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普通高中自2006年9月起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實驗。其中,高中語文選修課的開設是一種嶄新而鮮活的探索。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和同伴們有幸參加并正經歷著2009屆、2012屆新課改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教研活動,五年來,我們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進教學。這里就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談談自己的經歷、感受與思考。
一、關于選修課的教學
高中選修課系列廣,科目多,內容豐,課時緊,在實際教學中,確實會遇到一些困難,也可能會不斷出現一些困惑。選修課,標準如何把握?選修課,由誰來選?選修課,又如何上呢?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的行程中,我們用五年的探索,五年的思考,五年的行動,進行了一些有意義的嘗試,獲得了一些具體而真切的認識。其可以概括為三個“確定”。
1.確定選修課的方向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由此,從課程定位上說,高中選修課是對必修課的延伸、補充、拓寬和提高。高中語文選修課,在開設意圖上,要突出課程的選擇性,致力于促進學生有個性化的發展,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人文素養獲得進一步的提高。比如,提高母語素養,拓展文化視野,豐富人文底蘊,激發個性潛能,引領未來的專業發展等等,幫助生命生活得更有價值、更有尊嚴。正如德國詩人席勒所指出的,“就其天賦和素質而言,在每一個個體的人的身上都具有純粹理想的人的成分,在各種變化中與這種不變的統一體保持和諧,這是他的生存的偉大使命?!?/p>
高中語文選修課,在教學要求上,仍要體現基礎性,要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和思維發展,有利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審美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學用結合,為終身發展夯實語文基礎。
2.確定選修課的選擇權
新的課程標準設定,高中語文教學的總學分應不低于18個學分,除10個學分必修課程,高中生還必須完成8個學分的選修課學習。新課改強調選修課程理應為學生提供一種可供選擇的“更大的發展空間”,由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發展需要,自主選擇課程。然而,鑒于教學設備設施、師資水平、學生人數及其選課能力、課程安排等操作性因素的差別,學生選課學習的火熱場面在全國的新課改地區并沒有成規模的出現。激進或等待,都不是理智的決策。那么,能否穩妥漸進地處理選修課的選擇權,便成為影響選修課正常開設的一個現實問題。從2006年9月至今,我們做到的是對選修課的選擇權實行分級制管理。
2009屆、2012屆選修課程 詳見下列表格:
統計:
校級選修課:4門;
年級選修課:2009屆2門(人教版的《外國小說欣賞》和蘇教版的《〈史記〉選讀》),
2012屆3門(人教版的《外國小說欣賞》、《先秦諸子選讀》和《中國文化經典研讀》);
學生選修課:7門;
另有50多門校本選修課備選。
這樣的選修課程設計,與五年前相比,在一定范圍內為每一個學生的自主選擇創設了較好的學習條件和較廣闊的發展空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形成。對于選修課,學生的感受是興趣大,感受新,效果不錯。
3.確定選修課的評價
學校根據選修課的不同類別,制定了相應的考察或考核評價標準。具體是:
校級選修課:《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小說欣賞》、《語言文字應用》和《文章寫作與修改》,修滿36課時,統一命題考試,合格者獲得2學分;不合格者有一次補考機會,70分為補考合格線,補考通過者補齊2學分,補考未通過者無學分;
年級選修課:修滿36課時,根據學習者的課堂發言情況和統考成績,進行學分認定,不設補考;
學生選修課:修滿相應的課時,根據學習者的課堂發言情況和練筆或論文等實證材料,決定是否給學習者認定學分,不設補考;
校本選修課:由任課教師和學生討論,設定客觀的標準,完成學分認定工作。
及時對選修課的教學情況進行評價,這不但有助于“教”與“學”的有機銜接,教學相長;而且有助于師生提高教學積極性,并及時對教學活動進行反思,揚長補短,益大于弊。
二、關于選修課的思考
高中語文選修課正在不斷地實驗中,也在不斷地探索中,其困惑與思考常常同在。譬如:
1.如何增強學習者的適應性和鉆研精神。包括“師”和“生”兩方面。對于教學活動引導者的“師”來說,如何充滿教學激情,敢于擔當,創造性地處理好教學資料的取舍度、課程設計的個性化、教學節奏的藝術化等等;對于教學活動主體者的“生”來說,如何保持赤子之心,沉著面對教材品種的多樣化,課程選擇的自主性,學分競爭的緊張感及其個人發展空間的差異化等。
2.如何提高教師對教材的整合能力。例如,如何把握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的銜接點和差異性,如何提高教學策略的實效性。如何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整理、體驗、探究,并嘗試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設計練習活動如何豐富多樣,貼近學生實際,具有可操作性。同時,還有一些延伸性、拓展性、探究性的思考與練習題目,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3.如何處理好高三教學活動中選修與高考的關系。高三學年的教學,是以教學大綱為主還是按照考綱訓練知識能力點;如何將選修課教學和高考專題復習有機結合,將選修課內容的教學設計要與訓練同步進行;如何處理好變與不變的關系,把握高考主體的穩定與適當調整平穩過渡的關系。如何將閱讀能力的提升、文體思維的訓練與語言能力的綜合運用、書面表達的規范化等融合起來,教學上做到舉重若輕,舉一反三。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