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生成”現在可是個熱門詞。
所謂“問題生成”,一方面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師生發現的有效的教學問題生成教學。具體說來,即是教師能根據課前課后產生的問題,及時、靈活、隨機、創新地選擇、調整、優化原來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角度等,從而動態生成豐富、有效、富有個性和藝術的課堂教學。另一方面是指師生把學習過程引向深入,在學生完成自我知識建構的同時進一步產生新的求知思考,從而生成出新的、有效的“問題”。簡言之,即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地“生成問題”。顯然,“生成問題”并非局限于課堂上的“課堂生成”,它還應該包括“課前生成”與“課后生成”。這兩個方面,前者指向于課堂教的過程,后者偏向于學的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是圍繞問題而展開的,而問題對學習的過程具有導向作用。這一點早已被教育工作者自覺或不自覺地重視了。長期以來,課堂教學都圍繞著老師“預設”的問題而進行;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重視課堂教學中問題的“動態生成”(課堂生成問題)又成為一股潮流。如今,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們普遍接受了預設與生成同等重要的教育理念,“問題生成”策略的開發與運用已經成為教師們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和實踐的問題。但問題生成的教學策略離不開必需的生成憑借與教師的教學機智,它更多的指向“怎樣生成”“如何生成”,并且強調“動態”的藝術性,這就對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富挑戰性的要求。
關于問題生成,目前教育界的同仁已有許多論述、研究和實踐探索,本文想就課堂問題生成的具體實踐,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實際,談三點反思,供老師們參考。
1.問題生成依賴于問題
沒有問題,生成便無從談起。“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問題”便是這做炊之“米”,即使是巧婦,也不能沒有它。可見問題對于生成的重要作用。我想強調一點的是:我們如何發現問題?也即是如何培養問題意識。竊以為,重在一個“讀”字。眾所周知,“讀書”兩字,從某個角度來說便是“學習”的代名詞。學習語文,“讀”是切實有效的重要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環節。但放眼目前的課堂教學現狀,我們的老師和學生似乎缺少“讀”的熱情和興趣,漠視“讀”的開展和落實,以至于缺失必要的讀功。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讀書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增進理解,這應該成為我們的共識。這里強調的“讀書”,實質幾乎等同于日常的“預習”。在我看來,預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讀書的過程,是一個與文本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既指向于教師,我們的備課、設計教案等環節,首先就是一個對話文本的過程;又指向于學生,即是一般意義上的課前預習和課堂朗讀,也是一種初步的“對話”。語文教師要重視自己對文本的解讀,不能依賴教參和網上現成的教案課件。我們應該追求自己對文本的個體化解讀,并將這種解讀(或者是解讀中發現的問題)生成于課堂。即使膚淺幼稚,也是自己的創造發現。我們也要重視學生的預習和朗讀,鼓勵學生認真讀課文——泛讀、精讀、細讀、深讀,不一而足,全盤利用。指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質疑和理解,不光會思,還要敢問。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詩經·氓》時,設計了以下四個問題來生成教學:
①本文雖是詩歌,但情節很完整,假如你是一位電視導演,要將這個故事搬上銀幕,你將拍攝哪些場景?
②本文主人公最大的人生感悟是什么?對此,你有什么認識?
③有部電視劇叫《不要和陌生人講話》,反映的是家庭暴力題材,那位主人公與本文中的主人公有何相似之處?怎樣看待家庭暴力對女性的摧殘及婚姻的毀滅?
④有人說“愛的給予與回報成正比”,你對這個觀點怎么看?毫無保留的犧牲奉獻是愛情的保險箱嗎?
上述4個問題中,前2個重基礎,后2個重能力,問題之間層層深入,針對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第①問涉及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生只有在真正理解了文本后,才能對畫面、場景、色彩、角度等進行裁剪取舍;第②問旨在讓學生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去分析人物性格、歸納文本主題;③④兩問是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有利于將學生的人格教育落到實處,包括對愛情的把握,對人生價值的思考,這些都是學生受用終身的。
可以看出,這一組問題的設計,體現出由文本解讀到創造性閱讀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不僅真正理解了文本,更重要的是,通過自我比較、深入思考,領悟了生活的意義與人生的價值。可見,有價值的問題是決定生成能否開展和成功的前提。在“讀書”中找尋問題,應該是“找米”的有效方法。
2.問題生成取決于教師個人的教學智慧
《新課標》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閱讀教學的實質決定了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們要以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選擇與取舍,引申與拓展等,去引導、點撥、促進學生的閱讀,從而實現“教師、文本、學生”三者間的“多重對話”,在“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中完成對文本的學習。很顯然,教師自身的教學智慧決定著自己的課堂。
問題只在一剎那,靈感也存一瞬間。我們平時在閱讀文本、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腦子里突然之間的靈感閃動或思維迸發;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是自然流露的神態動作,都有可能是難得的教學生成的良機。關鍵是我們要像林黛玉那般“時時在意,步步留心”。有一雙善于捕捉問題的慧眼,有一顆反映靈活的大腦。只要我們用心讀書,用心觀察,用心發現,用心教學,你會發現,自己的課堂就能山重水復,柳暗花明。
備課魯迅的《祝福》,心中閃過這樣一個問題:祥林嫂后來為何不叫“老六嫂”?是呀,小說中只提到她嫁給了衛家山的衛祥林,所以大家都叫她“祥林嫂”,這是封建社會的習慣稱呼。可后來祥林嫂再嫁給賀家墺的賀老六時,為什么人們沒有按習俗叫她“老六嫂”呢?是作者的一時疏忽,還是另有深意?看來,問題雖然細微,但我以為搞清楚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并以此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展開全文的教與學,對于把握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和悲劇意義,了解有關封建社會的禮教思想、貞節觀念,應該會有一定的幫助與好處。那么,何不試一試呢?于是我和學生一起討論、分析、歸納、總結。結論為:當時的人們都和祥林嫂自己一樣反對再嫁,以再嫁為恥,說明社會是不認同“再嫁”這種事的。這足以證明當時的封建禮教思想尤其是貞潔觀念極其嚴重,對人的毒害之深,作者這樣寫突出了封建思想“吃人”的本質,增加了小說的悲劇氣氛和悲劇意義。
所以,語文老師要真正“用心”,從中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智慧。只是有些時候,因為偷懶,我們沒有了這份“用心”,人變得懶了,課堂自然也就俗了。所以,智慧源于自己的“用心”,靠的是個人的堅持和努力。
3.問題生成最難在課堂即時生成
實際上,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或多或少都是在進行著“問題生成教學”。我們“先備課后上課”的教學過程,就是一種“課前生成”的教學形式。只不過這種問題生成是一種預先生成、教師生成——教師自己發現問題,生成教學。但面對生成,我們更要重視學生生成、課堂生成。就是在實際的課堂中,教師能根據師生雙方發現的問題,及時、靈活、隨機、創新地選擇、調整、優化原來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角度等,從而動態生成豐富、有效、富有個性和藝術的課堂教學。這是問題生成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難之處。
可以這么說,能達到上述之境界的,目前的語文老師中,恐怕也不是很多。我們只在名家異地借班上課時才能偶爾有幸聆聽和學習。這就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研究余地和提升空間,有了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這種即時生成,應該是像孫行者一樣,能呼風喚雨,能騰云駕霧,能妙手成金,能慧口成文……這樣的課堂,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綜上所述,一個具有生命力的靈動的課堂總是在動態中生成的。閱讀教學是靈動的生命體,在豐富而又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常會有許多預料不到的問題產生。面對這些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我們應及時捕捉,智慧處理,讓它成為教學的船標和燈塔,而不是夜空中一閃而逝的流星。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