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罪不起訴制度蘊涵著豐富的理論價值,但是司法實踐中,由于矯治手段的缺失和使用率的低下,直接導致其理論價值無法實現。就目前而言,社區矯正作為一種非監禁刑,不僅能夠提供矯治的措施,而且可以通過一定期限考察其悔罪情況,降低微罪不起訴決定的風險。基于此,將微罪不起訴者納入社區矯正理應成為我們的正當性選擇。
關鍵詞:微罪不起訴;社區矯正;必要性;構建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7-0248-02
一、對微罪不起訴制度的認識
何謂微罪不起訴?無論學術界還是司法實踐對微罪不起訴內涵的準確理解,都必須從三個方面來認識其外延:(1)行為人實施的危害行為觸犯刑法,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確已構成犯罪,這是行為的本質特征;(2)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這是行為的表現形式;(3)檢察機關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權,決定對犯罪行為免予刑事起訴,這是微罪不起訴的決定機關和權力表現形式。
微罪不起訴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微罪不起訴制度體現了公訴權的完整性。公訴權從理論上可分為積極的公訴權和消極的公訴權。消極的公訴權即表現為不起訴,特別是微罪不起訴——檢察機關自由裁量權的完整體現。因此,完整的公訴權即不容質疑地微罪不起訴。(2)有利于提高訴訟效益,節約司法成本。微罪不起訴制度能夠有效分流部分輕微刑事案件,及時實現國家的刑罰權,減少積案,減少訴訟環節,節約司法成本。(3)有利于刑罰目的的實現。微罪不起訴制度可有效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微罪不起訴人多是過失犯罪,主觀惡性小,社會危害性不大,對其作出微罪不起訴決定,作非犯罪化、輕刑化、非監禁化處理,可以減少來自社會上的壓力,更好的幫助其順利的回歸社會,有利于輕罪人員悔過自新,符合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要求。盡管微罪不起訴制度理論價值巨大,但是在制度設計上還有值得商榷和完善的地方。
1.微罪不起訴制度在司法實踐中使用率較低。微罪不起訴制度在司法實踐中沒有體現出其立法目的和設計的初衷,其原因就在于使用率太低,成為擺設。究其原因,檢察機關往往擔心對其作出微罪不起訴決定后,會再次犯罪,對社會造成新的危害。這種擔憂直接導致了檢察機關在作微罪不起訴決定時把關過嚴,寧愿將符合條件的案件起訴到法院,也不愿作微罪不起訴的決定,從而使得微罪不起訴蘊涵的價值在中國刑事訴訟中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
2.忽視被害人權益的保護,不利于社會矛盾的化解。微罪不起訴人員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帶來了客觀危害,應當受到刑法處罰,以維護法律的威嚴和平息被害人的憤怒,但是微罪不起訴導致免予刑事處罰,同時由于中國法律對被害人救濟手段的規定過于簡略,對被害人參與不起訴程序沒有任何規定,這就使得實踐中檢察機關在辦理微罪不起訴案件時并不聽取被害人的意見,被害人依靠自訴或者申訴,卻受制于刑事案件取證難和系統內利益分配的原因,而很難實現自力救濟。可見,現行微罪不起訴制度忽視了對被害人權益的保護,不利于社會矛盾的化解。
3.缺少必要的矯正手段,不利于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作出微罪不起訴決定后,沒有任何機關對微罪不起訴人進行任何的教育改造,沒有實施任何預防和減少犯罪的手段。另外,微罪不起訴人在偵查、審查起訴環節,直至作出不起訴決定,大都采取取保候審這一強制手段,沒有剝奪其人身自由。微罪不起訴人實施了犯罪行為,卻沒有為犯罪行為付出必要的代價,其對犯罪行為和法律后果的認識必然是不充分的,甚至是欠缺的。必要的教育改造手段和預防手段的缺失,直接加大了微罪不起訴人重新犯罪的可能。
二、微罪不起訴人納入社區矯正的必要性
社區矯正工作是積極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對罪行較輕、主觀惡性較小、社會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經過監管改造、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罪犯在社區中進行有針對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社區矯正的先進性能夠有效彌補微罪不起訴制度的缺陷,解決微罪不起訴制度的諸多不足。
1.提供教育改造的途徑,為制度的使用解除后顧之憂。微罪不起訴制度在司法實踐中之所以使用率較低,就在于教育改造手段的缺失,檢察機關在作出微罪不起訴決定后,往往會擔心其再次犯罪,對社會造成新的危害,這種擔憂直接降低了微罪不起訴的使用率。將微罪不起訴人納入社區矯治,提供了教育改造的手段,通過實施專業幫教,加強心理疏導,考察其悔罪表現,降低檢察機關作出微罪不起訴決定的風險。
2.提高教育改造的質量,確保刑罰目的的順利實現。社區矯正是利用社會資源對其進行教育改造,一方面可以減少獄內交叉感染,罪犯在與社會的密切交往中,不再排斥社會,使其人格重新社會化,有效的幫助其順利回歸社會;另一方面為罪犯創造了極為寬松的改造環境,解決其在就業、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利于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質量,預防和減少輕罪人員的重新犯罪,充分體現立法本意的人道主義原則。
3.將微罪不起訴人納入社區矯正是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符合世界行刑改革發展的趨勢。微罪不起訴人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相對較小,沒有必要對其進行監禁矯正,剝奪其人身自由。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在社區中矯正的罪犯人數都比較多,有些國家甚至超過在監獄中服刑改造的罪犯人數,這意味著許多國家對于被判處刑罰的犯罪分子主要不是采取關押在監獄里而放在社區中對他們進行教育改造,可見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符合世界行刑改革發展的趨勢。
三、微罪不起訴人員納入社區矯正的制度構建
將微罪不起訴人納入社區矯正的運行機制應當是,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時,對符合微罪不起訴法定條件,擬作出不起訴決定的被不起訴人,對其宣布實施一定期限的社區矯正,告知其權利、義務,交考察機關實施社區矯正,考察期滿由考察機關根據其日常表現和悔罪情況,出具鑒定材料交檢察機關參考,檢察機關根據相關法律、案件實際,并參考鑒定材料作出不起訴或者起訴決定。筆者認為,把微罪不起訴人納入社區矯正制度時,應當明確以下幾點:
1.決定機關以及矯正期限。將微罪不起訴人員納入社區矯正的決定機關,應當結合訴訟環節,從訴訟便利主義的角度來探討。微罪不起訴決定是檢察機關根據審查起訴權作出的,在訴訟階段上處于審查起訴環節;從訴訟便利主義出發,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案件,對犯罪行為以及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惡性、社會危害性都有較準確的了解,并且起訴與否的決定權是由檢察機關來行使。將微罪不起訴人納入社區矯正的目的——教育改造和考察悔罪表現,無論是教育改造還是考察其悔罪表現必然需要時間,作出微罪不起訴決定的案件事實清楚,犯罪情節輕微,故考察期限不宜過長或過短,從司法實踐和訴訟經濟考慮,考察期統一為六個月為宜。
2.考察機關和監管方式。對考察機關的認定,筆者認為應當遵循兩個原則——便于考察和利于教育改造。便于考察原則要求:第一,在司法實踐中不專設考察機關,要充分利用現有機關,根據其職能和職責的類同性,安排既有機關承擔考察職責;第二,考慮微罪不起訴人的實際困難,在司法實踐中微罪不起訴人往往流動性較大,如果由當地基層組織或者派出機構進行考察,既可以加強考察的力度,又可以解決考察對象的實際困難;第三,社區矯正是整合社會資源,特別是社區力量來進行矯治,所以考察機關必須能有效與基層組織等加強聯系和溝通,以便更好地調動社會力量實施矯正。利于教育改造原則對考察機關的要求:第一,在現有制度框架內,該機關包含考察的職責要求,并長期致力于考察工作,有較為豐富的考察經驗,便于掌握考察對象的悔罪情況和教育改造情況。第二,有相對成熟的考察機制,對如何實施社區矯正,如何加強教育改造,有行之有效的手段,不需要重新構建相關制度。因此,由司法機關來擔任考察機關能夠滿足便于考察和利于教育改造的要求。
司法機關的監管方式可以參照現有考察模式,但是必須把握兩點:一是與監外罪犯分類實施矯正。二是加強與基層組織的聯系,共同進行評估。在交付執行時分類建檔列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注重分類考察其悔罪表現;司法機關要加強和基層組織的聯系和溝通,對考察對象進行動態評估,對有現實危險性的及時通知決定機關,考察期滿,與基層組織共同對考察對象的悔罪情況作綜合評估,并向決定機關出具鑒定材料。
3.監督機關和監督方式。缺乏監督的權利,必然會導致腐敗,必然會違背制度設計的初衷和運行的價值。正確執行考察權,除執法者個人自律外,更需要外部監督機制的約束,特別是強有力的監督機關和相對成熟的監督機制。對監督機關的認識,筆者認為,檢察機關更適合擔任這一角色。中國憲法對檢察機關的法律定位——履行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法律監督涵蓋社區矯正監督。此外,檢察機關內部分工明確,各內設機構運行機制有效,經過數十年的考驗,監督制約機制相對完善。
對監督方式的認識,筆者認為監督的目的,一方面是確保考察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是維護考察對象合法權益。因此在監督環節上,側重于日常管理活動的檢察,通過檢察促進日常管理活動合法有序;在監督形式上,側重于動態監督,隨時掌握考察機關的監管行為,及時提出糾正意見,確保考察目的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白新潮.如何改革完善不起訴制度[N].檢察日報,2006-08-21(3).
[2]胡奎.論微罪不起訴[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5,(4).
[3]馬楠,李艷秋.論相對不起訴制度之立法完善[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6,(1).
[4]陳忠林.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3.
[5]熊建彪,胡松.社區矯正工作對建設和諧社會的意義[Z],2008,(4).[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