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和社會的轉型時期,當前中國一些大學生受多種因素影響,產生了一些不良思想并導致了行為偏差,影響學校和社會穩定,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分析了大學生差生偏差行為的原因,闡述了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偏差行為矯正的意義,并從社會工作專業角度提出了大學生偏差行為矯正的工作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偏差行為;矯正;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6-0268-02
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的轉型時期,在社會的迅速變遷過程中,原來的社會規范在松動,社會的約束體系也有弱化和解構的趨勢,這會影響到社會秩序的維持與社會目標的達成。而當代大學生獨特的生理及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社會的變化尤為敏感,許多大學生由于思想上的困惑、觀念上的沖突和心理上的失衡而產生了偏差行為。這不僅影響到大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而且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偏差行為是指一定的人(個體)或社會組織(群體)在主觀意識的支配下,偏離或違反社會主導行為規范的行為,或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非常態的表現。大學生偏差行為主要是在青春期出現的偏離或違背社會規范的行為。
一、大學生偏差行為產生的原因
1.價值觀的偏離。價值觀是一種內心尺度,它凌駕于整個人性當中,支配著人的行為、態度、觀察、信念、理解等,支配著人認識世界、明白事物對自己的意義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設計等;也為人自認為正當的行為提供充足的理由。一個人的價值觀與其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價值觀作為一種認知,它是刺激與反應的中介,外界事物的輸入總是通過認知(主要是價值觀)的轉換,而使刺激具有了不同的性質和不同的意義。價值觀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俗話說:“世事無好壞,心境使其然?!币粋€人的價值觀會影響他對事物的歸因,從而影響他的心境,因此,在多元的價值取向中,加強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對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預防大學生發生偏差行為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社會支持的缺乏。大學生作為社會支持的受者之一,獲得的有形物質支持(可以是金錢、實物等經濟方面的支援及學業、就業方面的實際幫助)和無形精神支持(可以是心理支持、社交和尊重等相互關系的支持、成就支持組成的多層次結構體系)主要由家庭、學校、社區、國家(政府)來加以實施。因此,廣義的社會支持系統是一個由家庭支持、學校支持、社區支持、國家(政府)支持這四個子系統組成的綜合體。
大學生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極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從而產生偏差行為。尤其是家庭對大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一個人獲得來自家庭、朋輩等方面的社會支持越多,他的精神健康狀況就越好,親子關系,家長的教育方式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他們發生偏差行為密切相關。因此,當他們有心理壓力時,如果能通過有效地社會支持系統得到及時地、合理地疏導,壓力能夠得到有效地釋放,將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偏差行為的發生。
3.大眾傳媒的負面影響。相對于報紙和期刊,電視和網絡對未成年人最具吸引力,影響力更大。由于聲畫并茂的傳播優勢,電子媒體對許多人產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耗費大量時間看電視,甚至癡迷上網,容易導致大學生迷上電視、網絡等媒體所營造的虛幻空間,而越來越拒絕與父母和老師同學的溝通、與外界交往。他們把自己封閉在媒體的“自我”之中,成為所謂的“容器人”,思想、感情沉浸于傳媒內容,容易對未來漠不關心,導致視野狹窄或極端自我內化。同時,傳媒暴力產生令大學生無法抗拒的偏差行為示范作用。大學生自身的可塑性高,被傳媒暴力侵害的可能性加大,有些大學生自制力差,面對傳媒暴力時反抗能力弱。面對傳媒暴力下越來越多的偏差行為,電影電視及網絡等大眾傳媒應該加以重視,承擔起大眾傳媒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避免傳媒暴力,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信息環境。
二、大學生偏差行為矯正中社會工作介入的意義
大學生偏差行為產生有一個過程,大學生的偏差行為發生之前必有不良思想和行為的表露。如果發現大學生有不良言行出現,比如有模仿兇殺、俠客的行徑,任意毀壞財物,經常結識不良朋友,或者看淫穢錄像,接觸毒品,或者大吃大喝,出入娛樂場所,大把花錢等不良行為出現時,除了學校政治輔導員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和加強教育之外,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介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大學生偏差行為的產生。
1.彌補班級教學制度的缺陷。與私塾、家庭教學等傳統教育相比,現代學校的大量班級教學制盡管符合經濟原則,但是忽視了教育中重要的個別需要與生活指導。忽視個別需要導致了天才貽誤和低能等的現象;忽視生活指導可能導致社會不適應癥。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在專業服務和體系下展開學校社會工作,可以完善教育功能,協助學生在大量班級教學制度中得到一些個別化與生活化的教育,使學生能夠健康成長。
2.增強學校與家庭聯系,統一教育方向?,F代教育制度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不僅學校內教師與行政人員各司其職,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行政人員在校內管理學生與教師,政治輔導員要同時面對幾百個學生,往往力不從心,而且,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嚴重脫節。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介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學校與家庭、社區之間的聯系,確立統一的教育目標。
3.適應現代社會分工合作的需要?,F代社會的職業分工越來越細,服務所需的技術也越來越精。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教師除傳授專業知識外,很少能給予學生心理上、生活上和社會關系上的專業指導。為此,完善的現代學校不僅需要任課教師與行政人員,還需要專業心理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的配合和服務,在工作中積極調動社會資源,學校,家庭和社區齊抓共管,幫助大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問題,使他們健康成長,發展潛能和專長,成為社會的建設性力量。
三、大學生偏差行為矯正社會工作介入模式
社會工作是在專業價值觀的指導下,運用相關理論、方法和技巧,幫助社會上處于不利的個人、群體和社區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恢復和改善其功能,以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的一種服務活動。社會工作對大學生偏差行為的介入,不是單純地注重治療問題,而是強調治療性服務和發展性服務并重,以大學生為中心,注重大學生本身的進一步發展,挖掘其潛能,協助其共同解決問題,以增強其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即由“他助”到“自助”,再到“自我實現”。
1.個案工作模式。個案工作就是以個人或家庭為案主,運用各種科學的助人知識及活動,通過面對面的溝通來幫助個人或家庭,其目的在于協助案主充分認識自己擁有的資源和潛能,增強其解決困難的能力,從而達到對社會的良好適應,促進案主的改變和成長。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調查來發現在出現了偏差行為的、有較大負面影響的大學生,對其進行個案輔導。由于大學生正處于社會學習和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正確的引導和相處方式對其成長是極為有利的。所以,在工作中社會工作者要積極發現并承認案主的能力與才干,并將這種正面的評價在與案主的互動中正面反饋出來,從而使案主形成較好的自我認同。同時,精確與敏感地理解案主內心的感受,并用語言去反饋對這種感受的了解,以真正分享案主的經驗與感受。設身處地地站在案主的立場,思考其出現行為偏差的多方面原因,并將這種感受與案主分享,從而得到其心理上對社工的認同和接納,共同尋求解決方法,實現“自助”。
2.小組工作模式。小組工作就是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去協助案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以增強案主的社會功能。小組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同伴接觸的機會,小組的規范對規范小組組員的行為起到了很好的制約作用,大學生在小組中獲得的經驗將有助于組員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和行為習慣。因此,社會工作者可以采取治療模式、互動模式等幫助行為偏差大學生掌握良好的同輩社交方式,并盡可能建立同輩正向支持網絡。社會工作者可以把有偏差行為的大學生集合在一起,成立成長小組,爭取讓他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小組活動上,鼓勵他們參加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集體活動,共同分享彼此的快樂,在參與中逐漸了解和接觸社會。通過這些活動,他們可以調整心態,提升能力,特別是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3.社區工作模式。社區工作就是以社區為基本單位,開發、利用社區資源,組織社區成員參與集體行動,合力解決社區問題,改善生活環境,培養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以達到更公平、公正、民主、和諧的社會。從地域社區的角度看,社會工作者可以將社區內的大學生組織起來,整合社區內的有效資源,更好地為行為偏差大學生提供服務。社區層面的社會工作主要是要加強社區的教育功能,采用多種形式宣傳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鼓勵創造良好的社會氣氛,同時,對已經有偏差行為的大學生,要以學校為基礎,以社區為平臺,把兩者的力量有效地結合起來,通過社區工作的有效載體:社區綠色網吧、社區書屋、社區文藝劇社、心理咨詢室等,監督他們的行為,教育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模式,促進偏差行為大學生的轉化,完成再社會化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馬懷德.大學生行為偏差的產生與防范[J].思想教育研究,1997,(5).
[2]陳健.論大學生的行為偏差及矯正[J].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2).
[3]王文.大學生偏差行為產生的原因分析及矯正[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7).
[4]巨東紅.流動人口子女偏差行為矯正的介入研究——基于廈門市J社區的青少年社會工作實踐[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09,(4).
[5]閆磊.淺析問題青少年行為矯治與社會工作者的介入[J].社會工作:下半月,2010,(4).
[6]鄧欣.青少年偏差行為及其預防措施[J].咸寧學院學報,2010,(4).
[7]陳世海.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社區工作介入[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10,(1).
[8]許健.傳媒暴力下青少年越軌行為的對策[J].犯罪研究,2010,(4).[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