果,而對相應的經營者行動本身和自然狀態本身未必能夠直接觀測到,存在著隱藏行動。經營者行為面臨兩種選擇,即不創新和創新。
我們可以以霍爾姆斯特羅姆和梅爾格羅姆(Holmstrom Milgrom,1987)模型來驗證這一結果:令行動a代表代理人的努力,令X=a+ε為委托人觀察到的產出。隨機變量ε具有均值為零、方差為a2 的正態分布。假設委托人選擇的激勵方案是線形的,令δ為代理人創新能力,使得s(x)= δ+γx=δ+γa+γε。這里γ是特定參數。由于委托人是風險中立,其效用為:
E[x- s(x)]=E[a+ε-δ-γa+γε]=(1-γ)a-δ
假設代理人具有不變絕對風險回避效用函數,u(w)=-e-rw,其中,r為絕對風險回避,w為財富。代理人的財富就是:
s(x)= δ+γx
由于x服從正態分布,所以財富也將服從正態分布。在此情況下,代理人的效用線形依賴于財富的均值和方差。于是,與激勵性報酬:
s(x)= δ+γx
相關聯的代理人的效用將由δ+γa--γ2rδ2/2給出,代理人希望最大化這一效用減去努力成本c(a):
maxuδ+γa-γ2rδ2/2 - c(a)
其一階條件γ=c'(a)
委托人的最大化問題是,在代理人得到某一水平的保留效用u約束及激勵約束γ=c'(a)下,約定最優δ和γ。這一問題可以寫為:
maxr,αMax (1-γ)a-δ
s.t. δ+γa-γ2rδ2/2 - c(a)≥u
c'(a)=γ
從第一個約束中求解γ,并將它們代入目標函數。簡化后可得:
max a - c'(a)2rδ2/2 - c'(a)
微分,得一階條件1-rc '(a) c''(a)δ2-c'(a)=0
求解c'(a)=γ可得:
γ=1/[1+rc''(a)δ2]
這一方程顯示了解的實質特征。經理人的創新以霍爾姆斯特羅姆和梅爾格羅姆模型所表達的激勵制度,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代理人對創新的刺激。因為如果代理人采取風險規避,在企業經營中完全放棄創新,即δ2=0,以至不存在風險,該式直接就變為最優的風險分擔狀況(Borch,1962)。也就是說代理人的報酬是固定的,不承擔任何風險。但是這種情況違反了激勵約束條件,因為代理人在固定報酬的條件下肯定不會采取高風險的行為。這樣就有γ=1,代理人將獲得最優激勵方案具有s(x)= δ+γx的薪酬。如果δ2>0,即代理人在經營中采取創新,可得γ<1,于是每一當事人分擔部分風險。不確定性越大,或者當事人風險回避,γ將越小。它的經濟含義就是資源的分配無法達到最優,這是該模型一個重要的結論。
上述模型得出的結論對改善雙方關系是有深刻意義的,在委托代理雙方的選擇中,假設代理人不存在個人的風險偏好,那么最終將會達到委托人的最優的結果,即資源的配置是有效率的。但由于代理人的風險規避使得代理人選擇了次優的結果,即資源的配置發生了扭曲。由于委托代理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必然獲得有價值的信息。企業不僅要花費大的監督成本,而且執行也相當困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解決好以下三個矛盾,才能解決現代企業的委托代理關系:(1)由于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從而使得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有不同的訴求,也就使得雙方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不一致;(2)企業所有者與執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認知分歧,即雙方之間風險偏好不對稱;(3)經營者在注重短期與股東注重長期的結果導致了雙方在投資決策方面的期限偏好不相同。
三、委托—代理的解決對策
(一)委托人應拋棄短視目光,具備戰略意識
企業實際上成為了委托人和代理人公開相互交易各自利益的市場,而不是權力系統中的一個任命,更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絕對道德要求: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是契約關系。各自對對方利益的滿足度和約束需要以合同形式來確定。由于委托人又過度追逐短期利益,因此與代理人的合約一般都是短期。調查表明,目前國內企業代理人連續在同一個企業擔任廠長(經理)的任職年限六年以上的僅有64%。由于任職期限過短意味著和任職不穩定可能使得δ2比較大,代理人因為其不確定性降低實際的效用水平,在無法確定能夠獲得創新收益的情況下,理性的代理人顯然愿意回避風險、穩妥經營,創新精神也就無從談起。
(二)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制度
委托—代理問題的產生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數經常不一致、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間存在著對工作的詳細信息、代理人的能力的信息不對稱,因此使得度量代理人業績的成本昂貴。所以,除非委托人能有效地約束代理人,否則代理人做出的決策通常不是最優的,這就有可能產生機會主義行為。因此委托人怎樣在缺乏全面嚴格監督的情況下,制定一套激勵報酬機制,使代理人在為自己的利益努力的同時,能自愿地為委托人的利益效勞。為解決委托代理風險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可采取跨時激勵制理論模型。這種模型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將經營者的酬金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風險性酬金,主要是經營者在經營期滿或卸任后通過對企業綜合經營績效來支付;另一部分是基本工資,它是通過當年經營績效給付的,相對于風險性酬金,這部分的浮動幅度較小;對于具體的分割比例,通常會堅持風險性酬金遠大于基本工資的原則,這樣就會讓經營者不在只是關注企業的短期發展,而是在兼顧短期效益的同時也會意識到企業長期發展的重要性。數學模型為:W=∑Cn+∑F(xn+t) n=1,2,3…任期;其中C代表各年的基本工資,W代表代理人的酬金總額,n代表代理人的任期,F(xn+t)表示卸任后企業綜合經營績效,t代表跨時期限。代理者階層酬金在這種激勵模型中很大一部分即利潤是任期內長期投資活動i的遠期函數和卸任期內生產經營成本c的即期函數,即:Pn+1=F(in,cn+t)n=1,2,3,…,任期。因此,它促進技術進步,激活企業發展后勁,能鼓勵長期投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經營者在任期內的各種經濟指標等短期行為,有效的杜絕了代理人的風險規避和短期偏好;同時也能解決委托代理在投資風險和投資期限方面偏好不一致的矛盾,使二者的物質利益從根本上實現統一。
(三)建立有效的風險決策機制
企業如果想要杜絕不當創新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就必須在企業內部建立相應的風險評估體系,以提升創新的效率。設創新成本為c,失敗概率為p,由于企業創新帶來的收益為u,失敗后的損失為ku,其中k為系數。如果企業要提倡創新行為,只有當下式成立時:
c<(1- p)u-pku 即期望收益大于成本,整理得:< k,取k*=。當k > k* 時,應提倡冒險行為,當k< k* 時,創新沒有意義,應該停止創新。
因此評估經理人創新的做法從以上模型中可以看出:(1)提高創新成功的概率,企業應該為經理人提供必要的技術保障、資金支持以及人員配備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創新活動成功率。(2)減小創新活動的成本,創新雖然能夠確保企業的長久發展并為企業帶來一定的收益,但如果一個創新活動的成本太高,最終可能會讓企業虧損,而且還可能喪失經理人職業生涯。
參考文獻:
[1]王靖鵬,樊耘. 企業家能力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競爭優勢[J].經濟管理,2007,(12):25-29.
[2]李維安.企業家創新精神培育:一個公司治理視角[J].南開經濟研究,2003,(2):56-59.
[3]盛宇華.組織激勵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4]周霞,陳金廣.基于委托—代理的企業經理人激勵[J].華東經濟管理,2008,(4):104-106.
[5]何亞東,胡濤.委托代理述評[J].山西大學學報,2009,(3):62-64.[責任編輯 安世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