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教育要真正成為學生的快樂教育,課堂要真正成為學生的民主課堂。教師課前預設要有“彈性”,給學生留足自主生成的空間,課上老師要以平等的身份組織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還學生以“主人”地位。
【關鍵詞】語文課堂 民主 “活動單導學”模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有位教育專家也說過:一節充滿活力的課,不是看教師的表現如何出色,而是看在課堂中,學生的大腦、雙手、眼睛和嘴巴是否都得到了恰到好處的運用,是否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是否每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教育專家的這些觀點都說明了一個道理:教育要真正成為學生的快樂教育,課堂要真正成為學生的民主課堂。筆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人”地位,引導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從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真正實現學生在教學活動的自主設計,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式,設計活動方案,安排學習程序,在研學中獲取知識,同時,形成自己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方法。
一、老師的課前預設有“彈性”,給學生留足自主生成的空間
課前老師的預設是必要的,因為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對自己的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和解決的思路與方法。但我真切地認識到,在預設中一定要給學生留足生成的空間,即這種預設是要有彈性的、有留白的預設。因為教學構成本身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這些是由學生的原有經驗、知識結構、個性等多方面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決定的。筆者認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尤其需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課堂問題的解決需要以充分獨立的思考時間為前提。因此,筆者在備課的過程中,總是充分考慮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從而使課前的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和自由度,給學生課堂上的生成留足空間。
課前的預設是對老師的要求,而學生課前的預習也是必不可少的過程。堅持預習不僅形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風氣,也練就了自主、合作預習的能力,促進了高效課堂的形成。學生在充分預習、精心準備的基礎上走進課堂,自然處之泰然,應對自如。這樣,老師預設充分,學生預習到位,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都能享受到高效課堂所帶來的愉悅,豈不“吾所欲乎?”
二、老師以平等的身份組織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還學生的“主人”地位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讓學生主動發展”這是我們推行“活動單導學”模式的基本策略,在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欲望。“活動單導學”致力于開放課堂,讓學生充分的動腦想、動手干、動眼看、動耳聽、動嘴說,最大限度地還學生以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活動中迸發天性,張揚個性,發揮靈性。其實,“活動單”設計的基本理念就是“將第一思考時間還給學生;將第一表達機會還給學生;將第一體驗過程還給學生;將第一認知反思還給學生”。在活動教學過程中,學生首先進行獨立思考,再進行組內交流,最后進行集體展示。這樣的優化組合和分工,切實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辦學理念。
當然,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怎能準確地把握。曾一段時間,作為教師的我幾乎全部“信任”地放手,一味地給學生合作機會,結果制造出了一種既混亂又沉悶的課堂,一種表面熱鬧卻又無實效的課堂。這種過分夸大學生的主體性,依賴學生自我完善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那么,教師的作用在哪里呢?教師,也是課堂一員,應該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調控者,更是參與者,引導者,對學生的交流更要作簡潔而有效的點評、提升。學生在活動時,教師應以普通者的身份參與交流,捕捉學生身上存在的隱性信息。有些隱性問題教師可以當場答疑,有的錯誤看法教師可以及時給予矯正,避免學生出現誤解,有的典型性問題,可以組織全班同學一起來討論,促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積極互動,不斷發展。其實,我和學生之間有效的互動合作不正是學生小組合作,全班合作的學習模板嗎?我怎能置身課外呢?
現在,在我的語文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不再只是被動的服從和相互信息孤立的關系,而是和諧、互助的合作學習關系。只有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互動交流,才能了解更多的信息,獲得更多的知識,達到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理想境界。
李鎮西先生在《民主教育論》中說“唯有具備自由意識的學生,才能成為明天的公民;人人都擁有自由思想的社會,才是一個真正的民主社會;而由擁有自由心靈的公民所組成的民族,將是一個永葆青春而不可戰勝的真正偉大的民族!”今天在我們的課堂上使用的“活動單導學”模式,不僅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也是給學生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創造的自由,更是在課堂教學中閃耀的民主之光。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薛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