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要采取恰當的方法,讓學生愛上文言文。
【關鍵詞】提高認識 激發興趣 自主學習
文言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展現著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與民族的智慧,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為了普遍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養、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育部特別強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提高了對文言文的要求,新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但是,當今的中學生對此并不以為然,反而認為這是“文化的倒退”,是在“文明的土壤”里探尋“古老的化石”。那么如何讓學生對枯燥乏味、遠離現實的“之乎者也”產生興趣,從而愛上文言文呢?愚有如下拙見與大家商榷。
一、提高認識,率先垂范
任何新思想、新科學、新發明、新創造都是在前人既得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創新而產生的,文學的發展也不例外。從古代神話傳說到詩歌、散文、戲劇、小說,每前進一步都是以原有的文化沉淀為基礎的。因此,教師應努力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認識,使之明確學習的目的,產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教師可率先垂范。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文言文中有許多簡練生動、富有哲理的精警語言,既精煉傳神意蘊豐富又句式整齊朗朗上口。如《論語》里“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的“樂學”觀點,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憂患意識,《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君子品行,《陳涉世家》里“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遠大抱負等等,教師在言談、授課中,適時適量地引用它們。學生會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引起對學習文言文的重視。
二、巧設導語,激發興趣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學生每天要上六七節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很容易疲憊和精神溜號,尤其是剛上課的三五分鐘里,很難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師必須巧設導語,這是讓學生“愛”文言文的關鍵所在。在平時的教學中,本人總是精心設計導語。現略舉一二。
1.以文中生動故事導入
初中生愛聽故事、愛看小說、好奇心強。有些課文本身故事情節生動感人,很有吸引力。如《以蟲制蟲》、《趙普》、《黔之驢》、《人琴俱之》、《鄒忌諷齊王納諫》、《愚公移山》等,教師用現代文最好用直譯的方式繪聲繪色地講故事從而抓住學生的心理,這樣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因為是直譯,所以在此課文以后的教學中教師只需要對個別的疑難字詞句作簡要講解就行了,學生也很容易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有助于文意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2.從學生所見所聞事導入
有些課文不僅生字詞多,而且句子讀起來拗口、費勁,理解其義就更難了。應該選擇怎樣的突破口導入,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更有感染力,顯得十分重要。我在教《捕蛇者說》一文時,從身邊五步蛇、銀環蛇等毒蛇時常咬傷人,嚴重者使人在幾小時,幾十小時內中毒而死,學生也時有所聞的周圍事去導入課文:“文中的永州人為何爭捕毒蛇呢?”一個疑問就極大地激起了學生探尋的欲望,形成學習期待,在下面的學習中去領會“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中心句子的含義,也就明白“苛政猛于虎也”那種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以及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情感。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初中生畢竟還處于十四五歲的年齡,教師不可能要求他們像高中生或大學生那樣自覺、自主地學習,“唯弈秋之為聽”者幾乎沒有。而學習文言文,文意的疏通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逐字逐句地串講,就違背了新課程教學理念,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無法得到訓練和培養,既浪費時間又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1.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信息,理解文意
初中文言文,書中大多有注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注解和工具書讀懂大意,老師只點撥學生不會的,真正去擔任一個指導者的角色,學生也由此能增強作為課堂主人翁的自信心。如教授《核舟記》一文時,學生往往對蘇、黃姿態及位置關系辨別不清,又加上古文化知識較少,教師可讓學生借助文中注解仔細閱讀,并讓學生每兩人一組模仿蘇黃倆人情形,并通過兩三組同學的表演以加深印象,亦便于及時掌握。佛印和下文兩舟子的姿態也可酌情讓學生演示。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也可帶著問題定向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如教授《桃花源記》一文可設以下問題:①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②文中是怎樣描寫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景象的?③桃源人為什么要來到這里?④為什么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⑤漁人“處處志之”而后來“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這些問題都是與理解課文內容有關的。學生根據這些問題從有關片段中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一個理解、感悟、探究的學習過程。
2.指導學生善于利用文言詞語的特色,注重積累
文言文畢竟是我們老祖先說的話,不是英語,也不是法語、德語或其他什么語言,現代文從它發展而來,它們有內在的必然聯系,我們只要抓住它們內在的聯系并注意它們的區別,注重積累,就會熟能生巧,學得輕松,學得愉快。①文言文以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文以雙音節詞為主,利用這一特點,我們可以掌握與現代文形式上完全相同而意義上不同的文言詞語。如“鮮美”(鮮艷美麗)、“交通”(交錯相通)、“妻子”(妻子、子女)、“無論”(不要說)等。②文言文中數詞直接修飾名詞,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現代文是數量詞修飾名詞,了解這一特點,就很容易理解文意是“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以此類推其他課文也一樣。③文言文詞匯量少,于是出現了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象。④常見句式、虛詞的運用。⑤成語、俗語、名句、重點句、難句的理解。(③④⑤三點不再舉例)這些都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積累,循序漸進,由少成多,從而豐富自己的詞匯,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
3.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語言的節奏美和韻律美,朗誦背誦
文言文教學有多種多樣的方式,朗讀背誦始終是重點。一方面大量優秀的詞句確實需要牢記,以增加文化的積淀;另一方面反復誦讀,既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又能讓學生領悟文章的內蘊和豐富的情味。古人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爾自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誦讀的方式有很多:個讀、齊讀、分組讀、比賽讀、男女生對讀等可靈活掌握。另外,教師的示范背誦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表現欲,教師應以自己的躬親示范為學生作出表率。教師背誦是融進自己的感情,讀出作者的感情,聲情并茂,能讓學生耳和心同時感悟本文語言的意蘊、韻味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久而久之,學生便會真正的喜歡文言文,深深地愛上文言文。
【參考文獻】
[1] 朱芒芒.《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郭根福.《新課程初中語文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丁錦輝、張栩、高鐵.《有效備課 初中語文》,光明日報,2008年.
(作者單位: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馬城中學)