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城市化、人口結構轉變、勞動力市場轉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等一系列結構性因素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選擇在大城市就業。上海作為全國的經濟中心,“蟻族”的數量在近幾年內急劇增加,對上海市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深入了解該群體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我們針對上海地區的“蟻族”群體進行了調查與分析。
關鍵詞:蟻族;生存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6-0133-02
一、研究背景
“蟻族”是高校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的典型概括,這一群體有三個明顯的特征:大學畢業、低收入、聚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形勢變化,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蟻族”的數量在近幾年內急劇增加,遍布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已有上百萬的規模。“蟻族”數量的不斷增加使得該群體正成為重要的社會組成部分,盡管還沒有形成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階層”,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各種困境是值得反思和重視的。
上海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房價物價飛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城中村”現象日益顯現且范圍迅速擴大,對上海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上海“蟻族”并沒有形成像北京唐家嶺那樣的聚集地,主要散落在小區里,且以合租形式居多,在靜安寺、徐家匯附近以及閔行區的西邊城鄉結合部也較多存在。為深入了解該群體的狀況,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調查小組分別走訪了閔行區、徐家匯及周邊的“蟻族”聚居區,以20~30周歲間的高校畢業生和社區相關工作者為調查對象,以采訪和發放調查問卷為主要途徑。最終,收回有效問卷數223份,調查小組根據采訪記錄與問卷結果進行了統計與分析。
二、“滬蟻”群體生存現狀
綜合上海市閔行區與徐匯區及周邊“蟻族”群體的基本情況,我們從生活面貌、職業狀況、教育背景、社會保障水平四個方面進行了統計分析,調研結果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
從生活面貌來看,“蟻族”明顯被城市日趨邊緣化,高額的房價與水漲船高的房租,讓“蟻族”只能蝸居于上海各區域的邊緣地帶或散落于城鄉結合部的居民區。聚居區的住宿條件相對簡陋,設施質量與安全系數極低,整個區域形成自給自足、自我封閉的底層級衍生經濟圈。
職業狀況方面,統計數據顯示:失業人數占10.1%,工作不滿三年的年輕人占到6.4%,其中有較好的基本保障和穩定工作的僅占7.8%。多數從事著保險推銷、電子器材銷售、廣告營銷、餐飲服務等臨時性工作,且47.5%從事著兼職工作,平均月收入為2 100元左右,他們中78%的都收不抵支,有時候只會略有結余,且絕大多數沒有“三險”和勞動合同。同時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近兩年物價、房價不斷上漲的因素,“蟻族”的平均月支出呈現上漲趨勢,生活狀況正在不斷惡化,經濟狀況普遍陷入了入不敷出的窘迫之中。
教育背景方面,在被調查者中,畢業于211工程院校甚至有研究生學歷者共占到17%,畢業于普通院校或職業院校者占到68%。可以發現,大學畢業生是這個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是有知識、有文化、有思想的一個群體,但是到底會為社會發展增添活力還是會制造阻力取決于城市管理者的態度與政策,如何對其妥善安置成為城市管理者面臨的重大課題。
社會保障水平的現狀與其生活面貌相當,缺乏必要的生活安全保障,生活秩序較為混亂。例如醫療保障方面,作為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在上海,全國范圍內以“蟻族”為代表的大學畢業生卻屬于醫療保障的空洞群體,缺乏制度與政策的保護。
三、“滬蟻”現象產生的本質原因
“滬蟻”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層次的原因,既有個人原因,亦有社會因素。
1.個人主觀方面。了解了該群體的生活現狀,我們不禁會問:大城市的生活壓力如此之大,為何不選擇離開?為何非要留在大城市?這也是我們在調查訪問中常問的問題,社會上同樣有很多聲音在質疑“蟻族”們留在大城市的執著。走訪調查中,“蟻族”們對該問題的回答包括:為了夢想,希望有更好的發展空間;為了父母,要把父母接來大城市一同生活;為了下一代,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為了愛人,大城市機會多等等。可以看出,“蟻族”的選擇很大程度上不是基于生存需求,而是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夢想自己能有和大城市里的孩子一樣的身份和地位。
通過跟“蟻族”零距離接觸,和他們聊生活、聊未來,沿著他們的心理路程,我們也發現:“蟻族”的現狀并不像媒體所描述的那樣痛苦迷惘。誠然,經過幾年的辛苦打拼,面對飛漲的房價與物價,面對婚姻事業的壓力,不少在滬的“蟻族”會選擇回到家鄉,或到生活成本相對較低的城市去發展,但是絕大多數依然堅持留在都市,為了心中的理想,不怕苦不怕累,忍受“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艱難甚至窘迫。即使生活艱苦,但他們大多數是積極向上的,并不消沉,被調查者中,83.6%的人認為,自己的經濟地位會在未來五至十年內提升,65.6%的人對自己未來的成功非常有信心,56%的人認為,他們會在將來的五至十年內,成為社會精英階層。
2.社會因素。首先,大城市有獨特的吸引力,大學畢業生多選擇大城市作為理想實現地。在人才聚集的上海,各個行業的從業者都比中小城市的機會要多得多,以教育、醫療、養老這三大公共服務為例,上海等一線城市一般兼有全省或全國經濟中心的職能,其市民享有更好的保障與服務;大都市的競爭環境相比中小城市更加公平。由于大城市的分工細致,各行業專業化程度較高,輿論監督的環境以及居民整體權利意識優于中小城市,其競爭環境相對公平一些。人都是理性的,大多會做出“人往高處走”的選擇,這種“高處”不僅僅指棲身城市的規模、繁華程度,更多的是指生活質量和出頭的機會。其次,“蟻族”問題的出現更是一個教育體制問題,是一個時期以來相當部分高校走“高大全”式的發展道路形成的結果。所謂高大全,即辦學上層次(高)、招生擴規模(大)、學科全覆蓋(全)。雖然高校堅持“以人為本”,在素質教育方面頗有成效,但在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識水平、實踐能力、人才培養的產業化方面提高了多少?人才培養的同質化現象使得短短幾年后,市場需求趨于飽和乃至過剩,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凸顯。并且,房價、物價上漲也是“蟻族”呈現聚居的重要原因。有人說現在的大學生“蟻族”是最苦的一輩,不僅買房遙遙無期,甚至生活都成了問題。居高不下的房價和物價讓本來就生活艱難的“蟻族”更加困難。高房價讓“蟻族”望而卻步,本來花十年能買得起的房子現在卻要花二十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因而他們不得不選擇住在聚居區,聚居區的條件有時候還不如大學宿舍。
四、展望“蟻族”的未來
“蟻族”現象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他們的生存現狀的確令人擔憂,可以預見的是這種現狀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長期存在。對“蟻族”的關注,不應僅僅停留于他們困頓的過去、艱難的當下,而應把更多的目光轉向建立一個讓他們能夠得到發展機遇、實現社會流動的制度通道上來。就筆者看來,解決當前“蟻族”的困境應當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
1.政府要做好大學畢業生就業分流工作。建立責任明確的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與運行機制,采取各項措施掃除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性和體制性障礙,努力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和創業環境,使大學畢業生盡快地找到適合的就業崗位,或者盡快地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相關部門應該為該群體立法,去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改善條件,更快的適應社會,更好地向自己的理想邁進。重要的是“蟻族”應該改變大城市機會多,愛面子的想法。事實上,二三線城市對年輕一代來說,有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家鄉政府也應該對大學生群體實施政策支持,提升二三線城市的競爭力,通過制度保障和財政扶持等措施縮小地區間差距,以增強欠發達城市的吸引力,吸引他們建設家鄉。
2.提高大學教育質量,把高校畢業生與社會需求的吻合度作為高校辦學質量的真正評判標準。目前,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好高騖遠,雖然了解一些專業理論知識,卻基本上沒有實際操作的能力。這一狀況的形成有社會、學校、教師、學生等多方面原因。因此,大學課程設置和教師配置及其知識結構要與市場、社會、政府的需求接軌,大學課程設置應以市場為導向,提高大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
3.給“蟻族”提供職業培訓、職業教育的機會。社會各界、特別是人力資源專業機構有義務為“蟻族”的茁壯成長創造良好環境,應該讓“蟻族”看到未來,同時也應該提供給他更加平等的工作機會和競爭機會。通過加大資金投入,足額保證各項培訓補貼資金,設立專項資金,整合培訓資源,改善勞動力技能培訓機構的辦學條件,提高培訓質量等手段讓社會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給“蟻族”創造更多發展空間。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將“蟻族”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中。針對房價高的問題,政府應當加大建設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的力度,或給予他們購房補貼,讓那些生活在聚居區的人早日擁有自己的天地。這是“蟻族”要想擺脫漂移不定的狀態,實現“居者有其屋”最有效的解決途徑之一。目前,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旨在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建立起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住房保障體系。政府應該繼續出臺政策,合理引導廉租房建設,讓中國“居者有其屋”的目標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廉思.“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9.
[2]王曉慧.“蟻族”的明天在哪里[J].新財經,2010,(4).
[3]霍寶珠.“蟻族”的生存[J].中國工會財會,2010,(3).
[4]曹福興.廣州,“蟻族”蝸居城中村[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0,(4).
[5]方明.“蟻族”生存現狀研究分析——以南昌市為例[J].財經界:學術版,2010,(3).[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