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回顧魯迅生平;
2.學習本文寫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層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寫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回味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特色,增強語感;
2.體味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樂趣,嘗試表達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魯迅先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生活、追求新鮮知識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學習本文寫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層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寫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2.體味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樂趣,嘗試表達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問難與互相切磋;
2.注重學生的內心感受與自我體驗;
3.培養學生語感,能夠初步領悟作品內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童年的天空是不寂寞的。長長的細線牽引著風箏,同時也牽引著許許多多純真少年的心。上學期我們學習了魯迅先生的《風箏》,還記得那個起初就不愛放風箏的“我”嗎?“我”不但不愛,并且嫌惡它。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兒。難道“我”童年時真的就是這般不茍言笑嗎?大屏幕上先生的肖像顯得嚴肅、莊重。其實,嚴峻的外表下未必沒有一顆火熱的心。打開先生的童年之窗《朝花夕拾》,我們會發現那里卻是另外一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春意,無味的冬天里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先生的童年,探索他成長的足跡。
(屏幕顯示《朝花夕拾》的簡介: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寫本篇文章時魯迅已經40多歲了。這部散文集題名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憶起少年時代的事。)
(出示教學目標:1.學習本文寫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層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寫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2.回味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特色,增強語感。)
二、整體感知
1.理清本文思路、把握課文內容。
2.快速瀏覽全文,根據文章的標題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
3.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展示成果,最后明確:
百草園:開頭到“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三味書屋:“出門向東”到結尾;
過渡段:“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到結尾。
明了文章段落層次:全文共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百草園的有趣生活。(1~9段)
1.總說百草園是“我的樂園”。(1段)
2.百草園景物。(2段)
3.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3~6段)
4.冬天的百草園及雪地捕鳥的樂趣。(7~8段)
5.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9段)
第二部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經歷。(10~24段)
三、細部探究
(一)研讀第一部分
思考:1.用一句話歸納這一部分的內容。
學生思考并回答:寫“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
2.作者緊扣“樂園”依次描繪了關于百草園的哪些事?
作者緊扣“樂園”依次描繪了關于百草園的三件事:泥墻根的趣味、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園的冬天。
3.學習景色描寫,分析第二段:(重點)
聽配樂朗讀,識具體事物。
學生自由朗讀,熟悉景物內容。
探討第二段的寫景順序及特點。
老師提示引導,學生思考歸納:作者描寫了百草園這么多景物,用了一個怎樣的句式把它們連綴起來的?
明確:“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
“不必說”之后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點,它們的共性是什么?
明確:菜畦、石井蘭、皂莢樹、桑葚;碧綠、光滑、高大、紫紅;它們的共性都是靜物。
“也不必說”之后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為,它們的共性是什么?
明確:鳴蟬、黃蜂、叫天子;長吟、伏在菜花上、直沖向云霄里去;寫的都是動物。
請同學齊讀此段后面的內容,再請一位同學憑記憶說一說:短短的泥墻根一帶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語言復述這部分的內容)
這些景物描寫為什么會有無限趣味,同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對自然的觀察,而是自己動手去捉、去按、去拔、去嘗……覺得更加好玩;增長了許多知識……表達了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留戀之情。
小結這一段的寫景方法:“不必說……也不必說……”前半句從低處寫到高處,寫植物的靜態,是春景,給人清新遼闊的感覺;后半句從高處寫到低處,寫動物的動態,是夏景,使人感到寂靜的百草園充滿了生機;“單是”以后,從動物寫到植物,動物又分有聲和無聲來寫,是秋景,對形狀、聲音、滋味各方面作恰當的點染,使人感到百草園確實趣味無窮。也可以看出,作者寫百草園的概貌是很有次序的,且能抓住景物各自的特征,寫得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
4.聆聽“美女蛇”的故事。
請同學默讀并記住故事的情節,再請一位同學繪聲繪色地給大家講故事。注意觀察這位同學體態是否大方,口齒是否清晰,語句是否連貫,表情是否得當,有無感染力等。(不必背,力求有感染力)
①聽后大家補充或更正。
②評議這位同學的口頭表達能力。
③寫百草園插入這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說明:這個故事主要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色彩,說明百草園是充滿情趣的兒童樂園,也緊扣中心“趣”。
5.冬天的百草園。
①提問:對于冬天的百草園作者寫了什么趣事?
說明:拍雪人、塑雪羅漢、捕鳥。
②齊讀捕鳥部分的內容,觀看捕鳥的動畫,回想關鍵的動詞。(掃、支、撒、系、牽、拉)
[說一說]不看課本,復述捕鳥動作。同桌互相聽述,更正。
[寫一寫]每人想一種游戲,描寫連續動作,至少用五個表動作的詞。
(二)研讀過渡段
童年是新鮮的,只要有一顆敏銳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記憶都將會深深留在心中。童年的確是一段令人回想的快樂歲月,可是,每個人都必須告別童年。在同這個自由快樂的百草園揮手告別的時候,“我”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
集體朗讀過渡段。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這句話運用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什么心理?)
四、課堂總結
百草園那時之所以是“我”的樂園,因為有美好的景色,還有無限趣味的動植物,長媽媽講的故事那么神奇,閏土的父親教“我”捕鳥是那么好玩。百草園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走進百草園,走進的是繽紛的童年世界;走進三味書屋,聆聽的是感受豐富的讀書人生。我們下節課再來探討。
五、課后作業
仿寫: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
第二課時
一、細部探究:研讀第二部分
1.①用一句話歸納這一部分的內容。
對三味書屋的美好生活的回憶。
②作者選取了哪幾個片斷真實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歸納:學習三味書屋的生活
學習環境:呆板(黑油竹門,匾,畫)
學習生活:單調枯燥:(正面描寫)教學內容單調難明,只讀書,習字,對課,古書難明。
教學方法死板,發問遭禁止,要打戒尺,罰跪。
(側面描寫)折花、尋蟬蛻,做戲,畫畫兒,喂螞蟻。
教書先生:方正、質樸、博學、嚴格中有和藹、開明的一面——好學、追求探索知識,封建教育束縛了兒童的身心發展
寫人:客觀、帶有感情。
3.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態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為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常總不過是瞪瞪眼睛而已。
4.私塾教育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評價私塾教育,你滿意現代學校教育嗎?
開放性題,學生暢所欲言。適當評價。
5.提出自己還不懂的地方。
二、主旨探討
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對于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對比關系,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表現了兒童對它的厭惡。另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襯托關系,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和諧統一的關系,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
2.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幼年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生活的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三、互動釋疑,拓展延伸
(一)自主尋找美點,自由圈點品讀
1.①一組精確的量詞:一道石橋、一扇竹門、一塊匾、一幅畫、一只梅花鹿。
②一組精當的動詞: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
③一組精彩的句式:第9段“也許是因為……也許是因為……也許是因為……”
④一組精彩的抒情句: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⑤一組精妙的描寫句: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帶著大眼鏡;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
2.模仿上述的③一組精彩的句式④一組精彩的抒情句⑤一組精妙的抒情句
(二)拓展延伸:
1.學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魯迅的童年與少年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現,那里卻是另外一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活潑、天真、好奇、求知欲強等)
2.你怎樣認識百草園的趣味和三味書屋的無味?
(①兒童少年與大自然接觸,不僅增長知識,而且無拘無束;②三味書屋生活被封建禮教束縛,學的東西似懂非懂,枯燥無味。)
(三)分四個小組,每一組選一個話題,結合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成長的經歷、體驗,合作探究:
成長中的小插曲——談談美女蛇的故事
成長中的啟蒙者——評評文中的私塾先生
成長中的學堂——議議私塾教育下的三味書屋
成長中的啟示——說說作者成長故事給我的啟迪
四、課文小結
從內容上我們討論了本文的主旨,那么從寫作藝術上看,本文又有什么特點呢?
1.極富情致的寫景藝術
2.兩相比照的結構特色
3.準確生動的語言運用
4.本文善于聯想。作者寫何首烏根而聯想到成仙,寫傳說的赤練蛇聯想到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寫捕鳥便提到閏土的父親,寫學生讀書而提到先生讀書等。
五、總結存儲,作業延伸
1.用形象化的兒童語言寫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用形象、風趣的語言描寫某位老師。
【備教手記】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經典的課文,從我們上中學時到現在,或者更遠可以到我的父輩的中學時代,無論教材如何變化,這篇文章卻為所有編寫者青睞。這就是“經典”的魅力。但魯迅的文章難懂,不好讀,和讀現在許多的文化快餐不同,因此魯迅先生的文章往往讓學生望而卻步。本課教學側重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讓信息的輸入落在不經意間。
考慮到學生已經接觸過魯迅先生的文章《風箏》,對于魯迅的生平是熟悉的,如果再次重復性地把魯迅的生平作為知識點介紹,無形中做了重復性的勞動。但魯迅先生的作品《朝花夕拾》并不為學生所了解,因此對《朝花夕拾》的介紹既關乎課文的出處,又涉及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課堂上大屏幕中出現《朝花夕拾》的簡介時,我同時著意強調了作為魯迅先生童年之窗的那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春意,無味的冬天里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情景中獲悉了知識,既避免了形式的呆板,又使得凝練的語言創設了教學的氛圍。
其次,讓情感的培養落在細微處。
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這里能夠自由地觀賞自然景物;這里能夠聽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這種獵奇的心理驅使,想在百草園中尋得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里還可以學到捕鳥這種本領;這里還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決不能做的把戲——毀墻根、投磚頭、跳欄桿……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潑的、帶有探險意味的,這怎能不是兒童的樂園呢?離開它又怎能不戀戀不舍呢?因此學生在研讀過渡段時能夠讀出一絲留戀之情,但這里不僅僅只是“我”活動地點的轉移,更是“我”一段生活的告別呀!只有這樣朗讀才能深入一層,迸發的情感才會厚重一些,激起的共鳴方能深入三分。但真正的共鳴應該是學生設身處地的理解,進入到特定的情景之中:告別的不僅僅是百草園里的一草一木,告別的也不僅僅是魯迅先生本人的童年歲月,告別的還有在座各位的童年!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琥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