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是千百年來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育的方法,朱熹就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過去的先生教授文言文,沒有不是從誦讀開始的,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述自己的先生讀書: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我疑心這是好文章,因為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昂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魯迅先生把古人讀文言文時的神態刻畫的已是惟妙惟肖了,古人還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就非常注重對文言文的誦讀教學,因為我相信文言文富有韻律,讀來朗朗上口,學生融于文本的世界中,既能領會旨意,又能形成純粹的典雅的語感。每次教文言文,我首先是讓學生跟著我或者音頻文件,就著文言文的節奏把課文朗讀幾遍,然后再讓學生自己放聲朗讀,讀到很熟練時,我再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詞,加以解釋,再在此基礎上分析課文,以避免只把文言文當作翻譯課來上的弊病。
我曾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在兩個班級上了同一篇課文《唐雎不辱使命》,目的是想比較一下學生的接受知識的情況。
第一個班級在事先已布置預習的情況下,我準備狠抓基礎,逐字逐句的翻譯講解為主。
首先用周恩來曾作為一位外交家時的睿智和不屈于強國的偉人風范的例子導入,“今天我們再來看一位古代外交家唐雎在強秦想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這一謊言面前,他又是怎樣表現出自己的那種凌然不可侵犯的獨立人格和機智果敢的呢?”
【教學分析】開頭創設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接下來整體感知課文
先釋題,看幾張圖片,讓學生復述故事。(已經做過預習)
這個班學生基礎較差,朗讀水平更差,我就按部就班,在掌握字詞,領讀課文后,就開始逐字逐句的翻譯課文,有的學生忙于記實詞虛詞的解釋,有的學生邊記邊開小差,整堂課只是老師單獨的表演,學生聽得也索然無味,課堂死氣沉沉,毫無生機,課文結束,學生對課文的解釋似乎明白了,但只是一種生搬硬套,不會靈活的運用,由于對課文熟讀的程度不夠,對于唐雎這么一個出色的外交家在強國面前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凌然正氣,不卑不亢的個性卻一概不知。
【教學分析】“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產生疑問并解決疑問的過程,而這堂課因為基本是老師的講解,學生根本就沒有疑問,或者還沒有找到疑問,就被老師逐字逐句的講解了淹沒了,沒有興趣的課,或者是沒有疑問的課,就是這樣的,學生哪有求知的欲望可言?
在另一個班級我重點用了誦讀的方法。
導入和釋題部分和上個班級開頭一樣。
然后分析課文。
第一小節
教師領讀課文,學生自己讀。學生提問,教師質疑。
之后教師提問:這小節寫的是什么內容?出現了哪些人物?為了什么事情?
學生通過朗讀都能回答,我繼續提問,當時他們各自的語氣是怎樣的?
學生通過討論歸納:安陵君的語氣:委婉拒絕,小心謹慎;秦王使者:一定要安陵君服從,驕橫;結果:秦王不悅。
歸納以后,讓學生分角色繼續誦讀。
第二小節
通過以上相同環節后,教師提問:本小節出現了哪兩個人呢?為什么事來到了一起?你能看出為了同一件事,和第一小節比有哪些不同嗎?
在解決了前兩個問題后,學生回答最后一個問題。
生答:地點不同,在秦朝廷;背景不同,秦王生氣了;人物不同:小國的使者和不可一世的秦王。
師問:正因為有三點不同,他們對話的態度和以前比怎么樣啊?讓學生重點朗讀以下幾句: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生答:秦王:威脅,狡詐,驕橫;唐雎:沉著,堅定有力。
教師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讀出人物各自的語氣。
第三小節
通過以上環節,教師提問,面對一個想要“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秦王,一個是“雖千里不敢易”的唐雎,他們的態度又各是怎樣的呢?
學生重點朗讀: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唐雎曰:“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生答:秦王是恐嚇,不把小國放在眼里,唐雎是反唇相譏,寸步不讓。
教師著重分析幾個句式后,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要求讀出各自的語氣。
作為重點誦讀的段落,先是我讀旁白,一個學生扮秦王,一個扮唐雎,他們越讀越進入角色,以至于讀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幾句時,扮演唐雎的學生居然用拳頭狠狠的捶向桌子,下面的同學也跟著他低聲的讀了起來。(這時我發現學生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他們就好像真的在跟秦王據理力爭,而且在他們平時看來這么難懂的文言文,居然不用翻譯,他們全懂)
我知道時機已到,就把男女生分成兩個角色,男生扮演唐雎,女生扮演秦王。他們就著各自的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最后到分析人物性格,寫作手法以及兩個角色先后的態度什么的,都水到渠成。就連我這次故意不多講的實詞虛詞的解釋,他們也能理解。
【教學分析】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沒有用太多的逐字逐句翻譯的方法,而是多次的朗讀,讀出語氣,讀出感情,學生都已進入了角色,面對那不可一世的秦王,仿佛自己就是那臨危不懼的唐雎,這種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第一節可所用方法,表面上是注重學生的基礎,逐字逐句,虛詞實詞字字落實,實際上脫離了整篇文章的氛圍,學生學起來不僅吃力,還不容易記住。
另外教材所選的文言文,均為淺顯經典的文本,語言簡潔典雅,精煉優美,是中學生學習規范語言的好材料。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等等,等等,這種優美典雅的語言,只有通過誦讀,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從而更好的“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語文課程標準》)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外國語學校西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